行動是件了不起的事。隻要一個人行得對,他就會越來越喜歡行動。
想要做一個進取的人嗎?先從行動開始。
美國著名成功人士詹姆·威廉斯也說,一個人的行為影響他的態度:“與其興之所至才擊節高歌,不如先引吭高歌帶動心情。”
行動不僅帶來回饋和成就感,也給人帶來喜悅。忙著做一件事,是建設性的行為,在潛心工作時所得到的自我滿足和快樂無其他方法可取代。這麼說來,如果你尋求快樂,如果你想發揮潛能,就必須保證積極行動,全力以赴。
每天都有數以千計的人把新構想取消或埋葬掉,因為他們不敢執行。過了段時間以後,這些構想又會回來折磨他們。
因此,請記住下麵兩種想法:
1.切實執行你的創意,以便發揮它的價值,不管創意有多好,除非真正身體力行,否則永遠沒有收獲。
2.實行時心理要平靜。初步估計會遇到的困難,做好心理準備。
你現已經想到一個好創意了嗎?如果有,現在就行動。因為行動能幫助你完成人生偉業。
你可以界定你的人生目標,認真製訂各個時期的目標。
但如果你不行動,還是會一事無成。在美國有這樣的一個人:此人一直想到中國旅遊,於是定了一個旅行計劃。他花了幾個月閱讀能找到各種材料——中國的藝術、曆史、哲學、文化。他研究中國各省地圖,訂了飛機票,並製定了詳細的日程表。他標出要去觀光的每一個地點,連每個小時去哪裏都定好了。這個人有個朋友知道他翹首以待這次旅遊。在他預定回國的日子之後幾天,這個朋友到他家做客,問他:“中國怎麼樣?”
這人回答:“我想,中國是不錯的,可我沒去。”
這位朋友大惑不解:“什麼?你花了那麼多時間作準備,為什麼到現在還沒走,出什麼事啦?”
“我是喜歡製定旅行計劃的,但我不願去飛機場,受不了。所以呆在家裏沒去。”
苦思冥想,謀劃如何有所成就,是不能代替身體力行去實現的。沒有行動的人隻是在做白日夢。行動是化目標為現實的關鍵步驟。
美國演講家查爾斯41歲時發現自己重新開始生活。他當時住在紐約,為長老會效力,負責該教會的傳播計劃。在那之前的4年裏,他在美國和加拿大的海灣一帶活動,一到晚上就對成千上萬的人們演說。其中的3年裏他也主持過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電視網絡裏的每周節目《向上看與生活》。
但查爾斯卻失去了信仰。
查爾斯19歲就進了教會,可是到了現在才意識到自己懷疑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有許多東西事與願違,因為太想相信,他的思想提出了挑戰,最後駁斥了自己相信的一切。於是,他決定必須離開教會。
當時,生活好像到了盡頭。他母親由於癌症已奄奄一息,長時間疾病的折磨使得她隻剩下皮包骨頭。實際上他同所有的朋友斷絕了來往,並放棄了那些受自己影響而去傳教和加入教會的人們,一時間,他覺得自己像個叛逆者。
但查爾斯沒有什麼真正的選擇,他後來回憶道:“我不能呆在教會裏,隱瞞自己的懷疑,每天生活在謊言裏。我租了一輛車,把僅存的幾樣家什包好扔在車上,踏上了去多倫多的旅程。
“那時確實令人苦惱,我怎樣才得以糊口?我合適幹些什麼?誰願雇用一個41歲的牧師?
“我決定試一試寫作,我一個人住在喬治灣一幢擁有兩個房間的小屋裏,寫下了三個電視劇本,我把它們都賣給了加拿大廣播公司。
“有位負責人曾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電視節目上見過我,他雇用了我,讓我當上他開的加拿大廣播公司社會事務電視係列新節目的合夥主持人,從此,我走上了一條新的道路。”
所以說,如果你確信自己應該改行或調換工作,當這一想法成熟時,不要再去考慮,要行動起來,不要讓這一想法去逼你,要擁有它,讓它成為冒險。請銘記這句話:“別理那些老是給予否定回答的人。”富蘭克林·羅斯福說得對:“值得恐懼的唯一事情就是恐懼本身。”
內斯美是美國華盛頓的一位高爾夫球選手,他通常打出90多杆。然後有7年的時間他完全停止了玩高爾夫球。令人驚異的是,當他再回到比賽場時,又打出了漂亮的74杆。
在這7年時間裏,他沒有摸過高爾夫球,而他的身體狀況也在惡化之中。實際上,他這7年是住在一間大約4、5英尺高的戰俘收容所裏,因為他是一個越南戰俘。
內斯美的故事說明:如果我們期望實現目標,就必須首先在心裏看到目標完成。在這7年的日子裏,內斯美一直與世隔絕,見不到任何人,沒有人跟他談話,更無法做正常的體能活動。前幾個月他幾乎什麼事情也沒做,後來,他覺得如果要保持頭腦清醒並活下去,就得采取一些特別、積極的步驟才行。最後,他選擇了他心愛的高爾夫課程,開始在他的牢房中“玩”起高爾夫球來了。在他自己心裏,他每天都要玩整整18個洞。他以極精細的手法玩高爾夫球。他“看見”自己穿上高爾夫球衣走上第一個高爾夫球座,心裏想像著他所玩的場地的每一種天氣狀況;他“見到”球座盒子的精確大小、青草、樹木,甚至還有鳥;他很清楚地“見到”他緊握高爾夫球的精確方式;他很小心地使自己的左手臂維持平直;他叮囑自己眼睛要好好看著球;他命令自己小心,在打倒杆時要慢而且輕輕地打,同時記住眼睛盯在球上;他教導自己在擊打時要圓滑地向下揮杆,並且順利地擊出,然後他想像著高爾夫球在空中飛過,掉在發球區與果嶺之間修整過的草地中央,滾動著,直到它停在他所選定的精確位置。
這樣每周7天整整持續了7年,他都在心裏玩那完美的高爾夫球。從來沒有一次漏打了球,也從來沒有一次球不進洞,這真是完美的打法,這位球員每天用整整4小時的時間來打心裏的高爾夫球,結果頭腦一直很清醒。
他的故事說明了這一點:如果你想要實現目標,在達到之前,心中就要“看見目標完成”。
如果你想獲得加薪、在公司獲得較大的機會、較好的職位、你夢想的房屋等,那麼鼓勵你仔細地重讀這個故事。每天花幾分鍾遵守精確的步驟,這樣你向往的那一天終會到來。那時候,你將不僅“看見到目標完成”,而且會“達到想要的目標”。
曾有許多人計劃要攀登梅特隆山的北麓,一位記者對他們中的許多人都作了采訪,隻有一個人說出了“我要”。那個人是一個年輕的美國人,這位記者問他:“你是不是要攀登梅特隆山的北麓呢?”這位美國人朝他看了一下,然後說:“我要攀登梅特隆山的北麓。”最後隻有一個人登上了北麓。他就是那位說出“我要”的人。因為隻有他“看見目標完成”。
不管是尋找一個較好的工作、較多的財產、永久與快樂的婚姻,還是其他什麼事,我們都必須在達到想要的目標之前,先看見目標完成。
當你的眼睛看著目標時,達到目標的機會就會變得無限的大。真的,不管你見到勝利或失敗,這項原則都能適用。
在帆船時代,有一位船員第一次出海。他的船在北大西洋遭到了大風暴。這位船員受命去修整帆布。當開始爬的時候,犯了一項錯誤,那就是向下看。波浪的翻騰使船搖蕩得十分可怕。眼看這位年輕人就要失去平衡。就在那一瞬間,下麵一位年紀較大的船員對他叫道:“向上看,孩子,向上看。”這個年輕的船員果然因為向上看而恢複了平衡。
事情似乎不順的時候,要先檢查一下你的方向是否錯誤。形勢看起來不利的時候,要嚐試“向上看”,應用上麵說過的原理,再加上我們下麵要討論的原理,你就會達到目標。
把目標適當地寫在一張或多張卡片上。你要把它寫得清清楚楚,以便於你閱讀每一行中的每一個字。將這些卡片保護好,並隨時把這些目標帶在身邊。每天都要複習這些目標。但別忘了:行動才是我們的目標。火車在以每小時100裏的時速前進時,能洞穿5英尺厚的鋼筋混凝土牆壁。這就是你的寫照。請現在就開始去取得行動的勇氣,衝破介於你跟目標之間的種種阻礙與難關吧。
建功立業的秘訣實際就是“行動”。自我發動法實際上就是一句自我激勵警句:“立即行動!”無論怎樣,當“立即行動”這個警句從你的下意識心理閃現到意識心理時,你就應該立即行動。建功立業的秘訣能把一個人的消極態度轉變為積極的態度。通過它,一個人可以把令人煩惱的一天變成令人愉快的一天。
平時就要養成這種習慣:用自我激勵警句“立即行動”對某些小事情做出有效的反應。這樣,一旦發生了緊迫事件,或者當機會突然到來時,你同樣能做出強有力的反應,立即行動起來。
假如你有一個電話應該去打,但由於拖延的習慣,你沒有打這個電話。當自我激勵警句“立即行動”進入你的意識心理時,你就會立即去打這個電話。
假如你把鬧鍾定在上午6點。然而,當鬧鍾鈴響時,你睡意正濃,於是起身關掉鬧鍾,又回到床上去睡。久而久之,你會養成早晨不按時起床的習慣。但如果你聽從“立即行動”這一命令的話,你就會立刻起床,不再睡懶覺。
威爾斯是掌握了建功立業秘訣的多產作家。他力圖不讓任何一個機會溜掉。當他產生了一個新的靈感時,便立即把它記下來。即使是在深夜,他也會這樣做。他的這個習慣十分自然,毫不費力。對於他來說,這就像是你想到一個令人愉快的念頭時,你就不知不覺地笑起來一樣。
許多人都有拖延的習慣。由於這種習慣,他們可能出門誤車,上班遲到,或者更重要的——失去可能更好地改變他們整個生活進程的好機會。曆史已經記錄了有些戰役的失敗僅僅是由於某些人拖延了采取有利行動的良機。
現在是行動的時候了!
勇敢邁出你的腳
西點軍校的第二位校長謝巴爾德在位時有一句名言:“要麼奉獻,要麼滾蛋。”他強調:“在其位,謀其政,不要找任何借口說自己不能夠,辦不到。”他要求所有西點學員在他麵前不能因幹不好工作而找理由推脫責任。一次,一個學員為了一件極難辦的事找他,說自己盡力了,並說出許多客觀理由,最後說無論怎樣,這件事都“辦不到”。謝巴爾德聽後覺得這個學員就是怕得罪人,犧牲自己的利益,於是就輕聲對他說:“夠了,夠了,現在我需要的不是這些好理由,而是要你仍舊照我的命令去做。”
許多人為自己找出一些不合理甚至是不真實的借口,阻擋了自己前進的步伐。這些借口包括:
“我做不到。”
“我做不到是因為……”
“我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教育。”
“我年紀太大了!”
“我太年輕了!”
“我身體不好。”
“我不夠幸運。”
“我總不能在合適的地點、合適的時間出現。”
“過去我沒有選對學校。”
“原因在於我的家庭背景。”
“我出生在錯誤的年代裏。”
你可以為任何事情找到理由。所以西點軍校第一條軍規認為在執行時千萬不要給自己找借口。為自己找借口非常容易,我們也承認有時借口能讓人感到安心,但是借口會阻礙人們去實現他們的目標。
所以,從你的大腦中,把“我做不到”、“我不是”之類的詞語擦掉,用可以代表積極心態的“我能做到”、“我是”之類的詞語代替它們吧!
拒絕任何借口是完美執行的具體表現。無論在什麼公司,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要記住自己的責任,都要對自己的工作負責。要想成為一名優秀員工,其前提就是在工作中不找任何借口地去主動完成,絕不拖延。
在工作中隨意找借口是一種不良的習慣,而一旦養成了凡事找借口的習慣,你的工作就會拖拉,就會沒有效率。而且更為可怕的是,“借口”會讓你變得消極、怠慢,最終使你一事無成。
傑克是一家大型企業集團的員工。一天,老板把他叫到辦公室,對他說:“傑克,鑒於公司目前的市場銷售情況很不理想,我決定把你從總裁辦公室調到銷售部,讓你去東南亞開拓新的銷售市場。”
“可是,老板,你讓我去從事銷售工作,這與我的專業不對口啊!”邁克不滿地抗議道。
“我知道,你現正年輕,我也希望你能到銷售一線去鍛煉一下,再說,公司的確需要增加銷售人手。”老板耐心地向傑克解釋道。
“既然如此,你為什麼不派鮑比去呢?他或許比我更合適。”傑克說。
“哦,鮑比,我將派他去南美。”
“那……假如公司已決定我非去銷售部不可,那就讓秘書處給我準備好去東南亞的所有資料吧,否則,我是無法前去的,到那裏開拓新的銷售市場,實在是太困難了。而且,那裏的條件遠不如總部好……”傑克在老板麵前找出了諸多不願意去的理由。
最後,老板隻好同意傑克留在公司總部。但從此以後直到退休,傑克一直在總裁辦公室從事一般性的文字工作,昔日他身邊的同事們要麼高升,要麼到外地分部擔任經理一職去了。
傑克有時也對自己的境遇表示不滿,甚至認為老板不公平,才導致他終身從事一種平凡的工作,以致自身的潛能無法得到發揮。但他卻從來沒有想過,他今天的境遇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因為他不願意承擔責任,而是找理由、找借口,拒絕有挑戰性的工作。
哥倫布年輕的時候,曾經過著海盜生活,這不是值得驚奇的事。因為當年一些家庭,都願意把孩子送到海盜船上去工作,使孩子可以增長一點見聞,嚐嚐人生磨難,而且還可以多賺一點錢。在他們看來,這種事情不被官方捉住,也就無所謂羞恥與卑賤,要是不幸地被逮著了,也隻好自歎命運不濟了。
哥倫布還在求學的時候,偶然讀到一本畢達哥拉斯的著作,上麵認為地球是圓的,他就牢記在腦子裏。經過很長時間的思索和研究後,他大膽地提出,如果地球真是圓的,他便可以經過極短的路程而到達印度了。自然,許多有常識的大學教授和哲學家們都恥笑他的意見;因為,他想向西方行駛而到達東方的印度,豈不是傻人說夢話嗎?他們告訴他:
地球不是圓的,而是平的,然後又警告道,他要是一直向西航行,他的船將駛到地球的邊緣而掉下去……這不是等於走上自殺之路嗎?
然而,哥倫布對這個問題很有自信,隻可惜他家境貧寒沒有錢讓他去實現這個冒險的理想,他想從別人那兒得到一點錢,助他成功,但一連空等了17年,還是失望,所以,他決定不再向這個“理想”努力了。因為使他憂慮和失望的事情太多了,竟使他的紅頭發也完全變白了——雖然當時他還不到50歲。
灰心的哥倫布,這時隻想進西班牙的修道院,去度其後半生。正在這時候,羅馬教皇卻慫恿西班牙皇後伊莎貝露幫助哥倫布。教皇先送了65元給哥倫布,算是路費;但他自覺衣服過於襤褸,便以這些錢買了一套新裝和一匹驢子,然後啟程去見伊莎貝露,沿途窮得竟以乞討糊口。
皇後讚賞他的理想,並答應賜給他船隻,讓他去從事這種冒險的工作。為難的是,水手們都怕死,沒人願意跟隨他走,於是哥倫布鼓起勇氣跑到海濱,捉住了幾位水手,先向他們哀求,接著是勸告,最後用恫嚇手段逼迫他們去。一方麵他又請求女皇釋放了獄中的死囚,允許他們如果冒險成功,就可以免罪恢複自由。一切都準備妥當。
1492年8月,哥倫布率領三艘船,開始了一個劃時代的航行。剛航行幾天,就有兩艘船破了,接著又在幾百平方公裏的海藻中陷入了進退兩難的險境。他親自撥開海藻,才得以繼續航行。在浩瀚無垠的大西洋中航行了六七十天,也不見大陸的蹤影,水手們都失望了,他們要求返航,否則就要把哥倫布殺死。哥倫布兼用鼓勵和高壓兩手,總算說服了船員。
也是天無絕人之路,在繼續前進中,哥倫布忽然看見有一群飛鳥向西南方向飛去,他立即命令船隊改變航向,緊跟這群飛鳥。因為他知道海鳥總是飛向有食物和適於它們生活的地方,所以他預料到附近可能有陸地。果然很快發現了美洲新大陸。
當他們返回歐洲報喜的時候,又遇上了4天4夜的大風暴,船隻麵臨沉沒的危險。在十分危急的時候,他想到的是如何使世界知道他的新發現,於是,他將航行中所見到的一切寫在羊皮紙上,用臘布密封後放在桶內準備在船毀人亡後,使自己的發現能夠留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