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毫無疑問是世界一流的科學家。當有人問他到底是通過什麼方法得到那些非同一般的發現時,他誠實地回答道:“總是思考著它們。”還有一次,牛頓這樣表述他的研究方法:“我總是把研究的課題置於心頭,反複思考,慢慢地,起初的點點星光終於一點一點地變成了陽光一片。”正如其他有成就的人一樣,牛頓也是靠勤奮、專心致誌和全身心地投入才取得成大事者的,他的盛名也是這樣換來的。放下手頭的這一課題而從事另一課題的研究這就是他的娛樂和休息。牛頓曾說過:“如果說我對公眾有什麼貢獻的話,這要歸功於勤奮和善於思考。”另一位偉大的哲學家開普勒也這樣說過:“正如古人所言‘學而不思則罔’,對此我深有同感。隻有對所學的東西善於思考才能逐步深入。對於我所研究的課題我總是窮根究底,想出個所以然來。”
全身心地投入是成功的步驟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所以你必須拋棄一切雜念,將精力投入到所定目標中,千萬不要被各種因素所誘惑,而導致你相信今天取得的一切全憑天資、才能或者漂亮的外表,其實這完全是努力工作和發揮特色所造成的。那些勸你該悠閑輕鬆的人,實在不懂為生活而工作與為工作而生活兩者之間的區別。
你是否留意過失敗的人總是這麼說:“感謝上帝,今天是星期五。”而成功的人卻這麼說:“啊,上帝,已經不是星期五了。”顯然,他們這兩種人的夢想與目標大相徑庭,不是按照同一個步調前進的。
每一天都會帶來新的挑戰,在你的成功史中增添新的一章。每投出一次快球,奔向目標的熱情就更新一次,同時加強積極心態和增加力量。不要為一點點汗水感到勉強或局促不安,它是每天必讀的聖經,每小時的獎章和每天各方麵的生動證據,這樣就能做到一點比一點好。 伊芙琳·格琳妮在很小的時候就有一個願望:成為一個音樂家。但是,在她12歲時,她的耳朵神經功能衰退,成了聾子。格琳妮學會了唇讀法,堅持在正規學校讀書。接下來的日子,她將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並且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格琳妮是蘇格蘭人,她稱自己意誌堅強,有時甚至固執己見。正因為如此,她成了倫敦皇家音樂學院主修單人打擊樂器的第一個學生。這些打擊樂器包括木琴、蒂姆巴爾鼓、小軍鼓、鈸、康笳鼓、大鼓。由於是皇家學院的第一位失聰學生,媒體為格琳妮拍了一部紀錄片,引起了眾人的好奇心,於是,她被邀請到各種音樂會上演奏。格琳妮到世界各地演出,她在倫敦、日本、歐洲和美國買了房子和樂器。起初,她擔心沒有足夠的打擊樂曲;現在,作曲家專門為她譜曲。她認為自己是第一位古典音樂單人打擊樂器手。她共灌製了6張唱片,其中一盤獲“格萊美”大獎。
在每一個成功者或巨富的背後,都有一股巨大的力量——積極心態在支持和推動著他們不斷向自己的目標邁進。所以,我們可以肯定地說:
積極心態是生命和力量。
積極心態是奇跡。
積極心態是創立事業之本。
不計辛勞,勇往直前,定讓你的人生大放異彩。
不讓機會做了漏網魚
當您用積極心態完全投入自己目標的時候,某些奇跡就會發生。當您確實將自己完全投入的時候,某些力量就會出來幫助您:上帝、宇宙和整個大自然。如果您在完全投入自己,您就是在邀請這些力量出來增加您的力量和加強您取得成功的能力。決定投入的本身就是發動了一個能夠幫助您成功的連鎖反應。人力、物力和機會就好像會神奇般地出來幫助您。就像哥德所說的那樣:
“開始做所有能做成或想做的事情吧,勇氣將會給你帶來所需要的一切智慧、力量和寶藏。”
實際上,力量、勇氣和寶藏就在那裏等待著您,您所要做的僅僅是開始和投入。
世界上有許多不幸的可憐蟲,當機會向他們叩門時,他們卻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因為他們正躺在床上睡大覺呢?
機會是不會花費氣力去找尋那些浪費時間、偷懶的人;機會好像總是落在那些擁有積極心態,卻又忙得無暇照料自己成就的人身上。就邏輯而言,機會應該會找那些時間充裕的人,但事實上,機會卻是為那些有夢想和實施計劃的人顯現。我們總以為機會是活的,會動的,它會主動找到那些願意迎接機會的人。事實上,剛好相反,機會是一種想法和觀念,它隻存在於那些認清機會的人的心中。因此,別去問老板為什麼你沒有獲得晉升,而應該去問那個真正清楚的人——你自己。
世界上有許多貧窮的孩子,他們雖然出身卑微,卻能幹出偉大的事業來。富爾頓發明了一個小小的推進機,結果成為美國最著名的工程師;法拉第僅僅憑借藥房裏的幾瓶藥品,成了英國有名的化學家;惠德尼靠著小店裏的幾件工具,竟然成了紡織機的發明者;貝爾用最簡單的器械發明了對人類文明最有價值的貢獻——電話。
美國曆史上有許多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確定了偉大的人生目標,盡管在前進中遭遇了種種艱難險阻,但他們以堅韌的意誌力和積極的心態最終克服了一切困難,獲得了成功。
失敗者的借口通常是:“我沒有機會!”他們將失敗理由歸結為沒有人垂青他們,好職位總是讓他人捷足先登。而那些擁有積極心態並且意誌力堅強的人則決不會找這樣的借口,他們不等待機會,也不向親友們哀求,而是靠自己的苦幹努力去創造機會。他們深知唯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發明火車的史蒂芬遜,出生於一戶窮苦的掘煤的人家。不過,自幼失學的他,卻從小就對機械有著相當的熱愛!17歲那年,史蒂芬遜在自己任職的煤礦場,升任機師一職。當上機師後的史蒂芬遜,不但在自己每天的工作中,比以前更真切而詳盡地領會了機械的構造與修理,而且,多年來,對於機械研究的喜愛未曾有消減的他,為了充實自己在機械理論方麵的學義,還每天不辭辛勞地,在自己一整天的工作結束後,前往夜校就讀,從基本的閱讀、寫字、算術等科目學起。某日,礦場裏的一部機械,突然無法運作!雖然每一位技師,都竭盡全力地想方設法修好它,但卻始終無人查得出這機械的問題在哪兒……此後,原本站在一旁觀看的史蒂芬遜,忍不住開口要求礦場主管:“請讓我修理看看,好嗎?”
由於這位主管素知史蒂芬遜對機械的熟習,便答應了他的要求。隻見史蒂芬遜走上前去,仔仔細細地,先將這機械的每一部分拆開,再一項一項地輕輕為每個零件擦拭幹淨、矯正位置,之後,再依照次序,將它們一個個裝回去……就在礦場裏的每個人,正屏氣凝神、看得瞠目結舌之際,這機械——開始運轉了!此時,史蒂芬遜不僅被升為這礦場的技師,也受到公司的倚重!畫家塞尚曾道:“你可能借機會獲得一份好差使,但你卻不能憑機會去確保它。”世事上總是變動不休,而我們各方麵的學識與能力,又是如此地微渺、有限……是以在人生路上積極向前的我們,若想緊緊把握住人生中每一次難能可貴的機遇,無論是讓自己更上一層樓,抑或借此為自己的生活與生命,創造除舊布新的回轉改變,都得時時刻刻充實自己,讓自己擁有真金不怕火煉的真才實學才是呀!
1900年,“原子能之父”愛因斯坦完成了自己的大學學業。隻是,之後很長的一段時日裏,他卻完全找不到任何與科學研究有關的專職工作。連一個小小的職位都沒有。直到兩年後,愛因斯坦才經由同學介紹,進入位於伯恩的專利局,擔任一名處理及審核發明申請文件的小職員。於是,愛因斯坦便將自己工作之餘的所有時間,全都用以研究自己最喜愛的物理學!愛因斯坦不僅從未對自己的處境感到沮喪,他反而如此看待自己在專利局的工作:“以機關工作為本職的人,閑暇時通常以下棋、打牌等活動作為調劑身心的消遣。我的本職是科學,所以,當我疲於研究的時候,我就做做專利局的工作。這對我來說,是很適當的休息。”
曾經,有人問愛因斯坦:“如果您真的不喜歡出風頭,那麼,請問您何以總是打扮得如此不尋常——老是留著長長的頭發,穿著一件皮夾克,從不穿襪子,也從不係吊帶或領帶?”
事實上,愛因斯坦這麼做唯一的理由是,“減少生活中的必需品,以專心進行科學研究”!小提琴家詹曉昀從眾多角逐者當中脫穎而出,就任美國“大都會歌劇院”管弦樂團首席,也成為大都會樂團成立一百年來第一位華裔首席,寫下一項紀錄。出生於美國,詹曉昀4歲開始學琴,是大同公司董事長林挺生的外孫,數理成績相當優異,也展現音樂天賦,14歲就拿到美國聖地亞哥交響樂團協奏曲比賽首獎。高中畢業時,詹曉昀的數理成績是全校第一名,隨即進入哈佛大學主修電腦,大三卻舍棄了炙手可熱的科係,投入他最熱愛的音樂,並投入朱麗亞音樂院小提琴教母狄蕾門下。
著名的法國文豪大仲馬先生是《三劍客》的作者,他一生創作了許多精彩的作品,其生動的描述,常常令人如臨實境,而願意一讀再讀。如果,你以為大仲馬是因為生來就有寫作的天賦,才能夠完成聞名世界的多部名作,那麼,你就錯了。天賦或許能夠幫助他在寫作時行雲流水,但若光有天分而不認真,那麼也是枉然。哲學家亞當斯曾經說過一句話:“再大的學問,也不如聚精會神來得有用。”這句話,正是大仲馬的最佳寫照。對於寫作十分認真的大仲馬,隻要一提起筆,就會忘記吃飯這件事,就連朋友找他,他也不願放下手上的筆,他總是將左手抬起來,打個手勢以表示招呼之意,右手卻仍然繼續寫著。大仲馬是如此聚精會神地專注於寫作上,僅是劇本的創作就有100部,若是加上其他的作品,可高達1200部之多。這個數字,幾乎是蕭伯納、史蒂芬等名作家的10倍。更令人驚訝的是,大仲馬在寫出一本本動人小說之際,每天還要替報章雜誌寫5篇稿子,這樣的工作量對於一般人而言,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是,大仲馬憑借著秉持始終的熱誠,一字一句認真地取得如此令人敬佩的成就。如果,你也可以像大仲馬一樣,運用積極心態,聚精會神於某一件事上,那麼,你體內涵藏的能力,必將可以發揮到極致!機會在苦幹中將唾手可得!
創造你的奇跡
積極心態能產生奇跡,皮爾·卡丹的奮鬥史就說明了這個道理。
皮爾·卡丹從小就對服裝感興趣,即使是在最貧困的時候。
他的父親——一個貧困的意大利農民帶著妻子和7個孩子背井離鄉去法國的聖萊第昂謀生時,他才剛滿兩歲。他是被母親用一塊藍被單裹著離開家鄉的。
他生活在天天都要為吃飯與穿衣的事而發愁的家庭裏,卻偏偏對各式各樣的服裝感興趣。
童年的時候,他喜歡在街上遊逛,時裝店裏多姿多彩的時裝常常使他流連忘返。他的耳邊經常傳來這樣的斥責和嘲諷:
“滾開,窮鬼!你也來看時裝?”
“小意大利佬,買套時裝去送給小情人吧。哈哈……。”
然而,一個夢想卻在他幼小的心中升騰:“以後,我也能做各種各樣的時裝,做出許許多多好看的時裝。”
念中學的時候,由於貧困和年邁多病,皮爾·卡丹的父母再也無法維持這個家庭了。皮爾·卡丹不得不從中學退學去做工,他的選擇是去裁縫店當小學徒。
他的夢想,他的天才,他的勤奮,使皮爾·卡丹的技藝很快就超過了師傅。他經常別出心裁地設計出一些新穎的服飾,很受當地小姐的青睞,常常有人找上門來請他設計時裝。他不僅白天當裁縫,搞設計,晚上還到一個業餘劇團當演員,以便於更好地觀摩和研究各種新奇高雅、絢麗多彩的舞台服裝,這對他未來的設計風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時候的皮爾·卡丹,在當地已小有名氣。然而,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他並不是想當一名製衣匠,他的夢想是當一個“時裝設計大師”。
他下決心要去世界時裝藝術的中心巴黎闖蕩一番。然而,初闖巴黎的嚐試卻失敗了。
當時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拉開序幕的時候,巴黎烏雲密布,所有的時裝店都關了門。皮爾·卡丹隨著逃難的人流,從巴黎流落到一個小城市裏,幾經周折,總算找到一家服裝店安定下來。幾年以後,他又成了這家裁縫店裏最出色的裁縫。生計有了著落,但皮爾·卡丹卻越來越苦惱,他覺得在這裏待得越久,離巴黎就越來越遠。他不甘心自己的夢想變得越來越渺茫。
有一天,他遇到一位同樣因戰爭流落至此的貴婦人。貴婦人對他身上高雅奇特的服裝很感興趣,聽說這是他自己設計製作的,她更是十分驚訝。卡丹向她述說了自己的苦惱和夢想,貴婦人不由得感歎地說:“孩子,你一定會成為百萬富翁,這是命中注定的。”這預言更激起了他心中壓抑已久的激情和願望。皮爾·卡丹帶著貴婦人提供的地址,再次來到了巴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