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身心健康
第一節 克服異常心理和變態心理
孤僻、易怒、固執、輕率、自卑、焦慮、嫉妒等異常心理,以及其它類型的變態心理,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這些心理嚴重地影響了人際關係的處理,而且也妨礙了工作、家庭和事業。
一、人格障礙
拿破侖·希爾說,凡對一切有益於心理的健康的事件作出積極反映的人,便是心理健康的人。而有少數人,他們不能適應社會環境,待人接物、為人處事、情感反應和意誌行為均與常人格格不入或不相協調,給人一種“脾氣古怪”的感覺,心理學上就稱這類人患有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亦稱“心理病態人格”,是指有精神症狀的人格適應缺陷,患者以固定的反應方式對環境刺激作出反應,在知覺與思維方麵產生適應功能的缺損,或增進自覺的痛苦,並作為傾向組成對自己對社會都不公正的、不得體的行為模式。
所謂不伴有精神症狀的適應缺陷,是指在沒有認知過程障礙或沒有智力障礙的情況下出現的情緒反應、動機和行為活動的異常。
例如,一個人的抽象思維過分或畸形發展,就會變得過分理智,缺乏人情味,顯得僵化、死板。因此,人格障礙患者常常難以正確估價社會對自己的要求,及自身應當采取的行為方式;難以對周圍環境作出恰當的反應;難以正確地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常常和周圍的人,甚至親人發生衝突;對工作缺乏責任感,經常玩忽職守,甚至超越社會的倫理道德規範,作出違反法律或擾亂他人及危害社會的行為。
有些人把人格障礙看成是精神病,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嚴格意義上的人格障礙,是變態心理範圍中一種介乎精神疾病與正常人之間的行為特征,因而患者既不是“精神病”,又不能算是“正常人”。
人格障礙的表現十分複雜,根據其表現可分為三大類群。第一群以行為怪癖、奇異為特點,包括偏執型、分裂型人格障礙;第二群以情感強烈、不穩定為特點,包括戲劇型、自戀型、反社會型、攻擊型人格障礙;第三群以緊張、退縮為特點,包括回避型,依賴型人格障礙。
二、基本特征
人格障礙的種類較多,表現各異,但各類型都有一些共同特征:
1、一般始於青春期。人格是從小逐漸形成的,人格障礙也是如此。人格障礙的特征往往從兒童期就有表現,到青春期開始顯著。因為年齡愈小,人格的可塑性就愈大,因而在青春期以前不能輕易診斷人格障礙。
2、都有紊亂不定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的人際關係。這是各類型人格障礙最主要的行為特征。不論是被動的還是主動的行為變異,如偏執、自戀、反社會攻擊等,都會給他人造成困擾,甚至帶來禍害。
3、常把自己所遇到的任何困難都歸咎於命運或別人的錯處。因而該類人不會感到自己有缺點需要改正,而常把社會或外界的一切看作是荒謬。
4、認為自己對別人無任何責任。例如對不道德行為沒有罪惡感、傷害別人而不覺得後悔,並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都能做出自以為是的辯護。他們總把自己的想法放在首位,不管他人的心情和狀態。
5、總是走到哪裏就把自己的猜疑、仇視和固有的看法帶到哪裏,任何新環境的氣氛無不受其特點的影響。
6、其行為後果常傷及別人,使得左鄰右舍雞犬不寧,而自己卻泰然自若。
7、總是通過別人的告發或埋怨才知他們的怪癖或不良行為,而不是自己感到有什麼心情不安或想不通之事求助於人。
人格障礙的行為問題程度各有不同,輕者完全過著正常生活,隻有與他緊密接近的人(親屬或同事)才會領教他的怪癖,覺得他無事生非,難於相處;嚴重者事事都違抗社會習俗且積極表現於外,使他甚難適應正常的社會生活。
人格障礙的形成有多方麵原因,綜合起來,即壓力,壓力形成了人格障礙。人格一旦形成,往往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要改變並非易事。但隻要加強自我調適和進行各種治療,進而疏緩壓力,人格障礙是可以得到糾正的。
由於人格障礙主要是自我評價的障礙、選擇行為方式的障礙和情緒控製的障礙,集中表現為社會環境適應不良,即不能根據外界環境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
因此,人格障礙的治療應以心理治療為主,包括對適應環境能力的訓練,選擇適當職業的建議與改善行為方式的指導,人際關係的調整以及優點與特長的發揮等等。
第二節 消除心理壓力
不堪重負的壓力會使人產生心理疾病,逐漸損毀身體與情緒,造成身心崩潰。
一、什麼是壓力
什麼是壓力?拿破侖·希爾認為:“是身體對一切加諸其上的需求所做出的無固定形式反應。”也就是說:任何加於身體的負荷,不論是源於心理方麵(如不愉快事件)還是物理因素(如環境汙染),就是壓力的來源——壓力源,都會引起“一般適應綜合症”。事實上,隻要人們生活中必須扮演某種角色,而且又有許多自己不願扮演的社會角色存在,那麼就會產生壓力。
拿破侖·希爾做過一項民意測驗,列舉了43種生活事件的變化給人們造成的壓力,其中包括:貧困、失戀、失業、離異、喪偶、疾病等等,而它又主要來自於事業和感情生活兩方麵,尤其表現在前者。由於中青年人是社會的中流砥柱,是社會財富的直接創造者,他們就可能麵對更多的壓力。具體說來,青年人的壓力主要有:
1、擇業的壓力。學曆要求相對較高與就業機會率相對較低帶來的壓力。
2、各種時尚、潮流的誘惑構成的壓力。由於工作、生活節奏的加快,外部環境對人的誘惑。如出國潮、金融潮、裝修潮等林林總總的時尚潮流誘惑著青年人,然而條件所限,並非所有人皆能如願,這也對青年人造成了壓力等。中年人可能遇到的壓力有:
1、事業上追求盡善盡美與現實差距形成的壓力。一般來說,中年人都會認為自己從事的事業已應開花結果了,然而現實是並非所有人都能在事業上春風得意,這種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便形成了壓力。
2、盡可能自我發展的期望與客觀工作環境之間的差距形成的壓力。
3、感情生活、婚姻生活不順帶來的壓力。包括離異、喪偶、夫妻感情不合等。
4、望子成龍的心理帶來的壓力。所有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類拔萃,但實際上大多數孩子都不免平常,這種“恨鐵不成鋼”的感情往往造成了壓力。
5、心理與生理差異的壓力。人到中年,身體狀況可能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從而影響心理造成壓力等等。
在賽利醫生的應激學說中,還將壓力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即初始警戒反應階段、抗拒階段和衰竭階段。
初始警戒反應階段,是由交感神經係統與副交感神經係統共同運用而產生作用的。這種反應,由交感神經刺激腎上腺素,同時由丘腦下部啟動腦上垂體,產生了一種激素;腎上腺便會利用這種激素,調整身體作出適應性的防禦措施。
若壓力源(如皮膚的一處破損處)隻是威脅到局部範圍,那麼,破損的這一部分便會發炎,以起到封閉性的保護作用,便於免疫係統驅逐“侵犯者”,起到治愈受損的組織的目的。如果威脅不限於局部,如心理方麵的疾病或潛在的環境公害,一般適應綜合症便會動員身體作最大的生理反應,這就是抗拒階段。在這一階段,有些人對壓力源的心理反應猶如“鬥士”,立刻將這種不良情緒壓力排去;而另一些人是“軀體化者”,他們拒絕體驗壓力帶來的影響,將壓力局限於體內某一處,那麼就會產生頭痛、背痛、消化不良、或更嚴重的身心疾病;另外還有些被稱為“心理演化者”的人,他們以憂愁、焦慮、消沉或慢性緊張來表現他們對於壓力的抗拒。
顯然,前兩階段會使身體的重要資源蒙受損傷,往往還會導致第三階段,即衰竭階段。因此,如果疲勞的人得不到充分休息以恢複體內平衡,壓力便會使人產生一係列人格障礙,逐漸損毀身體,情緒的健康,造成身心崩潰。
麵對壓力,一些人認為它有益,另一些人則認為它有害。認為它有害的人對於越來越大的壓力不堪重負,長此以往,就會逐漸形成一種不健康的心理,表現出人格障礙,會逐漸侵蝕人體的身體情緒,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二、壓力管理學
身心疾病無疑影響著人們的一言一行。而身心疾病又與壓力密切相關。現實生活中,身心疾病不勝枚舉,幾乎每種疾病都有其情緒誘因,而所有的情緒誘因都或多或少地起源於外界壓力,即社會環境形成的壓力。可見壓力與身心健康有著密切的關係。
我們應當怎樣化解壓力,克服壓力,保持身心健康,實現自己的成功抱負呢?這裏就要涉及到一門學問——“壓力管理學”。
事實上,我們可能看到兩位同時從一個公司一個職位失業的人,一位因不堪重負、灰心喪氣而得了重病;另一位卻因開朗樂觀,終於在別的崗位實現了自身價值。這種結果固然與兩人的機遇、性情等不同有關,但有一點不容置疑,就是兩人對待挫折和壓力的不同態度對身心兩方麵影響都有很大關係。
現代心理醫學的研究也證明,在心理社會因素的關係效應中,外來壓力並未直接導致疾病,但是外來壓力的變化常常影響、惡化了一個人的情緒,從而導致疾病。因而,個體的評價和應對方式,對外來刺激產生的結果有很大影響。
正確的評價與應對方式可能會弱化外來不良刺激的強度,錯誤的評價與應對方式則可能強化不良結果。要想減輕外界壓力對自我身心兩方麵造成的不良影響,盡可能防止身心疾病,就要對壓力管理這門學問有明確的理解。現代“壓力管理學”中,對壓力管理有以下要求:
(一)對壓力應采取正確的評價態度
個體作為被壓力威脅的對象,應對外界壓力有正確的認識(即評價),並采取樂觀開朗的態度正確對待。可以這樣認為,大多數富人在發跡之前,無一不受到過諸如身體健康、財源等方麵壓力的困擾。如拿破侖·希爾少年時代,就是靠當新聞記者的收入去完成自己的學位的;各種生活壓力,無不為他的奮鬥生涯增添了光彩。既然一個人在生活中總不可避免遭受各種各樣的壓力、不如意乃至打擊等,那麼評價壓力、了解壓力,就是要分析它們可能對自我身心健康方麵造成的危害,從而盡量避免接踵而來的可能對自己造成不利的後果。比如,一個下屬在和老板吵架時可以想一想,如果繼續吵下去的結局是被“炒魷魚”,那麼究竟是被炒魷魚後自己的生活和心靈上的壓力大,還是現在隱忍不滿所感受到的心理壓力大?兩害權衡取其輕,就能得出理智、有利的解決方法。
(二)對壓力應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 “壓力管理學”中,對此提出了兩條有效的途徑:
1、身體方麵的途徑:強調持之以恒地運動,特別是做“有氧運動”。例如,遊泳、跳繩、踩單車、慢跑、急步行走與爬山等。這些運動不僅能夠讓血液循環係統運作更有效率,還能夠強化我們的心髒與肺功能,直接地增強腎上腺素的分泌,讓整個身體的免疫係統強大起來,從而有更強的“體質”去應付生活中隨時可能出現的各種壓力。
現在我們可以明白為什麼洛克菲勒、卡內基、拿破侖·希爾等超級富翁都酷愛運動了吧?事實上,身體肌肉的勞動,能夠讓全身心得到鬆弛,並讓我們的大腦有一個適當的休息機會。隻有強健的身體,才是十足的成功的能源。
2、心理方麵的途徑:心理學家視個人的情況而給予的個別指導和心理治療,仍然是個人學習應付壓力的最佳方法。他們也讚成利用有效的自助法來排除壓力,例如循序式肌肉放鬆法、靜坐、自我催眠和練習吐納(呼吸)等。
總之,壓力管理就是一種積極應對外來刺激的方式,它包括對壓力的了解、評價,從而達到緩解和避免壓力的目的。
第三節 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健全的心靈,寓於健康的身體。
一、健全的心靈,寓於健康的身體
“健全的心靈寓於健康的身體。”這句格言可追溯到羅馬時代,而且曆久彌新,到今天仍然適用。
如果你想成功,想成為一名領導者,你一定要注意保持身體健康。作為團體負責人的你,不能因自己身體情況不佳而影響到所做的決定。
健康欠佳會減弱你的決策能力,因為如果達到一個目標需要較多的體力與耐力,你可能就因此放棄。即使這種影響隻是在下意識裏,終究會讓你的決定不夠謹慎,波及到許許多多的人。
事實上,若健康因素可能影響到決策力時,領導人就該辭去原來的職務。不管怎麼說,即使在比較次要的職位上,這些人仍可貢獻多年的經驗與知識來幫助團隊。
為了健全的心靈,為了達到成功的彼岸,盡力保持身體健康吧。
二、如何鍛煉身體
眾所周知,體育運動和心理素質能鍛煉身體,提高人體的能量水平。田徑教練沃爾夫是美國卓越的教練之一,在他的指導下,有幾位中學生已經打破了全美預備學校的田徑記錄。
他是怎樣訓練這些新星的呢?沃爾夫有一個雙重規定。他教他們要同時增強他們的心理和身體素質。
“如果你相信你能做到什麼,在大多數情況下,你就能做到。”沃爾夫說。
你有兩種類型的能量。一個是身體上的能量,另一個是心理上和精神上的能量。後者比前者要重要得多,因為在必要的時候,你能從你的下意識心理中吸取巨大的能量。
例如,人們在緊張情緒的驅使下,能使自己的體力和耐力達到在正常情況下決不能達到的程度。曾經發生過一次汽車事故,丈夫被扣在翻了的汽車下麵動彈不得。他的嬌小脆弱的妻子在緊急時刻,竭力抬起了汽車,將丈夫救了出來。一個神經錯亂的人,當他發狂時,也能夠具有他在正常情況下所決不可能有的力量。
班尼斯特在給《運動畫報》所寫的一係列文章中談到,他用心理訓練和身體訓練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鍛煉,因而於1954年5月6日第一次打破了4分鍾跑1英裏的世界記錄,實現了體育界長期以來所尋求的夢想。他用好幾個月的時間進行心理控製訓練,使它適應這個信念:“這個成績是可以達到的。”有些人認為4分鍾跑1英裏是這個項目的極限,要突破它是不可能的。班尼斯特認為它是一個大門,一旦通過了它,就會為自己及其他1英裏長跑運動員打通取得新成就的道路。
當然,他是對的。班尼斯特引了路。在4年多的時間裏,繼他首先打破4分鍾1英裏的記錄之後,他和其他的長跑運動員又先後40多次打破了這個記錄。僅1958年8月6日在愛爾蘭都伯靈的一次比賽中,就有5位長跑運動員以不到4分鍾的時間跑完了1英裏。
教給班尼斯特創造這個奇跡的人是伊利諾斯大學身體適應實驗室主任庫裏頓博士。庫裏頓博士發展了關於身體能量水平革命的觀念。他說,這種觀念可以應用於運動員,也可以應用於非運動員。它能使長跑運動員跑得更快,使普通人活得更久。
“沒有‘為什麼'的理由,”庫裏頓博士說,“任何人在50歲時都不能像在20歲時那樣適應環境——除非他懂得如何訓練他的身體。”
庫裏頓博士的理論體係基於兩個原則:(1)訓練全身。
(2)把你自己推進到耐力的極限,並隨著每一次的練習而擴大極限。
庫裏頓博士給歐洲運動明星檢查身體時,同班尼斯特成了熟人。他注意到班尼斯特身體的某些部位驚人地發達。例如,就身體的大小說來,他的心髒比常人大25%。但是,班尼斯特身體的另一些部分的發育就不及一般人了。班尼斯特接受了庫裏頓博士的忠告:要鍛煉身體的各個部分。他學到了通過爬山去訓練他的心理,培養他克服困難的意誌。
與此同樣重要的事實是:他學會了把一個大目標分解為若幹小目標。班尼斯特推論:一個人跑一個1/4英裏比他連續跑4個1/4英裏要快些,所以他訓練自己要分開想到一英裏中的4個1/4。他在訓練中先是衝刺第一個1/4英裏,然後就繞著跑道慢跑。作為休息。接著他再衝刺另一個1/4英裏。他的目標是以58秒鍾或更少的時間跑完1/4英裏。58秒×4=232秒,或3分52秒。他總是跑到極限點。而每次,他都在加大訓練極限。終於他用3分59秒6的成績打破了1英裏長跑的世界記錄。庫裏頓博士教導班尼斯特說:“身體忍受的訓練強度愈大,它的耐力也就愈強。所謂‘過度訓練'和‘精疲力竭'的說法都是荒誕的。”
但是他又強調說:休息同鍛煉一樣重要。身體隻有通過刻苦鍛煉才能健壯。體力、活力、能量就是這樣發展的。身體和心理兩者的休息過程也是恢複體力和精力的過程。如果你不讓身體有一個休息的機會,它就可能受到嚴重的損害甚至死亡。
三、現在是給你的電池再充電的時候嗎
在墳墓裏做一個最富裕的人不是件光榮的事。你可能想做最好的科學家、醫師、總經理、銷售員或雇員,卻不想過早地躺在裝飾精美的墓石之下。可愛的父親、母親、妻子、兒女都能給你帶來幸福。為什麼有時他們卻相反的給你帶來了悲哀呢?為什麼有人要被禁錮在精神療養院裏,或者6尺之軀用防腐藥物保存起來,讓它躺在一層如茵的綠草之下呢?——僅僅因為不必要的耗損用罄了電池,而電池又沒有再充電。
小孩雖然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過度疲勞,但他會在行為和動作上表現出這一點。少年人可以認識到自己是過度疲勞了,但不肯承認,甚至對自己也不肯承認。
當你的能量水平很低時,你的健康和你的優良性格就可能被消極的情緒所壓製,就如同蓄電池用完,機器就無法正常運轉一樣。當你的能量水平是零時,你便是死的。怎樣解決能量問題呢?給你的蓄電池充電!怎樣充電呢?鬆弛、運動、休息和睡眠!
下麵所列的表可以幫助你判斷你的能量水平。當你感覺到你的能量水平在悄悄地下降時,你就可以用這個表核實一下。而且你的“電池”是否需要再充電,也決定於你是否有下列的行動和感覺:
1、過分嗜睡,過分疲倦;
2、不機智,不友好,好猜疑;
3、易發脾氣,好侮辱人,對人懷敵意;
4、易受刺激,愛挖苦人,吝嗇;
5、神經過敏,易於激動,歇斯底裏;
6、易於煩惱、恐懼、嫉妒;
7、性情急躁,殘酷無情,過分自私;
8、易受挫折,沮喪,易動感情。
四、積極的心態要求良好的能量水平
當你疲勞的時候,你的通常是積極的、令人滿意的感情、情緒、思想和行動就會傾向於轉變為消極的東西。當你休息好了,身體十分健康時,你的發展方向就會轉回到積極的方麵。疲勞常常在你的內心形成最糟的東西。當你的“電池”充了電,而你的能量和活動水平上升到標準水平時,你就達到理想的狀態了。那就是你用積極的心態思考和行動的時候!
如果你的感情和動作表明你的優點正在被那些令人不稱心的、消極的東西所代替,那就是該把你的“電池”充電的時候了。
是的,為維持你的身體和心理兩方麵的能量水平,需要鍛煉它們。但是還有第三個因素。你的身體和心理都需要適當地供給營養。你可以攝取適量的營養食品,以幫助你維持身體健康。你可以從勵誌書籍中吸取心理的和精神的維生素,保持你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活力。 五 維生素為健康的身體和心理所必需
美國印地安那州拉法也特市美國農業研究會前主任、哲學博士斯卡賽司曾談到非洲海岸的一個村莊比內地同樣部族的村莊更先進。為什麼?因為這個村莊的居民比內地的同族人在身體上更強壯,在精力上更充沛——他們有更多的活力。這兩個地方的人之間的差別是來自飲食上的一些差別。住在內地的人沒有攝取足夠的蛋白質,而住在海岸的人從他們所吃的魚中獲得了大量的蛋白質。
米爾斯在他的著作《氣候造人》中說:美國政府發現巴拿馬地區一些居民在心理和身體的活動中過於呆滯。科學研究表明:這些居民所賴以為生的植物和動物中都缺乏維生素B 1 。把硫胺(維生素B 1 )加到他們的食物中時,同樣的人就變得更有活力和更加活潑。
如果你懷疑你的膳食缺乏某種維生素和其它要素,以致你的能量水平受到了壓製,你就應當對這事采取一些措施。一冊完備的烹飪指南可以給你一些幫助。你還可以買一些營養管理的小冊子。如果條件允許,你就作一次體檢。
你的身體能不費力地接受和吸收物質的維生素,你的下意識心理也會同樣不費力地接受和吸收心理和精神的維生素。但是,不像你的身體,你的下意識心理能消化和保留無限的東西。不像你的胃,你的心裏絕不會被塞得滿滿的。你供給它多少,它就能接受並保留多少——甚至還能容納更多的東西哩!
你將在何處找到這些心理的和精神的維生素呢?拿破侖·希爾指出,你可以在許多報刊、雜誌和書籍中找到這些維生素。
實際上,下意識心理如一個電池。你可以從它裏麵獲得巨大的能量。這種能量又能轉變成身體的活力。如果我們允許消極情緒在這裏麵造成“短路”,這時能量就要浪費掉。如果能量被很好地利用,那它就不僅不會被消耗掉,反而能增長許多倍,正如同發電廠的發電機能產生大量的電力一樣。
已故的出版業著名人士萊吉爾曾經寫過一篇文章,發表在《成功無限》雜誌上。在這篇文章中他把能量的消耗講得很精彩。萊吉爾闡明了不必要的“憂慮、憎恨、恐懼、狐疑和憤怒”能夠浪費能量。
他說:“所有這些浪費能量的元素也能同樣很容易地被轉換成產生動力的元素。”
為了說明這一點,萊吉爾先生畫了一幅電力廠的圖畫:一些爐子張著爐口,紅色的火焰在爐內吼叫著,鍋爐裏的水在沸騰;蒸汽正在推動活動塞轉動巨大的發電機,有著金色表麵銅質線圈正在飛速旋轉,快得好像沒有動一樣,綠色和藍色的火花在電刷下麵閃耀,粗大的電纜一根根架在空中,一直通到配電盤,正在輸送電流到全城各地,以供數以千計的用戶的各種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