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養成良好的習慣(3 / 3)

3、如果你不能躺下來,因為你沒有時間,那麼,隻要你能坐在一張椅子上,得到的效果也完全相同。

4、現在,慢慢地把你的10隻腳趾頭蜷曲起來——然後讓它們放鬆;收緊你的腿部肌肉——然後讓它們放鬆;慢慢地朝上,運動各部分的肌肉,最後一直到你的頸部。然後讓你自己的頭向四周轉動著,好像你的頭是一個足球。要不斷地對你的肌肉說:“放鬆……放鬆……”

5、用很慢很穩定的深呼吸來平定你的神經,規律的呼吸是安撫神經的最好方法。

6、想想你臉上的皺紋,盡量使它們抹平,鬆開你皺緊的眉頭,不要閉緊嘴巴。如此每天做兩次,也許你就不必再到美容院去按摩了,也許這些皺紋就會從此消失了。

二、培養良好的工作習慣

拿破侖·希爾提醒我們要養成四種良好的工作習慣。

第一種良好的工作習慣:消除你桌上所有的紙張,隻留下與你正要處理的有關的紙張。

芝加哥和西北鐵路公司的董事長羅南·威廉士說:“一個桌子堆滿很多種文件的人,若能把他的桌子清理開來,留下手邊待處理的一些,就會發現他的工作更容易,也更實在。我稱之為家務料理,這是提高效率的第一步。”

著名詩人波浦曾寫過這樣一句話:“秩序,是天國的第一條法則。”

秩序也應該是成功人士的第一條法則。一般成功人士的桌上,都堆滿了可能幾個星期都不會看一眼的文件。《新奧爾良》報紙的發行人有一次告訴卡耐基,他的秘書幫助他清理了一張桌子,結果發現了一部兩年來一直找不著的打字機。

光是看見桌上堆滿了還沒有回的信、報告和備忘錄等等,就足以讓人產生混亂、緊張和憂慮的情緒。更壞的事情是,經常讓你想到“有100萬件事情待做,可是沒有時間去做它們”,不但會使你憂慮得感到緊張和疲倦,也會使你憂慮得患高血壓、心髒病和胃潰瘍。

賓州州立大學醫學院的教授約翰·史托克博士,曾在美國醫藥學會全國大會上宣談過一篇論文——《生理疾病所引起的心理並發症》。在那篇論文裏,史托克博士在一項《病人心理狀況研究》的題目下,列出11種情況,下麵是第一種:

“一種必要或是不得不做的感覺,好像必須要做完的事情,永遠也做不完。”

像清理桌子,做各種決定等等,這些基本的事情怎麼能幫你避免那些很重的壓力——這種不得不做的感覺,以及那種必須做的事永遠也做不完的感覺呢?著名的心理治療家威廉·山德爾博士,就讓一個病人用這種簡單的辦法避免了精神崩潰。這個病人是芝加哥一家大公司的高級主管,當他初到山德爾博士診所去的時候,非常緊張、不安,而且很憂慮。他知道他可能精神崩潰,可是他沒有辦法辭去工作,他需要有人幫助他。

“當這個人正把他的問題告訴我的時候,”山德爾博士說,“我的電話鈴響了起來,是醫院打來的電話。我沒有多討論這些問題,當場就下了決定,我總是盡可能當場解決問題。我剛把電話掛上了,鈴聲又響了。這次又是一件很緊急的事情,我花了一點時間討論。第三次來打攪我的是我的一個同事,為一個病得很重的病人征求我的意見。當我和他討論完了之後,我轉過身來準備向我的病人道歉,因為我一直讓他在等著。可是他臉上的表情完全不一樣,非常的開心。”“不必道歉了,大夫,”這個人對山德爾說,“在剛才的那10分鍾裏,我想我已經知道我的問題出在哪裏了。我現在要動身回到辦公室裏,改一改我的工作習慣……可是在我走之前,你能不能讓我看看你的書桌呢?”

山德爾博士打開他書桌的幾個抽屜,裏麵都是空的——隻放了一些文具。“請你告訴我”,那位病人說,“你沒有辦完的公事都放在哪裏?”

“都做完了,”山德爾說。

“那麼你還沒有回的信放在哪裏呢?”

“都回了,”山德爾告訴他說。“我的規則是,信不回決不放下來。我都是馬上口述回信,讓我的秘書打字。”

6個星期之後,那位高級主官把山德爾博士請到他的辦公室去。他整個地改變了,他的辦公桌也不一樣了。他打開辦公桌的抽屜,抽屜不再有還沒做完的公事。這位高級主管說,“以前我在兩個辦公室裏有三張寫字台——把我整個人都埋在我的工作裏,事情永遠也做不完。當我和你談過以後,我回到辦公室裏,清出一大堆的報表和舊的文件。現在我的工作隻需要一張寫字台,事情一到馬上就辦完。這樣就不會有堆積如山沒有做完的公事威脅我,讓我緊張和憂慮。可是,最讓我想不到的是,我完全恢複了健康,我現在一點病也沒有了。”

第二種良好的工作習慣:按事情的重要程度來做事。

富蘭克林·白吉爾是美國最成功的保險推銷員之一,他不會等到早上5點鍾才計劃他當天的工作,他在頭一天晚上就已經計劃好了。他替自己訂下一個目標,訂下一個在那一天要賣掉多少保險的目標。要是他沒有做到,差額就加到第二天——依此類推。

當然,一個人不可能總按事情的重要程度,來決定做事情的先後次序。可是按計劃做事,絕對要比隨之所至而去做事好得多。

如果蕭伯納沒有堅持“該先做的事情就先做”的這個原則的話,他也許就不可能成為一個作家,而一輩子做一個銀行出納員了。他擬定計劃,每天一定要寫一頁。這個計劃使他每天五頁地繼續寫了9年,雖然在這9年裏他一共隻得了三十幾塊美金。就連漂流在荒島上的魯賓遜,也訂出每天每一個鍾點應該做什麼事的計劃。

第三種好的工作習慣:當你碰到問題時,如果必須做決定,就當場解決,不要遲疑不決。

已故的霍華在美國鋼鐵公司任董事長的時候,開董事會總要花很長的時間——在會議裏討論很多很多問題,達成的決議卻很少。其結果是,董事會的每一位董事都得帶著一大包的報表回家看。

最後,霍華先生說服了董事會,每次開會隻討論一個問題,然後做結論,不耽擱、不拖延。這樣所得到的決議也許需要更多的資料加以研究,可是無論如何,在討論下一個問題之前,這個問題一定能夠達成某種決議。結果非常驚人,也非常有效。所有的陳年舊帳都清理了,日曆上幹幹淨淨的,董事也不必再帶著一大堆報表回家,大家也不會再為沒有解決的問題而憂慮。第四種好的工作習慣:學會如何組織、分層負責和監督。很多人替自己挖了個墳墓,因為他不懂得怎樣把責任分攤給其他人,而堅持事必躬親。其結果是:很多枝枝節節的小事使他非常混亂。他常覺得很匆促、憂慮、焦急和緊張。要學會分工負責,是很不容易的。如果找來負責的人不對,也會產生很大的災難。可是分層負責雖然很困難,一個做上級主管的,如果想要避免憂慮、緊張和疲勞,卻非要這樣做不可。

一個人,由於心理因素的影響,煩悶通常比體力勞動更容易使人覺得疲勞,這已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實了。幾年以前約瑟夫·巴馬克博士在《心理學報》上發表了一篇報告,談到他的一些實驗,證明了煩悶會產生疲勞。巴馬克博士讓一大群學生做了一連串的實驗,他知道這些實驗都是他們沒有什麼興趣的。其結果呢?所有的學生都覺得疲倦、打瞌睡、頭痛、眼睛疲勞、很容易發脾氣,甚至還有幾個覺得胃很不舒服。由試驗的結果可知道,一個人感覺煩悶的時候,他身體的血壓和氧化作用,實際上真的會降低。而一旦這個人覺得他的工作有興趣的時候,整個的新陳代謝作用,就會立刻加速。

每天早上給自己打打氣,這在心理學上來說非常重要。因為“我們的生活就是我們的思想造就的”。

每個小時都跟你自己說一遍,你就可以指引自己去想很多勇敢而快樂的思想,也可以由此得到力量和平靜。跟自己談很多值得感謝的事情,你就可以在腦子裏充滿向上的思想。

隻要你的想法正確,就能使任何工作不那麼討厭。你的老板希望你對自己的工作感興趣,他才能賺更多的錢。可是我們且不管老板要什麼,你要想想,對自己的工作有興趣的話,能夠對你有什麼好處;常常提醒你自己,這樣做可以使你從生活中得到加倍的快樂,因為你每天清醒的時間裏,有一半以上要花在你的工作上。如果在你的工作上得不到快樂,在別的地方也就不可能找到快樂了。要不停地提醒你自己,對自己的工作感到興趣,就能使你不再憂慮,而最後可能會為你帶來升遷和加薪。即使事情沒有這樣好的結果,至少也可以把你的疲勞減低到最低程度,讓你能夠享受你的閑暇時間。

三、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

不論有多強的意誌力,大自然都會強迫一個人入睡。大自然會讓我們可以長久不吃東西、不喝水,卻不會讓我們長久不睡覺。

所以,要想不為失眠症而憂慮,拿破侖·希爾建議我們,遵守下麵的五條規則:

1、如果你睡不著,就起來工作或看書,到你打瞌睡為止;

2、不要害怕失眠,從來沒有人因為缺乏睡眠而死,為失眠憂慮對你的損害,通常會比失眠更厲害;3、試著祈禱;

4、讓全身放鬆,看一看《消除神經緊張》這本書;5、多運動,使身體因勞動而累得無法保持清醒。

四、培養胸襟開闊的習慣

拿破侖·希爾認為,在人生的舞台上,選擇做一名焦點人物,扮演重要的角色。把自己的性格塑造得更得人心,也就更接近成功。

“性格”的問題是人生的大問題之一。人際之間似乎經常會格格不入,很多困擾及難題的產生均起因於人與人之間不能和諧相處。由於彼此個性的衝突,造成了多少家庭的破碎,友誼的決裂、勞資的矛盾等等,甚至國與國之間也因為觀點未能一致而演變成幹戈相見。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所具備的最大威力——做選擇的能力,再度扮演著一個最重要的角色。你可以讓自己做一個友善的人,也可以去做一個難處的人;你可以熱心助人,也可以拒人於千裏之外;你可以與人虛心合作,也可以固執己見;你可以使自己激動,也可以要自己冷靜;你可以讓自己發脾氣,也可以讓自己對那些原本會使你生氣的事淡然處之;你可以去做一個和藹可親的人,也可以做一個尖酸刻薄的人;你可以信任別人,也可以對誰都不信任;你可以自以為人人都與你為敵,也可以自信大家都喜歡你;你可以幹幹淨淨、清清爽爽,也可以邋邋遢遢、不修邊幅;你可以蹉跎、倦怠,也可以雄心勃勃……難道你不能自己做選擇嗎:這,不用想,你當然能。以下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例子。

五、培養勇於糾正自己的缺點的習慣

富蘭克林有一天突然警覺到他經常失去朋友,他此時才開始注意到原因在於他太愛爭強好勝。所以始終跟別人處不好。有一天,大概是過年前幾天,當年度計劃大致定好後,他坐下來列了一張清單,把自己個性上所表現的一些缺點全部列在上麵,並且,從最致命的大缺點開始,到不足掛齒的小毛病為止,重新依次排列了一次。他下了極大的決心要一一改掉。每當他徹底改掉一個毛病,就在單子上把那一條劃去,直到全部刪完為止。結果,他變成了美國最得人心的人物之一,受到大家的尊敬和愛戴。當殖民地13個州需要法國的援助時,他們派富蘭克林去,法國人對他的印象奇佳,他果然也不負使命。時下所看到的有關“個性塑造”的著作中,幾乎都會引述富蘭克林的例子,且被公認為是個性自我改造最成功的例子之一。反過來說,假如富蘭克林的選擇是依然故我,不對自己的個性加以檢討,假如他也像其他許許多多的人一樣,放任自己的天生個性,假如他仍然不改爭強好勝的毛病……那麼,他絕不可能成功地爭取到法國的援助,而整個美國曆史也將改寫了。一個人的性格居然也能影響一個國家的命運。可是,卻還有很多人到處在說:“我能怎麼辦?”其實,你怎麼知道你辦不到?你怎麼知道即使經過數年的努力你仍不會有所獲?林肯講過:“我要準備好自己以待時機來臨。”他果然等到了那一天。他深信耕耘一定會有收獲。至少,我們可以使我們周圍的人都覺得人生還算合理、愉快;至少,我們不會為身邊的人帶來無謂的煩惱。

由於一個人的問題而使家裏其他成員都活得很痛苦,這種例子何其多。由於做父母親的不可理喻,而使其子女深恨自己生在這種家庭,這種例子更是不勝枚舉。隻要有一個性格乖張的人就足以毀滅一個家庭,使家人深以為苦。但是,同樣的這個人,隻要他運用天賦的威力——做選擇的能力,他仍然可以給他周圍的人尤其是他自己的家人,帶來美好的生活感受。假如人人都能使自己的家庭生活成為一種心情歡暢的樂事,那麼這個世界很快就會大為改觀。

人在一生中遲早都會遇到所愛的人亡故的傷心事。但有些人在痛失其父、母親或是兄弟姐妹或是至親好友之後,往往感到不知所措,覺得生命不再有意義,他們會問:“現在還有什麼值得讓我活下去的?”於是,世界上就有成千上萬的人如行屍走肉一樣地度過餘生。他們對於自己本身所具有的“選擇的能力”全然不知,他們甘願讓往後的生活成為自己也成為別人的負擔。我們不能苛責這些人,因為他們的創巨痛深。打擊來得突然,事前又無一點征兆,他們無法理解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有時的確是不容易為這類突然事故找答案;但不論我們能否找到答案,更重要的則是如何去安排往後的生活。

六、培養從容不迫的習慣

在任何場合時,如果能夠保持從容不迫順應自然的態度,那麼,任何事情都能應付自如。

一些偉大的人物都是一些“鎮靜”的高手,麵對突然變故,仍然鎮定自若。因為他們懂得,不能慌,慌則無法思考應付的妙招。如果他們慌了,那麼周圍的人會更沒有主見,那就慌作一團了。因此,他們大都大喝一聲:“慌什麼?”這一半是對別人說的,一半則是自我暗示。

如果你感到慌張,你的大腦就失去正常的思考能力,你就會丟三落四,語無倫次。許多人掉了重要東西,或者說話說漏了嘴,就是因為心裏有“鬼”,慌裏慌張。這種時候,你要有意地放慢你的動作的節奏,越慢越好,並在心裏說:“不要慌!千萬不要慌!”動作和語言的暗示會使你慢慢鎮靜。你的大腦就恢複正常的思考,以應付周圍發生的事情。這一點對麵對考試的學生尤其重要。沒有見過大場麵的人,一到人多的場所,就會周身不自在。克服這種心理的方法是把所有的人都當作朋友,點點頭,大聲招呼,別人自然也會致意回報。雖然他可能永遠也無法想起曾經在哪兒認識你,但是你卻因此消除了緊張。

有機會你就主動當眾講講話。自我考驗,你就會養成從容不迫的習慣。

七、培養運動的習慣

拿破侖·希爾指出:肉體疲倦了,精神就隨之得到休息。當你煩惱時,多用肌肉,少用腦筋,其結果將會令你驚訝不已。

拿破侖·希爾若發現自己有了煩惱,或是精神上如同埃及駱駝尋找水源那樣地猛繞著圈子轉個不停,就利用激烈的體能練習活動,來幫助自己驅逐這些煩惱。

那些活動可能是跑步,或是徒步遠足到鄉下,或是打半小時的沙袋,或是到體育場打網球。不管是什麼,體育活動能使人們的精神為之一振。每到周末,拿破侖·希爾就從事多項運動,例如繞高爾夫球場跑一圈,打一場激烈的網球,或到阿第倫達克山滑雪。等到他的肉體疲倦了,他的精神也隨之得到休息,因此當拿破侖·希爾再度回去工作時,精神清爽,充滿活力。在工作地點紐約,拿破侖·希爾經常有機會到俱樂部健身房去,呆上一個小時。沒有人在滑雪或作激烈運動的時候還煩惱。因為他忙得沒時間煩惱。煩惱的大山很快就變成微不足道的小丘,一項新念頭和新行動很容易就能將它“擺平”。

拿破侖·希爾發現,煩惱的最佳“解毒劑”就是運動就是培養運動的習慣。當你煩惱時,多用肌肉,少用腦筋,其結果將會令你驚訝不已。這種方法對極為有效——當開始運動時,煩惱就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