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寶藏解秘1
邁錫尼城的發現
現存的邁錫尼城堡位於希臘雅典西南處的伯羅奔尼撒半島上,平麵形狀大致呈現三角形。城牆由巨大的石塊環山修建,高8米,厚5米。西北麵開有一座宏偉的大門,門楣上立有三角形石刻,雕刻著兩隻躍立的雄獅,這兩隻獅子雕塑是歐洲最古老的雕塑藝術,這種左右對稱的雕刻形式顯然是受到東方文化的影響,邁錫尼城堡的正門因而被稱為“獅子門”。
“獅子門”內左邊有一間小屋,估計是古代看門人的住所。在“獅子門”內側、獨眼巨人牆以東發現有6座長方形豎穴墓,這些墓葬被包圍在豎立的石板圍成的圓圈中,直徑約265米,稱為圓形墓圈。在裏麵還發現了大量的金銀製品。
德國考古學家謝裏曼發現這批古墓和墓中大量的金銀製品後,他結合荷馬史詩中有關阿伽門農從戰場凱旋歸來後,其妻子和情夫在宴會上趁其不備將這位邁錫尼國君謀殺的傳說,認定墓中戴著金麵具的死者就是從特洛伊戰爭中歸來的阿伽門家及其隨從的遺骸。1951年,即謝裏曼發掘邁錫尼之後75年,希臘考古學家帕巴底米特裏博士發現了第二個墓區,稱為圓形墓圈B,這個墓區在“獅子門”以西僅100米之遙,發掘出來的珍寶完全可與謝裏曼發現的差不多,而且時代與前者基本相當。這些長方形豎穴墓的年代約為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500年,早於特洛伊戰爭的年代,即公元前1180年左右。顯然,這些墓證實既不是阿伽門農及其隨從的墓地,也不會是阿伽門農妻子與情夫等的葬身之所,而是邁錫尼王族成員的墓穴,墓中的死者也是陸續安葬進去的。
古希臘海底城的寶藏
在利比亞班加西北200公裏的東部海域,有一座古希臘建設的阿波羅尼亞港。現在這座港灣城市大部分已被海水吞沒。
1958、1959年,以N·G弗萊明克為首的考古調查團對這一被海水淹沒的遺址進行了調查。他們利用平板測量的原理,在塑膠繪圖版上繪出了由於地殼下沉或海水上漲而半埋於海底的這一港灣的第一張實測圖。由實測圖了解到,在水深4米左右的海底,有船體、碼頭、倉庫、瞭望台、圍牆等極為複雜的港灣設施,港口由幾個島嶼和山丘形成一個橢圓形的海灣,海灣與地中海之間由一條狹窄的水路相連結。
1967年,發現了希臘的海底城市埃拉弗尼索斯(毛萊半島南端)。第二年,弗萊明克進行了調查。從海底發現了邁錫尼時代的街道、房屋群、石棺以及古希臘青銅時代的缽等遺物。由此分析,這一城市在古希臘青銅時代初期即已建成,是目前所見最古老的海底城市。
最近一次發現的水下古代城市是,1980年在前蘇聯的裏海東北部的曼庫伊西拉克發現的傳說中被海水淹沒的繁榮的古代城市遺跡。前蘇聯的考古學家們在這一海底(裏海北端的古裏耶夫市東南150公裏)發掘的結果,發現了中亞地區傳統的粘土製成的陶器及住址、玻璃裝飾品、鑄造物等。這一城市似乎就是14世紀時與中亞地區進行貿易活動的商人在地圖上標出的“拉埃迪”。這一發現提供了目前正在後退的裏海海岸線在遙遠的古代急速變化的珍貴資料。
既然海底埋藏了一座又一座的城市,那麼被湮滅的珍寶就可想而知了。
海底王陵探寶
在韓國慶北道月城郡甘浦海的大王岩海底,有按帝王的遺囑建造的大王岩海底王陵。這座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海底王陵,是日本天武朝時期營造的,到最近其位置仍然不明。
這座王陵發現的原因,是由於1959年發掘了為文武王修建的感恩寺遺址。這次調查確認了金堂地基的特殊建築形式。傳說文武王死後埋葬在海上的大岩石中,以後每夜化為龍來感恩寺以鎮壓東海的倭寇,因而推測這裏就是龍穴遺址。其後對東海海上大王岩進行了調查,於1967年發現了利用岩礁的低窪處營造的陵墓(火葬之後的骨灰裝入石棺,沉入海底)。對這一王陵的正式調查還沒有結束,棺的上麵覆蓋有巨大的自然石棺蓋(水深1米)。據說海水清澈,可以一眼看到底。上麵覆蓋的巨石更增添了整體上的莊重和神秘感。盡管如此,在海底尋求冥界還是有充足理由的。也就是說,既然龍是水神,龍宮才是死後靈魂應該去的地方。這種葬式首先就是以這種觀念為前提的。
文武王生前的勢力極大,因而推測棺內有數量巨大的財寶作為隨葬品。各國的古代史學家從學術角度出發無疑對此十分關心,即使是一般人也夢想得到這些財寶。
探寶性的冒險行為與盜掘危機的增長正使文物遭到破壞,應該指出,隻有力圖保護文物的強烈學術熱情,才有力量提倡和普及水下考古學。
海底的銅像
1972年,意大利人從海裏打撈上來兩尊銅像,經過有關專家鑒定,這兩尊銅像是公元前506年的作品,是兩件稀世珍寶。
這兩尊銅像是麗亞切武士像,一尊高2.10米,重250千克;另一尊高1.98米,略重於前者。銅像的嘴唇、乳頭、眉毛和睫毛用紫銅鑲貼,牙齒用白銀鑲嵌,眼珠用琥珀和象牙製成。
至於這兩尊銅像沉入海底的原因,有人認為,曾經有一艘帆船運載銅像至麗亞切附近海麵時,由於火災或風暴而遭致沉沒;也有人認為,銅像被綁在桅杆上,因大風刮斷桅杆而跌入海中;還有人認為,可能是在一次海難中,為了減輕載重量而把銅像拋棄海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