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動物百迷(1 / 3)

第二章動物百迷

昆蟲為何具有建築技巧

在我國廣西和雲南兩地的南部以及海南島,都有許多聳立在那裏像塔一樣的“建築物”,這是白蟻為自己建造的巢,人們稱它為“蟻塔”。

蟻塔一般高為2~3米,最高的竟達6米。它主要是用泥土以及少量的白蟻分泌物和排泄物建成的,這種建築很結實,風吹雨淋也不會倒塌。

蟻塔內部結構極為複雜。通常有1個主巢和3~5個副巢,巢內又分隔開,形成許多小室。一般主巢的中部,是蟻王和蟻後的“王室”,此外,還有孵化室、羽化室、倉庫等。蟻塔內還建有一些豎直的空氣調節管道,以及溝渠和堤壩,用來流通空氣和排除流入的雨水。

在河裏、水窪及溝渠等處,人們還可以看見沼石娥幼蟲建造的精巧而細致的“套子房屋”。沼石娥幼蟲下唇末端有一塊不大的唇舌,上麵有絲腺孔,孔中分泌出一種能在水裏迅速凝固的粘性物質,幼蟲把這種粘性物質塗抹在小介殼、沙粒及植物碎屑等物的上苗,並把它們粘起來。幼蟲還把這種分泌物抹在套子房屋的內部,讓“房子”光滑、整潔。

蜜蜂的建築更讓人難以相信,如果你仔細觀察蜂巢,就會發現它是由無數六角柱狀體的小房子聯合起來的。房底呈六角錐體狀,它包括6個三角形,每2個相鄰的三角形可以拚成1個菱形,1個房底由3個相等的菱形組成。18世紀初,法國學者馬拉爾琪經過仔細測量,發現每個房底部3個菱形截麵的角度都相等,菱形的銳角為70°32′,鈍角為108°28′。經過計算得知,以這樣的菱形而組成的蜂巢結構,容量最大,而所需的建築材料最少。

這些昆蟲為什麼具有如此卓越的建築技巧才能呢?至今還沒有人能解開這個謎。

鳥類也會冬眠嗎

有許多陸生脊椎動物都存在著冬眠現象,而鳥類是陸生脊椎動物中種數最多的類群,那麼,鳥類中是否也存在冬眠呢?這個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

隨著人們對鳥類季節性遷徙的研究,再也沒有人相信鳥類也存在冬眠現象。可是,後來有一件事改變了人們的看法。1946年12月,3位生物學家在美國加利福尼亞洲南部的一個深山穀中發現,一隻小弱夜鷹,僵硬地蜷縮在岩石裂縫中。開始他們以為這是一隻死鳥,但它的一隻眼睛眨了一下,使他們大吃一驚。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和一連串的實驗,他們發現弱夜鷹的體溫僅有18.1℃,而正常情況下是41.1℃;眼睛對光線沒有反應,心髒跳動很微弱;把鏡子放在它鼻孔前,沒有一點濕氣凝結。這樣一隻睡得昏昏沉沉,像死了一樣的鳥,到春暖天氣溫度升高時,卻醒來飛走了。他們連續4年的冬天對小弱夜鷹進行觀察,否定了鳥類不存在冬眠現象的說法。

在鳥類中,臨時性的“睡眠”現象並不罕見,但像弱夜鷹那樣的完全冬眠,卻是極少見的。真正進行冬眠的恒溫動物,如冬眠的哺乳動物,必須具備生理上的一些適應機能,比如心跳次數幾乎減少98%,體溫降到隻比外界溫度高出1℃,機體停止產生熱量等。但它的神經係統能照樣產生神經衝動,對外界刺激也能作出相應的反應;它還必須具有在沒有肌肉活動的情況下使體溫驟然回升的能力。另外,在它的體內還必須有一個準確的“生物鍾”,用來誘導它年複一年的冬眠與蘇醒等等,而鳥類是不具備這些能力的。

鳥類到底是在冬眠嗎?它是如何適應冬眠這一生理現象的呢?這還需要生物學家們進一步研究。

始祖鳥是鳥類的祖先嗎

1861年古生物學家在德國巴伐利亞省索倫霍芬的附近距今1.5億年左右的石灰岩中,發現了一具似烏鴉大小的、既像爬行類又像鳥類的化石。它的嘴中有成排的尖齒,已經長成翅膀的前指端有爪,還有一些其它特征使它很像爬行動物。對化石的進一步研究,又可看出它已經長有羽毛,骨盆結構比爬行類發達,而且還是恒溫的熱血動物。羽毛和恒溫是鳥類的重要特征之一,這就說明它更接近鳥類。對化石是爬行類還是鳥類的鑒定上,科學界發生了激烈的爭論。最後,人們還是趨向“它屬於鳥類”的觀點。鑒於它還帶有許多爬行類動物的特征,又是當時所發現的最古老的鳥,科學家把它定名為“始祖鳥”,認為它是“鳥類最早的祖先”。

有的科學家卻對始祖鳥是否是“鳥類最早的祖先”的定論提出了疑問。有的學者認為:由體溫不恒定的、無羽毛的爬行動物進化到恒溫熱血的、有羽毛的鳥類,是個漫長的過程,在始祖鳥之前還應該有一係列過渡類型的鳥類,始祖鳥不可能是最為原始的鳥類。還有的學者認為:始祖鳥在鳥類的發展史上可能隻是鳥類演化中的一支旁係,一些證據說明在它之後的幾千萬年就有了十分類似現代鳥的種類。總之,很多古生物學家似乎不肯相信,始祖鳥就是鳥類的真正祖先,他們推測鳥類的祖先可能是比始祖鳥早得多的鳥類。“始祖鳥”是否是鳥類的最早的祖先,是個尚待研究的問題。

海洋中有美人魚嗎

挪威華西尼亞大學的人類學家萊爾·華格納博士認為美人魚這種動物確實存在,他說:“無論是記載還是現代目擊者的描繪,美人魚都有共同特征,即頭和上身像人,而下半身則有一條像海豚那樣的尾巴。”此外,據新幾內亞有關人士描述,美人魚和人類最相似之處就是它們也有很多頭發,肌膚十分嫩滑,雌性的乳房和人類女性一樣,並抱著小人魚喂乳。

中國的一些生物學家則認為,傳說中的美人魚可能就是“儒艮”(俗稱海牛)的海洋哺乳動物。70年代初,我國南海的漁民曾多次發現“美人魚”。1975年,有關科研單位深入漁村,並在漁民的幫助下捕到罕見的“儒艮”。由於它仍舊用肺呼吸,所以每隔十幾分鍾就要浮出水麵換氣。它背上有稀少的長毛,生物學家則認為,這些長毛極易使目擊者錯認為頭發。

生物學家們還發現,儒艮胎生幼子,並以乳汁哺育。哺乳時用前肢擁抱幼子,母體的頭和胸部則露出水麵,以避免幼子吸吮時嗆水。傳說中美人魚抱子的鏡頭,大概出於這種情景。

然而,儒艮時時出水換氣的特性和維葛雷德博士的“深海發現美人魚”有矛盾,因此,海洋中究竟有沒有美人魚?或者它真的是一種“海底人”,還是“儒艮”。人們對此說法眾多,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

海豚睡覺嗎

任何動物在睡眠時總有一定的姿勢,使全身肌肉處於完全鬆弛的狀態,可海豚卻從沒有現出過肌肉完全鬆弛的狀況,難道海豚不睡覺嗎?

美國動物學家約翰·裏利認為,海豚是利用呼吸的短暫間隙睡覺的。這時睡眠不會有被嗆水的危險。經過多次實驗,他還意外地發現,海豚的呼吸與其神經係統的狀態有特殊的聯係。裏利曾作過一次實驗:他把海豚放在一張實驗台上,然後給它以每公斤體重約30毫克的劑量注射麻醉劑,半小時後,海豚的呼吸變得越來越弱,最後死了,以後的大量實驗也證明,海豚不宜注射麻醉劑,否則就會立即死亡。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動物學家們認為,海豚是在有意識的情況下睡眠的。因此對海豚的神經係統施加輕度影響,一定會導致海豚死亡。

海豚的睡眠之謎,使研究催眠生理作用的生物學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將微電極插入海豚的大腦,記錄腦電波的變化,還測定了頭部個別肌肉、眼睛和心髒的活動情況,以及呼吸的頻率。結果發現,海豚在睡眠時,呼吸活動和平常一樣。與其它動物不同的是,海豚在睡眠時仍然還在遊動,並有意識地不斷變換著遊動的姿態。進一步的研究證明,海豚在睡眠時,其大腦兩半球處於不同的狀態。當一個半球處於睡眠狀態時,另一個卻在蘇醒中;每隔十幾分鍾,它們的活動狀態更換一次,並且很有節奏。正是由於海豚大腦兩半球睡眠和覺醒的更替,才能使它維持正常的呼吸和遊動,而麻醉劑一下子破壞了大腦兩半球的正常交替,使它們都處於休眠狀態,從而阻塞了呼吸的進行。

海豚到底是如何睡眠的,它的睡眠會為人類提供什麼新的啟示?這有待於科學家們繼續努力去探究。

企鵝識途之謎

為了揭開企鵝識途之迷,科學家們曾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們捕捉了5隻未成年的企鵝,在它們的身上做了標記,然後把它們轉移到距離它們的故鄉1900千米以外的被冰雪覆蓋的5個不同地點放掉。1個月以後,它們靠步行、滑行和遊泳,穿越沒有任何標誌的冰川雪原,一個不少地回到了故鄉。

這使科學家們困惑了。本來,人們采用了現代化的技術,對候鳥往返、動物遷徙、魚類洄遊等現象進行研究,可至今還沒有得出令人滿意的結論。企鵝這種獨特的識途能力又向科學家們提出了挑戰。為解開企鵝識途之謎,各國的動物學家紛紛奔赴南極進行研究和觀察。

在南極洲,科學家們做了各種各樣的試驗。有人在遠離企鵝故鄉幾百千米以外的地方,將一隻隻企鵝分別放進洞穴裏,在上麵蓋上蓋子。那裏一馬平川,沒有任何標記和特征。然後他們在三個不同位置的觀測塔上觀察放企鵝的地方。過了一段時間,企鵝從洞裏出來了,起初,那幾隻企鵝不知所措地徘徊了一陣,隨後就不約而同地把頭轉向同一個地方——它們的故鄉所在的方向。經過多次觀察,科學家們初步認定,企鵝識途與太陽有關,而與周圍環境無關。它們體內的“指南針”是以太陽來定向的。但是,企鵝要想用太陽來定向,它就必須具備與太陽相配合的體內時針,以便能從某一特定時刻的太陽位置來推定出哪兒是它們的家鄉。可是,企鵝的體內時針是什麼?它又是怎樣與太陽相配合的?這些人們一時還說不清楚。

魚類洄遊之謎

在魚的世界裏,有些魚類如鮭魚、鰻魚和鯡魚等,就像候鳥一樣,在大海裏成長,在淡水河流裏繁殖。讓人費解的是,這些魚在萬裏水域中洄遊,它們既看不到星星,也無法利用地形目標,它們是怎樣辨認出往返的路線的呢?這使科學家們大傷腦筋。

就拿鮭魚來說吧,它出生在淡水江河裏,生長發育卻是在遙遠的大海裏,這段路程足有上千裏,甚至上萬裏。它們為了回故鄉產卵,不得不穿越一道道激流險灘。當它們回到故鄉後一個個已經累得筋疲力盡,產完卵後,就該壽終正寢了。問題是它的洄遊不是在短期內,往往需要幾年才能返回一次。因為一條鮭魚在江河裏出生後,到大海裏生長,需三四年才能夠性腺成熟,返回江河裏來產卵。事隔這麼多年它怎麼還能記住洄遊的路線呢!

一些動物學家從水流、氣溫、餌料等方麵來探討魚類洄遊的原因。最近由於魚類“識別外激素”的發現,把這一問題的研究推進了一步。這種物質可以使魚之間區別同一種類的不同個體。比如母魚產仔後,就會放出這種物質,幼魚嗅到後,就會自動呆在一定的水域,以利於母親進行照料和保護;相反,幼魚也會放出這種物質,以便母親相認。有人分析,會不會在魚類出生的地方有著某種特異的氣味,把千裏以外的魚吸引回來呢?但令人不解的是,這種氣味能存在三四年嗎?它們洄遊有海路也有江河,難道這種氣味就不發生變化嗎?因此有人猜測,除了這種“識別外激素”之外,還應有一種東西作用於魚類的洄遊。那麼,這種東西是什麼呢?

青蛙為何能活200多萬年

1946年7月,在美洲墨西哥的石油礦床裏,發現了一隻冬眠的青蛙。這隻被埋在200多萬年前形成的2米深礦層內的青蛙,被挖掘出來時還活著,它皮膚柔軟,而且有光澤,它還活著。這隻青蛙顯然不可能在礦床形成以後進入礦層。從而證實,這隻青蛙在礦層內已生存了200多萬年。

1782年,在法國巴黎近郊地下4.5米深處的石灰岩層裏,開采了一塊巨大的石頭,把這塊石頭劈開,竟然發現石頭內藏有4隻活著的蟾蜍。科學家們對石灰岩層進行了鑒定,證實它是在100多萬年前形成的。這意味著這4隻蟾蜍在岩石內已生存了100多萬年了。

青蛙、蟾蜍能在岩石內生存100多萬年,乃至200多萬年,這真是令人迷惑不解的奇跡。許多科學家對這一自然現象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

生物學家們經實驗發現:當氣溫上升10℃時,青蛙和蟾蜍的新陳代謝會加快2~3倍;而氣溫下降10℃時,代謝作用則減慢到1/3。因此,不少科學家認為,埋藏在礦層、岩石內的青蛙和蟾蜍,不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幾乎處於“恒溫”的狀態。這實際上就等於把它們的生命貯藏起來,幾乎不進行新陳代謝,也不消耗能量,所以能長期不吃東西生存下來。

美國的一位科學家還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將幾隻即將進入冬眠的蛙進行降溫處理,降至-6℃,並保持1個星期,之後再慢慢地升溫解凍,結果發現蛙居然還活著,他取出蛙的肌肉,對肌肉內的化學成分進行分析,發現有甘油存在。因此他認為青蛙、蟾蜍之所以能活那麼久,與它們冬眠時體內形成的甘油有關。

對青蛙和蟾蜍為什麼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這一問題,有些科學家還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看法,但都沒有足夠的說服力讓人信服。

野獸為什麼會撫養人孩

1972年5月,印度人那爾辛格在森林裏發現了與4隻小狼玩耍的一個3~4歲的小男孩,並把他帶回村裏,這個小孩特別凶,喜歡咬人。他見到地上的螞蟻,就抓起來往嘴裏塞;睡覺或休息時,他總是麵朝下趴著,向前伸出雙臂,向後伸雙腿。他就是人們所說的“狼孩”。

這些小孩由於脫離了人類,較長時間與狼、熊、猴等野獸共同生活,因此,他們的生活習性便像與他們共同生活的野獸了。

當他們回到人類社會後,盡管會慢慢地往“人性”方麵發展,但由於錯過了心理上、生理上發育的最好時期,因此,他們在各方麵也仍比一般兒童落後。

人們難以相信,凶猛的野獸為什麼不傷害小孩,反而變得“溫柔”起來,並把人孩撫養大呢?

科學家們在考察中發現,那些撫養人孩的野獸都是雌性的。因此,有人認為,也許是母獸生下小獸時間不長,小獸就死了,母獸的乳汁無法排出,脹得難受,恰巧遇到被遺棄的人孩,於是就讓他吸乳汁。

然而,事實上,有的母獸在“撫養”人孩的同時,還哺育著自己的小獸,因此乳汁多到“脹得難受”的說法也難以讓人信服。

至今還沒有一個恰當理由來解釋母獸為什麼要撫養孩子這個問題。

動物的超常感之謎

動物和人一樣,也具有超常感本能,它們也能夠預感危險,這就是它們的心靈感應。

在美國,有隻兩歲的英格蘭血統牧羊犬博比,它的主人名叫布雷諾,家住美國俄勒岡州。1923年8月,布雷諾帶著小狗博比從俄勒岡州去印第安納州的一個小鎮度假時,博比不幸走失了。從此博比開始了它神奇、驚險、而又極不平凡的超常旅程。博比用了6個月的時間,曆盡千難萬險,曆經3000裏路程,終於從印第安納州回到了俄勒岡州的家,找到了它的主人。

動物的超常感指的是有些動物能夠以超自然的感覺感知周圍的環境,或者與某人、某事,或與其他動物之間有著心靈的溝通。然而,這種溝通似乎是通過我們人類並不知道又無法解釋的某些渠道進行的。

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前的四五天,就有好多人發現家裏雞犬不寧,豬、狗亂叫,一向很怕見人的老鼠一反常態拚命地逃離房屋,往大街上亂竄,動物園裏的動物也莫名其妙地橫衝直撞。

動物的超常感,引起了世界各國的科學家的重視,並作了大量的研究。科學家們發現,某些動物確實具有一些非常奇特的感覺本能,並能以獨特的方式利用人類具有的五種感覺本能,而還有一些動物的某些感官功能是我們人類完全沒有的,還有一些動物的超常感則是我們現在還沒能完全了解到的。

動物世界有著許許多多我們未知的領域,在這些領域裏,充滿神奇和奧秘。即使今天的動物學研究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動物的超常感本能的奧秘仍然是我們所不了解的。

動物的再生能力為什麼特別強

高等動物,即使是人,一般都沒有再生的能力。然而,有些較低等的動物再生的能力卻很強。

傳說在很早以前,有一戶漁民在海邊養殖各種貝類,可氣的是,海裏有一種海星常把貝殼裏的肉吃掉,漁民想懲罰一下這些可惡的海星,於是就把它們撕成兩半或好幾段,扔進大海裏。過了好些日子,有的海星在撕掉的傷口處又長出了新的部分,正好補上了被撕掉的那一半。

蚯蚓也具有很強的再生能力。把一條蚯蚓在中間切成兩段(在第15~20節之間切斷效果最好)不但不會死去,反而會變成兩條蚯蚓。

海參是弱小動物,常常受到海中強敵的襲擊。遇到危急關頭,海魚張開大口,正要吞食它的瞬間,它立即把肚腸從肛門拋出,自己乘機溜走。過不久,它又會有一副新的肚腸。

章魚,有8隻腕手。當一隻腕手被敵手擒拿住時,它便意識到生命受到威脅,於是立即將那隻腕手舍棄,斷下的腕手,仍然還會蠕動,以致敵手朝這隻腕手猛撲過去,結果,因小而失大。據生物學家觀察,章魚約在整個腕手的4/5處自斷。自斷後,傷口處血管立刻收縮,進行自身閉合,不會出血。6小時後血管就舒通,第二天就開始長出新腕手。

此外,壁虎、水螅、蚱蜢、螃蟹、螳螂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再生能力。

某些動物為什麼具有較強的再生能力呢?這還需要動物學家們深入研究才能得出正確的答案。

動物為什麼玩遊戲

玩並不是人類所特有的,許多動物也是玩的行家。

在熱帶叢林裏,有兩隻葉猴在10多米高的樹頂上走來走去,有時還會用一隻手勾住樹枝而倒立下來,好像在比試技藝,相互推擠,想方設法把對方推下去。

在北極冰雪的陡坡上,有一群北極渡鴉正在表演滑雪:它們飛上坡頂,一隻挨一隻地順著坡勢滑下去,滑到坡底時,又飛上來重新開始,好像小孩在玩滑梯。

在大海裏,刮大風時,成群的露背鯨把尾鰭高高舉出水麵,對著刮來的風,像船帆似的,讓大風推著。等到靠近海岸後,它們又遊回去,重複這樣的動作。

科學家們通過對大量動物的進行觀察,結果發現他們都會玩遊戲。

動物怎麼會懂得玩遊戲?它們為什麼要玩遊戲呢?

一些科學家認為,動物玩遊戲是對它們未來生活的排演或演習,以便它們從小熟悉未來生活中所必須掌握的各種“技能”,以及熟悉在未來社會中動物之間將形成的各種關係。

也有一些科學家認為,玩遊戲是動物的天性,正像捕食、逃避敵害、繁殖等行為一樣自然而然。自得其樂的遊戲活動,使動物在緊張的自然競爭中得到某種調節或補償,使它們在心理、生理上容易保持平衡,從而得到一定的自我保護。

還有一些科學家則認為動物玩遊戲是一種學習的行為。

對於動物玩耍的行為,究竟哪種看法正確,至今還是一個謎。

候鳥遷徙之謎

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有一種鳥,春天從南方飛來,秋天又從北方飛走,年複一年,從不改變這種生活習性。這種鳥就叫做候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