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動物解碼(1 / 3)

第三章動物解碼

動物的壽命有多長

什麼動物的壽命最長呢?據說體重達250至260公斤的大烏龜能活300年,真可算是動物界的長壽者。但野生鱷魚也可以活到300歲,不過對這一點尚沒有確切的證據,有的研究者則認為它隻不過能活40至50年。

大象的壽命一般來說僅為60至70年,很少有達到100年的。鯨魚平均壽命隻有30年,壽命最長者也不超過100年。

曾有人提出動物的壽命大體上與身體的尺寸成正比。但魚雖小卻意外地長命。鯉魚活60至75年,鱒魚和鱸魚的壽命則為15年,螯蝦也大至相同。被稱為百獸之王的獅子能活20至25年。食肉性熱血動物一般比雜食性、食草性動物命短。

靈長類的猴子壽命為50年,熊為20至30年,馬為20至35年,蛇及大蜥蜴為25至35年,蛤蟆為30年左右,鹿為18至25年,公鹿衰老較快,母鹿則直到生命最後還能產仔。

狼的壽命為10至15,狐狸為8至10年,駱駝為40至45年,貓為13至20年。狗活1年大至相當於人類活7年,因此20歲的狗,如果是人類的話,應是140歲的老人。山羊的生命是15至20年,豬是20年,犀牛是50年,兔子和鬆鼠是8至10年,蝙蝠和老鼠是3至5年。在鳥類中,鴕鳥活60年,禿鷹活50年以上,鸚鵡大體與人的壽命相同。烏鴉能活100年,但平均壽命不過25至30年。塘鵝活50年,山雀、鳴禽類小鳥一般活5至18年。

昆蟲類動物生命一般較為短暫,被稱為朝生暮死。生命短暫的蜉蝣也並非如此短命,一般能活3至4天。蟬在地底下生活6至8年,成蟲後,在地上僅能活3至10天,雄蜂或雄螳螂一交尾便被雌的咬死,但是蜂王卻能活20年。白蟻的壽命可達30年以上。

猶如人的壽命有長有短,動物的壽命也是長短不一。

利用動物的“語言”

科學家利用鳥的“語言”來驅趕鳥類。在飛機場的附近,大量鳥的存在是很危險的,萬一它們和正在起飛或降落的飛機相撞,會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機場人員設法錄下了鳥群的報警信號,並且在擴音器中不斷播放,使得鳥群驚恐萬分,遠走高飛。

科學家也正在利用魚的“語言”來捕魚。憑借高水平的聲納儀來探測魚群的位置,指導漁船下網,還可以人工模擬能吸引魚的聲音,如小魚在活動時的聲音,用來引誘魚群靠近。

人類在尋找宇宙中的生命時,也考慮過和天外生命“對話”的問題。科學家錄製了世界名曲,在太空中播放,希望能夠引來知音。人類也希望能與“太空人”對話,但用什麼語言去和他們交談呢?有科學家建議使用“海豚語”,理由是海豚的智力相當發達,它也希望能和人類進行交流。如果科學家的假設能實現,那將是一次很有意義的嚐試。

大雷鳥為什麼會變聾

大雷鳥是一種警覺性很高的鳥,它能覺察到百米以外的動靜。但是,當大雷鳥在求偶發情期間唱情歌時,就會失去理智和聽覺,變成聾子,因此,在俄語中叫聾子鳥。

是什麼原因使唱情歌的大雷鳥變成聾子呢?動物學家科姆帕雷季在18世紀就曾提到,大雷鳥耳聾是由於它外耳道的獨特腺液分泌太多的緣故。自此以後,又有一種流傳最廣的說法,這些人認為大雷鳥的耳道裏有一種特殊的突起或襇褶,由血管向這裏源源不斷地供應豐富的養料。在求偶發情期,大雷鳥的這個部位會由於大量充血而腫脹,以至當大雷鳥張嘴唱歌時,引起某一塊頭蓋骨壓迫該部位,從而完全堵住耳道,使其失去聽覺。還有人認為,是大雷鳥在放開喉嚨高唱時的強烈共鳴,導致了這種鳥的自我震聾。

著名的德國動物學家施瓦茨科普夫發現,當鳥類因唱歌張開嘴巴時,它們鼓膜的張力就減弱,以致引起聽力喪失。這個發現證明不僅僅是大雷鳥,其他任何鳥類在引吭高歌時都會出現聽力減退或喪失的現象。

如果施瓦茨科普夫的觀點正確的話,那麼這也隻是大雷鳥耳聾的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則可能是由於大雷鳥發情唱歌時神經高度興奮。

大雷鳥發情歌唱時,隻是失去聽覺,而不會失明。當一隻正在唱情歌的大雷鳥突然看到某個獵人,或受到手電筒照射時,它會立刻飛走。奇怪的是,大雷鳥在逃命的瞬間不能立即停止歌唱,要過一會才能停下來,這是因為它要抑製腦區的強興奮還需要一段時間。

“原鳥”的發現

美國得克薩斯州工業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查特吉,在波斯特城附近距今2.25億年的地層中,發現了兩具烏鴉大小的化石鳥。查特吉的研究表明:它們的形態要比始祖鳥更像鳥類,有鳥類特征的細長前肢、龍骨狀胸骨。它們的頭骨完全像現代鳥類,而且頜的背部已沒有牙齒。這都說明它們比始祖鳥更能夠進化到較晚期的鳥類,雖然它們還具有一些爬行類的特征,如頜前端還有四顆牙,有一條尾巴和帶爪的指。更重要的是,這兩塊在北美洲大陸發現的鳥類古化石比那塊100多年前在歐洲大陸發現的始祖鳥化石,要整整早7500萬年!

所以,這種更古老的鳥類化石,被查特吉取了個比始祖鳥更為原始的名字,叫“原鳥”,即“祖先鳥”的意思。但是,有些科學家對這一化石的鑒定,立刻又有了新的懷疑。美國耶魯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奧斯特朋就說,原鳥化石的發現是不大可能的,因為鳥類的脆弱骨骼是難以保存得如此完好的,而且化石上還有一些特征與鳥類不符。這些爭論雖然剛剛拉開序幕,但是可以肯定,這場爭論已經比過去100多年來的爭論更接近揭示鳥類起源的謎底了。

大象墓地真的存在嗎

據說,大象在即將死亡之時,一定要跑到自己的墳地去迎接自己的末日。因此,在野象的天地非洲,經常有人為了得到價格昂貴的象牙,冒著風險四處尋找大象的墳地。

大象墳地真的存在嗎?人們對此將信將疑。

最近,有許多學者否定大象墳地的存在。他們認為發現大象墓地一說純屬為盜取象牙的偷獵者的造謠。因為捕殺大象盜取象牙要受到法律的製裁,所以偷獵者殺害大象之後,總要掩飾說,“我們偶然發現了大象的墓地,才得到這麼多的象牙。”

但是,大象在臨死之前,行動確實與平時不同,往往總要離開象群,步履艱難地走到某個地方結束生命。很可能大象在臨死前,跑到某個僻靜的場所或是水源附近去與世永別。雖然大象的壽命可長達九十幾歲,但平均壽命隻有30~40歲左右。盡管人們在動物保護區可以看到大象的屍體,但與整個大象死亡的數量相比較,微乎甚微。這些死亡的大象究竟葬身何處,會不會集中在某一塊地方結束生命呢?是否因為熱帶氣候炎熱,大象的屍體很快被風化分解,或被其它食肉動物當成美味佳肴呢?顯然,也不能排斥這種可能性。

至今誰也不知道大象墳地是否存在,它們的屍體到底哪裏去了。

鯨“集體自殺”是怎麼回事

1979年7月16日,在加拿大波林半島,上百頭鯨拚命地衝上海灘。當地漁民發現後,把它們硬往海裏趕。盡管漁民費盡心機,這些鯨還是賴在原地直至死去。

類似這樣的事,在荷蘭、墨西哥和美國等地的海岸上也有發生。

荷蘭科學家範·希爾·杜多克為了探明這一原因,在1962年研究了26種鯨的133樁“自殺”事件,其中包括成群的和單隻的。他發現鯨“自殺”的地點大多在低窪的海岸、淺灘、海濱浴場院和凸出的海角。

鯨為什麼樣要選擇這些地點“自殺”呢?

原來,鯨主要是靠聽覺生存的。它的視覺並不發達,在它的身上有一套回聲定位係統,它能利用聲音的反射來判斷方向和識別東西。

鯨一進入低窪的海岸等地,回聲測位係統的功能就減弱,妨礙了鯨對反射信號的接收,甚至鯨魚發出的信號一落到緩斜砂質的沙底,就回不來了。再加上因為水淺,鯨的噴水孔不能浸沒在水裏,影響了它的回聲定位能力。在這樣的地方,如遇上起大風、大暴雨,鯨擱淺的現象就很容易發生了。

這種說法隻能解釋單頭鯨“自殺”,那麼,鯨為什麼“集體自殺”呢?

前蘇聯科學家托米林認為,鯨保護同類的本能,是造成其“集體自殺”的主要原因。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到鯨“集體自殺”的過程:先是個別鯨因環境條件原因,回聲定位係統失靈,落入海灘。這時,擱淺的鯨本能地向同夥發出遇難的信號。其他的鯨接到信號後本能的急忙來援救。結果,其他的鯨不但不能救出同夥,自己反而也投入了死亡的深淵。

“魚類”變性的原因

我們常見的黃鱔在“青春年好”時節,十有八九為雌,產卵之後轉為雄性,因為大黃鱔中十有八九為雄。這又是為何,人們也不清楚。

有人對魚類的“變性之謎”進行了研究,認為魚類改變性別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能夠最大限度地繁殖後代和使個體獲得異性刺激。美國猶他大學海洋生物學家邁克爾認為,在一種雌魚群或一種雄魚群中,其中個頭較大者,幾乎壟斷了與所有異性交配的機會。這樣,當雌魚較小時能保證有交配的機會,待到長大變成雄性時,又有更多的繁育機會,與性別不變的同類相比,它們的交配繁育機會就相對增加了。同樣,在從雄性變為雌性的魚類中,雌魚的個體常大於雄體。雄魚雖小,但成年的小雄魚所帶有的幾百萬精子,足夠使再大的雌魚所帶的卵全部受精。另外這些雌魚與成熟的無論個體大小的雄魚都能交配。因此,它們小一點的時候是雄魚,長大以後變雌魚,不僅得到交配的雙重機會,而且與那些從不變性的魚類相比,又多產生1倍的受精卵,這對繁殖後代大有益處。

在動物界裏頻頻發生的性變現象,至今仍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科學的解釋,還需要人類進一步的研究、探索。

鯨的“年輪”

怎樣了解龐大的鯨的年齡多年來一直是個難題,過去曾用許多方法來測定:一是有人認為鯨出生時是雌鯨體長的1/3,根據幼鯨體長的增長,可以推算年齡;二是觀察鯨體上白色傷痕數目,測算年齡,因年齡越老的鯨,受細菌、寄生蟲寄生後留下的傷痕越多。以上方法都有缺點,測算的年齡不夠準確。1995年發現鯨的耳垢是推算年齡的最好資料。

鯨的耳垢與人的耳垢大不相同,耳垢不能從外耳道掉出來。鯨的外耳道不是一直管,而是呈S型,耳垢積存在耳道中,由表皮角質層脫落的細胞和脂質所構成,脂質少、角化程度高、呈長圓錐形,像一個栓,所以又是耳栓。把耳栓切成縱剖麵,上有交替的明亮層和暗色層,數清多少明暗交替的條紋,就可以推算出鯨的年齡。耳栓上的明暗條紋就和樹木的“年輪”相似,明亮層是夏季索餌期形成的,那時候營養條件好,形成的脂質多;暗色層是冬季繁殖時期形成的,那時鯨幾乎過著絕食生活,耳輪上的角質多。所以,鯨的“年輪”是在耳垢形成的耳栓上。

蝙蝠夜間飛行的奧秘

一到傍晚,蝙蝠就在空中一邊飛,一邊捕捉蚊子、蛾子等食物。這是為什麼呢?

早在270多年前,意大利科學家潘蘭察尼就進行過這樣的實驗:

他把一隻蝙蝠的眼睛弄瞎後,放到一間拉了許多鐵絲的玻璃房子裏。令人驚奇的是,這隻失明的蝙蝠仍然能夠繞過鐵絲,準確地捉到昆蟲。

接著,他又破壞了蝙蝠的嗅覺器官。但這隻蝙蝠照樣準確地捕捉食物,像什麼事情也沒發生一樣。他又在蝙蝠身上塗了厚厚的一層油漆,蝙蝠還是照飛不誤,一邊飛,一邊捉蟲子。

潘蘭察尼又把一隻蝙蝠的耳朵塞住,再把它放進玻璃房子的時候,“飛將軍”終於沒有辦法了,隻見它東飛西竄,不是碰壁,就是撞到鐵絲上,再也捉不到小蟲了。

看起來,是聲音幫助蝙蝠辨方向和尋找食物的。到底是什麼聲音呢?

原來蝙蝠的喉嚨能發出很強的超聲波,通過它的嘴巴和鼻孔向外發射。當遇到物體的時候,超聲波便被反射回來,蝙蝠的耳朵聽到回聲,就能判明物體的距離和大小。

科學家把蝙蝠這種根據回聲探測物體的方式,叫做“回聲定位”。

蝙蝠飛將軍的回聲定位器就像一部活雷達。它的分辨本領特別高,能把昆蟲反射回來的聲信號與地表、樹木的聲信號區分開,準確地辨別出是食物還是障礙物。

更讓蝙蝠自豪的是,它這部活雷達的抗幹擾能力還特別強。即使幹擾噪聲比它發出的超聲波強二倍,但它仍然能有效地工作,引導蝙蝠在黑夜中準確地捕食害蟲。

蝙蝠與夜蛾的“電子對抗”戰

蝙蝠有“活雷達”,有些夜蛾就利用高超的“反雷達裝置”來對付它。於是,雙方就展開了一場動物世界的“電子對抗”戰。

夜蛾是一種在夜間活動的昆蟲,喜歡圍繞著亮光飛舞。別看它們是些小飛蟲,身上卻帶有探測超聲波的特殊“裝置”。動物學家們發現,在有些夜蛾的胸、腹之間有一個鼓膜器——這是一種專門截聽蝙蝠超聲“雷達波”的器官。

有了這個“反雷達裝置”,夜蛾可以發現距離它6米高、30米遠的蝙蝠。夜蛾在截聽到蝙蝠的探測“雷達波”之後,如果蝙蝠離它還有30米遠,它就轉身逃之夭夭;如果蝙蝠就要飛過來啦,夜蛾身上的鼓膜器就告訴它將大禍臨頭,夜蛾便當機立斷,不斷改變飛行方向,在夜空中兜圈子、翻跟鬥,或者幹脆收起翅膀落在樹枝、地麵上裝死,想盡辦法讓蝙蝠找不到它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