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造型藝術中,特別是在宮壁浮雕中,常常描繪有戰爭場麵、會戰、圍攻要塞和部隊調動等情景。有關亞述的軍事實力及曆代暴君鎮壓被征服人民反抗的駭人聽聞的殘暴行為,當時及後代的書籍都有明確記載。
但是,覬覦世界統治地位的強國亞述內部卻很虛弱。被征服的領土十分遼闊,在經濟上互不聯係。被征服的部落和民族為自身的解放不斷奮起鬥爭。烏拉爾圖人和依蘭人連續不斷地反抗亞述的統治,埃及和巴比倫古王國始終不屈不撓地爭取獲得獨立,加之國內階級鬥爭日益尖銳,亞述國家終於漸漸走向覆滅。公元前7世紀末(亞達巴尼帕死後不久),米坦尼人和巴比倫人的軍隊打敗亞述人,加速了亞述的滅亡。烏拉杜—亞述戰爭
烏拉杜—亞述戰爭是公元前8世紀,亞述和烏拉杜爭奪北美索波達米亞、北敘利亞的諸省和烏米亞湖的戰爭。公元前8世紀前半期,烏拉杜人利用亞述出現的危機,攻占了北美索波達米亞和北敘利亞,切斷了亞述與小亞細亞金屬供給基地的聯係,把凡湖以南和烏米亞湖地區的各省夷為其藩屬。
但是,亞述國王和統帥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即位後,情況發生了變化,他實行的改革加強了亞述。建立了國家供養的常備軍,重新推行掠奪政策,對北敘利亞和小亞細亞東南部展開了大規模進攻。烏拉杜認為這些領土是自己的勢力範圍,同亞述開戰。
公元前743年,亞述人在阿爾帕德交戰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公元前735年,亞述人又使烏拉杜人及其同盟者遭到新的、更加慘重的失敗。
經過這些戰爭,烏拉杜的軍隊被趕出北美索波達米亞和北敘利亞,並大大被削弱。公元前714年,爆發了爭奪烏米亞湖地區的戰爭。烏涅亞王國——地方政治大聯合是亞述人的同盟者。在烏阿烏什山會戰中,薩爾貢二世大敗魯薩一世,破壞了烏拉杜許多省。烏拉杜失去了昔日的盛景,再也不敢同亞述發生公開衝突。
在烏拉杜—亞述戰爭中,各方都擁有大量組織良好的軍隊,包括步兵、騎兵和戰車兵。在群山作戰和攻打要塞時,步兵保障戰爭的勝利結局,在峽穀作戰時則為騎兵和戰車兵。攻擊的突然性起了巨大作用。烏拉杜—亞述戰爭中軍事學術的特點是:交戰雙方憑借要塞這一保障向敵國腹地推進和阻止進攻之敵前進的據點,實施進攻和防禦行動。在攻打要塞時使用了最簡單的攻城技術裝備。波斯戰爭
波斯戰爭是波斯國王對亞洲、北非、黑海北部沿岸地區和巴爾幹半島各民族進行的征服性遠征。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創立者大居魯士二世為了建立世界霸權,開始推行征服其他民族的政策。其常備軍達5萬人,在大規模遠征期間,還可由當地居民補充。這支軍隊由步兵、戰車和騎兵組成,其中騎兵是主要兵種。士兵裝備有弓箭、短矛和劍,並配有藤製盾牌和鱗狀金屬鎧甲護身。
居魯士二世建立起一支強大的軍隊後,於公元前553年發動了波斯部落反對米堤亞人統治的起義。公元前550~前549年征服米堤亞,後又征服了安息王國。公元前546~前530年,居魯士二世統率的波斯軍隊接連征服了小亞細亞、巴比倫尼亞和3個中亞國家——巴克特裏亞、索格地安那、花剌子模。結果於公元前6世紀在其侵占的廣大地域內建立了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
然而,居魯士二世建立的強國不過是一個在被征服的領土上由被征服的民族和部落組成的一個毫不鞏固的軍政統一體。公元前530年,居魯士二世對鹹海沿岸低地上的畜牧部落馬薩蓋特人遠征。波斯軍隊在戰鬥中被殲滅,居魯士二世本人也被殺死。其子岡比西繼位後,於公元前525年遠征埃及。在帕琉細安附近的交戰中,波斯人擊敗了埃及軍隊,從而征服了埃及。
公元前512年波斯大流士一世,侵入黑海北部沿岸地區。斯基福人避而不戰,退到草原腹地,同時不斷地襲擾敵人。當敵人精疲力竭時,他們轉入了進攻,迫使大流士軍隊退卻。波斯軍隊在退卻途中經常遭到斯基福騎兵的襲擊。結果,大流士軍隊完全喪失了戰鬥力,倉皇退到伊斯特爾河以南。
大流士在公元前518~前492年間的遠征是以印度西北部、色雷斯等地區並入阿契美尼德王朝國家而告終。爭奪東西方商路控製權的鬥爭導致了長時間的希波戰爭,結果使阿契美尼德王朝國家大大削弱。
公元前5世紀末,米堤亞爆發了起義,約公元前404年埃及也贏得了獨立。
公元前4世紀,波斯國王仍竭力推行征服政策。公元前335年,大流士三世科多曼再次征服埃及。為了阻止馬其頓王亞曆山大即將對波斯進行的遠征,大流士三世打算派登陸部隊在希臘登陸並在那裏發動反對馬其頓的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