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傷亡很大和糧食缺乏,部隊的處境非常困難,費紮與沙米爾於1837年7月3日簽訂了停戰協定,但不久這一協定就失效了。1839年,戰事再起。這時戈洛溫將軍任高加索總司令。格拉別將軍的部隊經80天圍攻,於1839年8月22日,奪取了沙米爾的府邸——阿胡利戈,負傷的沙米爾率穆裏德派伊斯蘭教徒突圍逃到了切奇尼雅。在格欣森林地區和瓦列裏克河畔經過數次激戰,沙皇軍隊占領了切奇尼雅。
但1840~1843年沙米爾的部隊又奪回了阿瓦裏亞和達格斯坦頗大一部分領土。沙米爾采取一係列措施來擴充自己的部隊,改進部隊的組織。15歲到50歲的男子都必須服兵役。部隊分編為千人團、百人隊、十人隊。沙米爾部隊的核心力量是輕騎兵,其主要成分是所謂“穆爾塔澤克”。沙米爾要求每10戶要派出和供養一個“穆爾塔澤克’。他們製造了火炮、子彈和火藥。適應在山區活動的沙米爾的快速部隊能迅速退出戰鬥和擺脫追擊。
從1842~1846年他們在山區進行了積極的活動,但從1846年開始經常被沙皇軍隊打敗。
1846年,沙米爾部隊向卡巴爾達的突破沒有成功,1848年他們失掉格爾格比利,1849年對捷米爾·漢·舒拉的攻擊和向卡赫齊亞突破的嚐試都遭失敗。1851年,在西北高加索以沙米爾的地方長官穆哈梅德·埃明為首的契爾克斯部族的活動被鎮壓。
這時,沙米爾的其他地方長官已成為大封建主,並開始殘酷剝削他們統治下的居民。伊瑪目國內的社會矛盾日趨尖銳,農民開始疏遠沙米爾。克裏木戰爭前夕,指望得到英國和土耳其幫助的沙米爾又積極開始活動。1853年8月,他企圖突破新紮卡塔雷附近的列茲庚防線,但又未成功。1853年11月,土軍在巴什卡德克拉爾附近被沙皇軍隊擊潰,而契爾克斯人攻占黑海和拉巴防線的企圖也沒有得逞。1854年夏,土軍轉入了對梯弗裏斯的進攻。
同時,沙米爾的部隊突破了列茲庚防線,侵入卡赫齊亞,占領了齊南達利,但遭到格魯吉亞義勇軍的阻擊,隨後又被趕來的沙皇軍隊擊潰。高加索軍改編為集團軍。
1854~1855年,俄軍擊潰了土軍,從而徹底打消了沙米爾依靠外援的希望。從40年代末就已開始的伊瑪目國的內部危機進一步加劇。
同時,在長期力量懸殊的戰鬥中人員銳減加速了伊瑪目國的衰落。1859年4月,沙米爾的府邸——韋傑諾山村陷落。沙米爾率400名穆裏德派教徒在古尼布山村設防,同年8月25日該山村被攻占,沙米爾投降就俘。11月20日,穆哈梅德·埃明率領的契爾克斯人的主力全部投降。
隻有黑海沿岸的穆裏德派的頭目還企圖依靠土耳其和英國的支持進行抵抗。1859~1862年,沙皇軍隊繼續向山區腹地推進。1863年,他們占領了白河和普希什河之間的領土,1864年4月中旬,占領了到納瓦金斯基的整個沿岸地區和到拉巴河的領土。1864年5月21日,沙皇軍隊終於占領了契爾克斯人的最後基地克巴達地區,從而結束了這場長期的高加索戰爭,雖然實際上一些地區的軍事行動一直持續到1864年底。
高加索戰爭的曆史意義在於俄國歸並了切奇尼雅、高山達格斯坦和西北高加索,使山區各族人民擺脫了被落後的東方專製國家奴役的危險。
高加索被歸並到與其鄰近的處在資本主義道路上的唯一的強國,這對高加索各族人民有著進步意義。高加索加入全俄羅斯和世界市場促進了地方經濟的迅速發展。隨著高加索戰爭的結束,資本主義在高加索的發展加快了,因我這裏出現了工人運動,它與爭取各族人民社會和民族解放的俄國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緊密相連。高加索各族人民找到了以俄羅斯人民為代表的忠實的盟友和強大的保衛者。英緬戰爭
英緬戰爭指英國侵占緬甸,使其淪為英國殖民地的各次戰爭。第一次英緬戰爭的起因是18世紀末英國將其印度領地的東部邊界逐漸向緬甸推進。英國作戰計劃規定在陸上以防禦為主,而派出登陸兵在伊洛瓦底江口登陸。
1824年3月5日,在阿薩姆和布拉馬普特拉河穀開始軍事行動。英軍一支部隊雖搶占了幾個居民點,但是,未能攻下馬拉—穆克赫要塞。雨季一開始,英軍就撤退了。
5月,馬赫·班都拉率領緬軍橫渡納阿夫河,於17日在拉木附近擊潰英軍。引起加爾各答和達卡一片慌亂。
然而,緬軍獲悉英軍在仰光登陸,便不再進攻,而匆促回師增援國內駐軍。
5月11日,英軍登陸兵在仰光登陸,使緬甸政府措手不及,從而輕易地攻占該市。緬軍據守仰光以北陣地,將仰光的敵軍登陸部隊封鎖在市內。夏秋兩季,仰光地區一直處於激戰之中。英軍在其他地段占領了緬甸大片領土。
1824年底,緬軍轉入進攻,但在12月5~9日期間仰光附近的戰鬥中遭到重創。英軍得到增援後,於1825年4月1日強攻達努彪要塞,緬軍被迫撤退。
此後,雙方均未主動出擊。10月2日開始談判。英方的要求激起緬方的義憤,緬軍於是發起進攻。緬軍雖獲得幾次局部勝利,但最後仍遭失敗。
12月30日恢複談判。
1826年2月24日締結和約。根據條約規定,緬甸不得幹涉阿薩姆、卡恰爾和賈伊蒂各公國的內政,南部的若開區和丹那沙林區劃歸英國,同意償付100萬英鎊的賠款,接受英國總督到任視事,簽訂緬英通商條約。
第二次英緬戰爭的起因是英國分艦隊進行了挑釁活動。這支分艦隊借口保護仰光英商的利益而掠走了一隻緬甸商船,炮擊岸防工事。
同時,還向緬甸政府提出最後通牒,要求對方再作更大的讓步。在遭到緬方拒絕後,英軍於4月5日從海上炮擊馬塔班港。英軍的炮兵占絕對優勢。雨季過去後,英國高德文將軍統率的“阿瓦”加強集團軍開始溯伊洛瓦底江而上。
10月9日,英軍攻占卑謬,但隨後又退回仰光,原因是作戰計劃規定隻占領下緬甸。
因此,這次戰爭實際上不是以媾和,而是以休戰結束的。第三次英緬戰爭是英國又一次進行侵略而引起的。為了徹底兼並緬甸,英國利用英商貿易公司就緬甸政府處以罰金問題提出控訴作為發動這場戰爭的口實。
10月22日,英國向緬甸政府提出最後通牒,要求賦予英國監督緬甸外事活動的權力。緬方接受了這項要求。
盡管如此,預先部署好了的英軍還是發起了進攻。
11月14日,英軍占領明赫拉邊防炮台,直撲緬甸首都曼德勒。緬甸正規軍抵擋不住在數量和裝備上占有優勢的英軍。
11月28日,英軍開進曼德勒。
1886年1月1日,緬甸被宣布為英國領地,作為一個獨立省劃歸印度。為了反擊英國的奴役,緬甸境內開展了反對占領者的遊擊戰爭,直至19世紀末才被英國人鎮壓下去。卡洛斯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