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聯合政府的主張(1 / 3)

5.聯合政府的主張

到了1944年,中國共產黨和它領導的抗日根據地軍民已經逐漸從最困難的處境中走出來。這年春天,根據地有了明顯的擴大,居住的人口增長到8000萬人,軍隊發展到47萬人,民兵有227萬人,已經成為中國社會政治生活中誰也無法忽視的力量。

當時放在中國人民麵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很好地處理同國民黨的關係。這是一項複雜而艱難的工作,毛澤東為它付出了很多的精力。

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節節勝利的形勢也有利於促使國共兩黨談判的恢複。盡管盟國軍隊在太平洋戰場和歐洲、北非戰場上都取得重大勝利,但中國戰場上畢竟仍集結著數量龐大的日本陸軍。美國政府為了避免一旦在中國大陸作戰時會造成美國士兵的大量傷亡,希望中國所有軍隊都能用於對日聯合作戰,而不希望看到中國在這時出現內戰。蘇聯和英國也不希望中國發生內戰。這種國際壓力也迫使蔣介石對國內問題進一步采取緩和態度。

1944年初,國民黨駐延安的聯絡參謀郭仲容向毛澤東轉達蔣介石希望中共派代表到重慶談判的信息。聽到這個消息後,毛澤東的判斷是:“觀察今年大勢,國共有協調之必要與可能,而協調之時機,當在下半年或明年上半年。但今年上半年我們應做些工作。”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中共中央決定,停止公開批評國民黨,積極參加憲政運動,爭取和廣大民主人士一起推動蔣介石轉變政策。

2月17日,毛澤東會見郭仲容,告訴他中共中央決定派林伯渠赴重慶談判,行期在3月12日以後。對即將進行的這次談判應該采取什麼方針?4月15日,毛澤東主持中央書記處會議進行了討論。周恩來發言說:國民黨現在對我們主要采取政治鬥爭,宣布我們破壞抗戰等所謂十項罪狀。我們的方針,照毛主席估計的,目前還是求和緩。毛澤東接著說:這次總的態度不卑不亢,表示我們要求和緩,要求抗戰到底,團結到底,不表現盛氣淩人的態度。我們要求和他們一同抗日,使他們不覺得我們在威脅他們。毛澤東還提出:對中間派主要宣傳民主,爭取他們的同情。對英美主要宣傳抗戰,要求英美派人常駐陝甘寧邊區。

6月5日,中國正麵戰場的局勢出現新的嚴重危機。日本侵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節節失利和本土開始遭受大規模轟炸的情況下,開始實行所謂“一號作戰”計劃。計劃的重點是:“占領並確保湘桂、粵漢及平漢鐵路南部沿線的要地”,以實現貫通中國東北到越南的大陸運輸線;同時,要摧毀設立在廣西和湖南的盟軍空軍基地。4月中旬,日軍沿平漢路向河南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接著,又從湖北沿粵漢路南下湖南,再沿湘桂路折向廣西,前鋒直達貴州獨山。

在日軍進攻麵前,國民黨戰場上出現了駭人聽聞的大潰退。

短短8個月內,相繼丟失20萬平方公裏的富饒國土,6000多萬中國同胞淪於日軍的鐵蹄之下。作為大後方政治中心的重慶陷入一片驚慌之中。在戰時,人們最關心的焦點莫過於軍事。如果其他問題還可以勉強忍受的話,那末在這方麵出現不應有的嚴重挫折就使人普遍感到難以忍受了。誰都看得出來,這場大潰退其實是國民黨當局在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麵的嚴重問題的集中大暴露。民怨空前沸騰,輿論空前激昂,國民黨統治區的民主運動衝破皖南事變以後相當長時間內的比較沉寂的狀態,以前所未有的巨大規模蓬勃興起。人們對國民黨政府已喪失信任,要求實行根本性的變革。國民黨的腐敗無能和抗戰不力,也引起英美等國駐華官員和輿論的強烈關注與不滿。

過去由於國民黨政府的嚴密封鎖,大後方許多人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抗日根據地的真實情況並不了解。這一年初,在國內外各方麵的壓力下,國民黨當局第一次允許中外記者西北參觀團前往延安等地采訪。6月9日,也就是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開辟歐洲第2戰場的第3天,參觀團一行21人到達延安,成員中有美聯社、英國《曼徹斯特衛報》、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記者斯坦因,《紐約時報》、《時代雜誌》記者愛潑斯坦,合眾社、倫敦《泰晤士報》記者福爾曼,路透社記者武道,美國天主教《信號》雜誌中國通訊記者夏南漢神父,蘇聯塔斯社記者普多岑科,此外,還有國民黨統治區各大報的一些記者以及國民黨官員。

1944年11月,美國總統羅斯福的私人代表赫爾利到達延安,受到毛澤東、朱德的熱烈歡迎。中外記者來到延安,毛澤東很興奮。他立刻經過延安交際處安排了同記者會見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