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音樂教學中的減負與激趣
快樂課堂
作者:高燕 董迪
在中國以往傳統教育體製下,學生在獲得能力的同時也失去了豐富的想象,學生的思維模式被逐級固化、僵化。而今,隨著新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化,音樂教育作為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音樂教師應怎樣順應教育的改革和教材的不斷更新與完善,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從而實現教與學的和諧?如何改變教師以往分析講解,學生被動聽賞的教法,大膽進行創新教學,將新課標理念深入課堂。如何以發展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素質為主導,減輕學生在聽音樂、上欣賞課時所持有的厭學心理負擔,從而調動每個孩子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使課堂成為師生共同進行創造性勞動的樂園?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事實上,對音樂產生興趣是學生學習音樂的動力,同時也是學生在音樂方麵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心理學研究認為,一個人的感知、注意、思維等智力因素,都受主體情緒的影響。因此隻有了解和掌握了兒童心理特征,緊緊抓住這種特征去開展音樂教學活動,才能因材施教,真正形成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師生和諧配合的教學氛圍,更好的體現新課程改革中的人文主義精神。教師隻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做到生動有趣,教學環境民主、寬鬆,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會濃厚,思維才會活躍。而且上課時隻有學生樂於動、願意學,其積極性、創造性才能得以充分發揮。因此,我們應把學習興趣歸還給學生,讓學生帶著濃鬱的興趣走進音樂課堂。
一、巧用多媒體教學,創設情境,使學生主動探求新知
多媒體集聲、光、色、形、動、靜為一體,突破時空限製,可以極大地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愉快地參與教學活動。教學實踐證明,在小學音樂課中引入多媒體教學,可以創造生動、活潑、愉悅、高效的課堂學習氛圍,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育、教學效果和質量,從而促進教學改革向一個更科學、更先進的方向發展。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節課的開始是教師譜寫一首優美的教學樂章的前奏,是師生情感共鳴的第一音符。精心設計好這個“開端”,使學生從新課開始就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對於學生學習新知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針對性的原則,根據新課內容和學生的學習實際巧妙運用電教媒體,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這樣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給學生的視覺、聽覺以美的享受,使課堂教學進入輕鬆、愉悅的氛圍,減輕了學生在上音樂課時的畏難情緒,大大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探究新知識奧秘的好奇心由然而生,他們帶著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地開始新課的學習,為完成教學目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達到了“課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學效果。
二、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的快樂
音樂起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音樂。小學階段的孩子對什麼事情都充滿好奇,他們最初的學習熱情很高,但一提到讓他們完成音樂作業,好多學生(甚至家長)都疑惑不解。學生各科的作業早已壓得他們抬不起頭,音樂課再布置作業豈不是增加學生負擔?其實音樂課上若巧變花樣、設計一些趣味性的作業,讓學生體驗和感受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樂趣,發現和尋找生活中的節奏和旋律,不光不會增加學生的負擔,反而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萌發一種想學音樂和學好音樂的心理。
現行小學音樂各年級教材中均有節奏片段或旋律片斷創作的練習,有的學生見了這類練習就發愁,不知道該從何處做起,教師在設計這類練習時,可先拋開教材中的限製,給學生一個廣闊的創作空間,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如讓學生將自己家裏的電話號碼讀出來,如“”相應地唱成“mire mi dao sol mi sol”,然後啟發學生將幾個號碼連起來,並為其添加拍號和小節線。這樣,三、五個同學將自己家裏的電話號碼唱出來、連起來,修改修改、加工加工,一個樂節、樂句就誕生了。這時師生都會沉醉在創作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之中。教師再及時加以引導和鼓勵,學生課後也會主動實踐、創作一些旋律片斷,繼續體驗創作帶來的快樂。看到這樣的場麵,誰能說他們當中以後就沒有“貝多芬、莫紮特”呢?再如學生每周都有信息課,一些課前預習,完全可以放手讓他們上網查閱一些資料,這樣既鍛煉了孩子又可使教師在課堂上欣賞學生的出眾表現,成為他們的合作夥伴,促進教與學的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