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象式自行反坦克炮(1 / 2)

德國象式自行反坦克炮

發展曆程

“象”式坦克殲擊車,也稱為“斐迪南”坦克殲擊車,是二戰中後期德國研製的重型坦克殲擊車。

1941年5月26日,德國軍方決定研製新型重型坦克,以便與蘇聯的T-34坦克和KV重型坦克相抗衡,研製代號為KV4501,由波爾舍和亨舍爾兩家公司競爭。

兩家公司都生產出了樣車,波爾舍公司的樣車稱為VK4501(P),亨舍爾公司的樣車稱為VK4501(H)。對比試驗的結果,軍方選中了VK4501(H),定型後便是大名鼎鼎的“虎”式重型坦克。

波爾舍公司的VK4501(P)樣車被否決時,公司的生產線已經在生產VK4501(P)的底盤。未定型,先生產,這恐怕也是戰時體製的特點。這些底盤處於不同工序階段,有的已全部完成,有的還在生產線上,共90輛。為了能充分利用這些底盤,公司的總設計師波爾舍博士向希特勒建議將這些底盤改裝成重型突擊炮(坦克殲擊車)。

波爾舍博士和希特勒過往甚密,1942年9月26日,希特勒便特批了這一建議。隨後,波爾舍公司利用這些底盤生產出90輛重型突擊炮。

在1943年2月6日的“總統會議”上,正式命名為“斐迪南”重型突擊炮。斐迪南,是波爾舍的名字,這從一個側麵反映出希特勒對波爾舍的器重。後來又改稱為“象”式坦克殲擊車。

“象”式坦克殲擊車的生產從1942年11月份開始,由阿爾凱特公司組裝,車體的編號為150011~150100。到1943年5月12日,完成了全部90輛的生產任務。這些坦克殲擊車隨即被派往庫爾斯克前線。在突破蘇軍防禦的戰鬥中,“象”式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但在後方地域被優勢的蘇軍坦克包圍,損失慘重。“象”式坦克殲擊車還在蘇德戰場的其他戰役中和意大利戰場上投入使用,聲譽不錯。

“象”式坦克殲擊車與二戰時期的大多數坦克殲擊車相比,有點“另類”。像電傳動裝置、主動輪後置、帶齒的誘導輪,後置的戰鬥室、獨特的成組縱向懸掛裝置、開始時沒裝機槍等等,顯示出與眾不同的特點。

在這些方麵,充分 顯示出波爾舍博士大膽創新、不拘一格的設計風格。當然,這裏麵有成功,有失敗,這些就留給讀者自由思考了。

“象”式坦克殲擊車戰鬥全重為68噸,車全長814米,車體長68米,車寬338米,車高297米,車底距地高483毫米。乘員6人:車長、炮長、駕駛員、機電員和2名裝填手。

從總體布置上看,車體前部是駕駛室,動力室居中,車體後部為具有較大空間的戰鬥室,主動輪後置。這種總體布置有它獨到之處。

由於火炮身管較長,盡管戰鬥室已經後移,但炮口仍然超出前甲板122米,這一點對戰車過障礙不利。戰鬥室頂部有車長指揮塔,車長可以站在指揮塔內,探出半個身子觀察目標和行駛路線。車體後部有一個較大的圓形艙門,乘員上下車主要通過這個艙門。

主要武器為一門克虜伯公司製造的Pak43型88毫米加農炮,火炮全長6686毫米,身管長6300毫米,長徑比為71倍口徑,總重量2200千克。

火炮高低射界為-8~+14度,方向射界為左右各14度,手動操縱。炮口處有兩級炮口製退器,以減少火炮射擊時的後坐力。

所用彈種為穿甲彈和榴彈,彈藥基數為55發(後期的為50發)。其中,穿甲彈20發,榴彈35發(後期的為30發)。炮彈的初速為:被帽穿甲彈1000米/秒,普通穿甲彈1130米/秒,榴彈750米/秒。

發射被帽穿甲彈時,最大射程達5000米,在500~2000米的距離上可擊穿30度傾角的159~207毫米厚的鋼裝甲;在2800米的射擊距離上可擊穿T-34坦克的主裝甲,或在3000米的射擊距離上擊穿M4“謝爾曼”中型坦克的主裝甲。這在二戰中期,算得上是“超一流的火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