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奇怪的是,運往庫爾斯克戰區的“象”式坦克殲擊車竟然未裝機槍,結果,在蘇軍步兵逼近攻擊時顯得束手無策,損失嚴重。
因此,庫爾斯克戰役結束後,德國人將剩下的50輛“象”式都裝上了GM34型792毫米機槍,由機電員操縱射擊。這種機槍的最大射程達4572米,最大射速達900發/分鍾,為鏈式供彈,攜機槍彈3000發。
“象”式坦克殲擊車在著名的庫爾斯克戰役中首次亮相。會戰開始之際,德軍莫德爾元帥麾下的第9集團軍剛剛裝備的嶄新的90輛“象”式坦克殲擊車全部開赴前線,作為德軍的重頭武器,“象”式充當了“攻城槌”的作用。
庫爾斯克會戰之初,在德軍突破蘇軍防禦陣地的戰鬥中,“象”式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這種重型坦克殲擊車具有無敵的裝甲和71倍口徑的88毫米火炮。
在庫爾斯克戰役的中後期,蘇軍的坦克和步兵勇猛突擊,在德軍的後方陣地和“象”式坦克殲擊車來個“近戰”,在側麵和後麵攻擊“象”的薄弱環節,每每奏效。更要命的是,運往庫爾斯克戰區的“象”式上未裝機槍,在近戰中無還手之力,損失慘重,看來1挺小小的機槍也是不容忽視的。
盡管“象”式坦克殲擊車的火力強大,正麵防護力超群,但它的薄弱環節仍然不少,除了機動性差之外,大體上還有以下幾點。
第一,未裝機槍。這一點在前麵已經述及,影響相當大。作為補救措施,除了裝機槍外,有時還要靠Ⅲ型坦克來配合作戰。
第二,無線電台的噪聲大。這是由於發電機和電動機一類產生的電火花造成雜波幹擾。這一缺點一直未能得到消除。
第三,藥筒抽出不良。尤其以發射榴彈時更為嚴重,曾有榴彈的藥筒滯留藥室的現象。這時要用撬杠和錘子才能摳出來,往往貽誤戰機。
第四,發動機的進排氣隔柵結構不合理,容易混入泥土和炮彈破片,甚至造成電氣設備故障。為此,乘員們往往是在現場另加上一塊蓋板,但製式裝備不允許這樣做。
第五,備件的位置不合理。如車體右側的工具箱太靠前,容易遭到破壞。
第六,發動機的故障較多。由於“象”式是一個近70噸的大家夥,發動機的功率儲備不夠,往往超負荷運轉,平均故障間隔期隻有800摩托小時。
第七,行動部分部件的故障多,磨損快。這是因為“象”式太重的緣故。
盡管“象”式坦克殲擊車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和不足,但它不失為二戰中一款極富特色的裝甲戰鬥車輛,尤其是它那獨特的電傳動裝置,遠遠走在時代的前列,其大膽的探索精神值得稱道。“象”式坦克殲擊車,在世界戰車發展史上確立了它應有的地位。
基本數據
戰鬥全重:65000kg;
車長:814m;
車寬:338m;
車高:297m;
最大速度:30km/h;
最大行程公路/越野:170/121km;
乘員:6人;
火力裝備:88mmPak43/2;2x792mmMG34;
彈藥:88mm50發;792mm600發;
裝甲:20-200mm;
爬坡度:22度;
通過垂直牆高:078m;
越壕寬:264m;
涉水深:1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