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魚雷艇(1 / 2)

中國魚雷艇

1949年,全國各地戰報頻傳,人民共和國的降生已初見端倪,遠見卓識的人民軍隊的締造者們敏銳地感到人民軍隊不僅需要一支強大的陸軍,而且需要一支強大的海軍和一支強大的空軍。

1949年3月24日,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在給國民黨海軍“重慶”號巡洋艦起義官兵的複電中指出:“中國人民必須建立自己強大的國防,除了陸軍,還必須建立自己的空軍和海軍。”

1949年4月23日,強渡長江天險的人民解放軍把勝利的紅旗插上了南京國民黨總統府。同一天,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第一支部隊——華東軍區海軍在長江以北沿江的江蘇泰縣白馬廟鄉宣告成立。從此,中國人民終於有了自己的海上武裝,百餘年來屢遭外國侵略者從海上入侵的中國人開始建立起一支人民自己的海軍,這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人民海軍一誕生,就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視。1949年9月21日,毛澤東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鄭重宣告:“我們的國防將獲得鞏固,不允許任何帝國主義者再來侵略我們的國土。在英勇的經過了考驗的人民解放軍的基礎上,我們的人民武裝力量必須保存和發展起來。我們將不但有一個強大的陸軍,而且有一個強大的空軍和強大的海軍。”接著,毛澤東主席給初建的華東軍區海軍做了這樣一段題詞:“我們一定要建設一支海軍,這支海軍要能保衛我們的海防,有效地防禦帝國主義的可能的侵略。”1953年2月,毛澤東主席首次視察海軍部隊,接連5次寫下了“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的題詞。

領袖的關懷給新生的人民海軍以極大的活力。1950年8月,剛剛成立不久的海軍領導機關在北京召開了建軍會議,會議製訂了一條比較切合實際的海軍建設的具體實施方針:“從長期建設著眼,由當前情況出發,建設一支現代化的、富有攻防能力的、近海的、輕型的海上戰鬥力量。首先組織利用和發揮現有力量,在現有力量的基礎上,發展魚雷艇、潛水艇和海空軍等新的力量,以逐步建設一支堅強的國家海軍。”而這之前的5月18日,毛澤東主席在致前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斯大林的函中正式提出請蘇聯為中國建造遠航魚雷快艇等幾種艦艇提供材料、發動機、輔助機器和武器。

1953年6月4日,中蘇兩國政府簽訂的“六四協定”中共有5種型號的艦艇由6家船廠建造。這5種型號艦艇中有1種是魚雷快艇,它是6602木質魚雷快艇。

1954年6月,經國家計劃委員會批準決定,木質魚雷快艇由蕪湖造船廠和廣州造船廠建造。

其實,早在我國計劃自行建造魚雷艇之前,人民海軍已擁有了自己的魚雷艇部隊。魚雷艇部隊的組建與其他部隊的組建不同,其顯著特點就是先建校後成軍。

1950年8月,快艇(魚雷艇)學校成立,海軍領導要求在6個月至一年內培訓出魚雷艇部隊的學員,迅速組成一支能執行戰鬥任務的魚雷艇部隊。當時,海軍給學校下達了如下三大任務:

一訓練近航魚雷艇艇員,包括艇長、水手長、輪機長、槍炮長、魚雷兵、輪機兵、電訊兵以及中隊以上領導幹部。

二按畢業學員的水平和能力,由學校負責編配成艇和艇隊建製,組織實習,形成戰鬥單位,然後調往各軍區海軍。

三在訓練學員的同時,學校負責籌建青島魚雷艇基地,包括碼頭、輪機修理所、魚雷檢查所等設施。

在前蘇聯專家的幫助下,海軍快艇學校僅用一個多月的準備時間就匆匆開學了。學校訓練用的6艘魚雷艇均是向前蘇聯購買的舊艇。這些舊艇艇體為鋁質,排水量20噸,裝有450毫米口徑的魚雷發射管。學校將學員和6艘舊魚雷艇按照建製組成魚雷艇中隊。學校訓練方法極其獨特,既不像一般軍校,也不像一般部隊,兩者兼而有之。他們在課堂教育結束後,隨即帶領學員上艇實際操作。學員們在實習過程中逐步建立和執行魚雷艇部隊的各種規章製度,建立和熟悉各種戰鬥部署。經過一年零兩個月的培訓,共培訓出897名學員。這897名學員共配備到42艘魚雷艇上,成立了4個魚雷艇大隊。

至此,海軍的魚雷艇部隊正式列入人民海軍的戰鬥序列。其中,東海海區的魚雷艇部隊於1954年11月14日在浙東海麵首次參戰就擊沉了國民黨海軍護衛艦“太平”號,充分顯示了魚雷艇這一人民海軍新的海上作戰兵器的獨特的作戰能力。中央軍委通令嘉獎了這個大隊。

“太平”號護衛艦原是美國海軍的“戴克爾”號護衛艦,二次大戰後,由美國贈送給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戴克爾”號等幾艘護衛艦一到中國,就分別被命名為“太平”號、“太康”號、“太昭”號等艦名,意在保證國民黨政權“永遠太平”。經過國民黨海軍的改裝,主要裝備有762毫米和40毫米炮各2座,20毫米機關炮10門,全艦擁有官兵200餘人,成為國民黨海軍的主力艦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