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魚雷艇(2 / 2)

“太平”號護衛艦加入國民黨海軍後,盡管參加過“南進艦隊”,在愛國將領林遵的領導下收複了南沙群島,但其整個一生是罪惡累累的。

1948年10月,駐黃海岸邊的侯鏡如17兵團麵臨被我圍殲的困境,“太平”、“太康”等艦緊急為該兵團運送彈藥,並對我軍進行炮火攻擊。

1949年間,“太平”等艦多次為國民黨政府偷運文物、黃金、人員逃往台灣。並於同年8月始到渤海灣內封鎖我港口,炮擊我貨輪,甚至遊戈於秦皇島、葫蘆島、塘沽、營口等沿海水域。

1949年10月23~28日,我軍3個多團和部分船工、民工9086人在解放金門島的戰鬥中失敗,大多數人壯烈犧牲,一部分被俘。在這次戰鬥中,國民黨守軍達4萬人,國民黨海防第二艦隊司令黎玉璽少將又乘坐“太平”號艦,率領“202”、“南安”前來增援,並多次駛近水深僅6尺的古寧頭近海,用槍炮射擊我軍官兵。“太平”號軍艦在這次戰鬥中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

此後,由於我海軍剛剛成立,作戰能力還很薄弱,“太平”號護衛艦多次作為艦隊旗艦行駛在溫州灣、三門灣和台州灣,指揮其他軍艦對我海區實施竄擾破壞、炮擊,搶劫我漁船、貨船,給我沿海軍民帶來極大的威脅。為此,浙江前線指揮部決定利用時機擊沉“太平”號。

1954年10月25日,前指司令員張愛萍抵達高島海軍觀通站,親自觀察核實“太平”號竄犯沿海的情況。1954年11月1日,我海軍魚雷艇大隊的6艘排水量22噸、最高航速46節、艇身左右兩側各配有口徑450毫米魚雷發射管的魚雷艇在政治指導員朱洪喜和副中隊長鐵江海的率領下,從舟山的定海港啟航到達高島,一連在海上隱蔽了13個晝夜。

11月14日零時5分,高島觀通站發現了“太平”號護衛艦,4艘魚雷艇在觀通站的引導下向敵艦接近,當距“太平”號20~30鏈時,4艘魚雷艇先後向敵艦發射魚雷。

“太平”號護衛艦命中魚雷之時,我魚雷艇已安全撤離。敵艦中雷後盲目對空射擊,以為是飛機臨空投彈。之後,失去動力的“太平”號在海上漂泊3個多小時,3艘國民黨軍艦從大陳島前來援救,並企圖拖返修複。

當日7時42分,“太平”號艦體逐漸下沉,在高島方位140度、距離18海裏的海麵沉沒。

“太平”號的被擊沉,引起了龜縮在台灣的國民黨各界人士的驚恐,給了國民黨當局“當頭一棒”。消息傳出後,台灣高級官員在24小時內兩次召開緊急會議商議對策,甚至連一貫大唱讚歌的美國報界也驚呼:“太平”號被擊沉,“證明共產黨中國現在擁有很大的海軍力量”。而在這同時,我前線指揮部乘勝進攻,分別擊沉國民黨海軍的“中權”號登陸艦、“洞庭”號炮艦,擊傷“大和”號護衛艦、“衡陽”號修理艦,更加沉重地打擊了台灣當局。

魚雷艇首戰告捷,更得到人民海軍的重視,促使中國加快了魚雷艇的研製步伐。這同時,前蘇聯在1955年初轉讓旅順軍港時,又一次性有償向中國轉讓了39艘小型魚雷艇。盡管如此,人民海軍自然沒有減慢根據中蘇“六四協定”轉讓中國的6602木質雙管魚雷艇的建造速度。

1955年2月,由前蘇聯從1954年起提供全套產品設計圖紙資料,分批提供艇體半成品和器材設備,並派遣專家來華指導建成的第一艘魚雷艇開工,同年12月建成。從1955年2月到1959年5月,蕪湖造船廠共建造了51艘“轉讓製造”的魚雷艇。在第一批20餘艘魚雷艇使用國外進口材料、設備製造完工以後,艇體木材向國外訂貨遇到了困難,如不及時設法改用國產木材,必然影響後續艇的製造進度,盡管中國境內森林資源較豐富,然而,要從中選出合格木材並非易事。

用於製造魚雷艇艇體的木材不僅要選用特定的產地生長的特定的樹種(落地鬆),而且選用的每一根木材還要區分根、杆、梢等不同部位及各部位向陽背陽狀況。用材選定後還要做扭應力、抗壓力等各種技術性能的檢驗。

因為稍不合格,製造出的艇體的強度就會降低,耐海水腐蝕性能就會下降,艇隻行駛速度就會減慢。艇體建造過程中,對木材加工過程的要求也比較嚴格,特別是木材膠合技術,當時在中國還是一門嶄新的技術。工人們對此較陌生,經過工廠工程技術人員和駐廠軍事代表的精心研究、反複實驗,終於解決了一個個難題,用進口半成品裝配建造第一批艇後,從第二批艇開始即用進口木材由船廠自行加工膠合建造。從1957年製造的第25號艇開始,用國產木材取代了進口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