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歲看大、七歲知老”淺談幼兒教育的重要性
作者:黃明珠
當前,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獨生子女幼兒起來越普遍,幼兒教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和追捧,孩子是家長的希冀、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當今科學實驗表明:幼兒時代所受到的教育和所處的環境對一個人後天的成長影響巨大,許多孩子的天賦其實沒有太大的區別,50%的學習、語言能力形成於5歲之前,80%的學習和語言能力形成於7歲之前,這也與我國有我國古代留傳下來的“3歲看大、7歲知老”傳說相吻合。因此,筆者從加強幼兒教育的角度,闡述一下“三歲看大、七歲知老”對幼兒教育的重要性。
一、幼兒所處的教育環境對幼兒成長進步的影響不容忽視
幼兒教育是人生啟蒙的第一課,它是人生走向社會的第一階梯。當前,大多數家庭都屬於4-2-1結構,孩子不僅被視為掌上明珠,而且更是祖父祖母、外祖父祖母的心肝寶貝,脫離的家庭層層庇護,獨立開始享受生活,這是幼兒接觸社會的開始,在3至6歲這一幼兒期,是一個人身心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也是人生智力發展最快的時期。這一時期,是人生教育的啟蒙階段,也是人生教育的基礎。人的一生中的許多習慣都是從幼兒時期形成的。在這一時期,孩子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建立語言和社會交往能力,因此,在這一階段,營造良好的幼兒教育環境至關重要。“孟母三遷”這個故事告誡人們:孩子可塑性強,幼兒教育是培養孩子性格、習慣的啟蒙階段,應該重視為子女選擇教育影響比較好的社區生活環境,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是孩子健康幸福成長的關鍵環節。
二、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習慣取決於幼兒教育
幼兒剛入園,標誌著孩子從眾星捧月般的以自己為中心的環境來到集體中間開始獨立的生活,他(她)往往會睜大好奇的眼睛注視著一切,對於幼兒園環境、老師們都很陌生,特別是對集體需要遵守的行為規範更是難以接受和適應,這裏,老師們應結合具體事物開始注重幼兒教育習慣的培養,主動向幼兒說明幼兒園需要遵守的一些常規,並說明應怎麼做,為什麼要這樣做。如:早上來園時要主動和老師打招呼,和家長說再見,上課時注意力集中,不做小動作,專心聽講。閱讀時保持安靜,不大聲說笑。課前課後及時大小便,洗手的時候先卷好袖口,再打開水龍頭,把手打濕,抹上肥皂,搓手心手背,然後衝洗幹淨,擰好水龍頭,把手擦幹。吃飯時老師們鼓勵幼兒自己吃飯,能安靜進餐,在規定的時間內吃完餐後有條理地收拾餐具,整理桌椅,不挑食。自己穿脫衣服、鞋、襪安靜午睡,願意和小夥伴分享玩具、圖書、食品,學會愛護圖書,保護書籍,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戶外要注意安全,知道危險的東西不能玩,要愛護花草,在公共場所不掐花折枝,愛護幼兒園的環境。每天,老師都這樣提醒幼兒,慢慢地,他們就養成了愛學習、愛清潔、講衛生的良好習慣。
三、善於捕捉幼兒的“閃光點”,是幼兒教育的基石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幼兒盡管表現千差萬別,都有他們有自己閃光的一麵,要注重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多表揚、少批評,有些幼兒雖然一時沒有養成良好習慣,讓人格外費心,而且還會對其它幼兒產生不好的影響,但也不要急於求成。我發現,對這部分幼兒過多地用批評教育效果並不佳,時間長了還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更好的辦法是運用正麵鼓勵,積極引導,在幼兒表現好時應及時表揚。有時,哪怕是一個讚賞的眼神,一句溫馨的話語,都會在幼兒心中產生漣漪,使幼兒產生好好表現的潛在欲望。在養成教育中,教師應多從正麵引導幼兒,樹立幼兒的自信心,久而久之使之鞏固、以形成良好的習慣。我認為:對於自我管理,自控能力弱的幼兒,要更加耐心,循循善誘,不斷用語言強化如何做才是正確的。善於發現他們的點滴進步,及時鼓勵,多用正麵強化,以增強其信心和成就感。
十年樹木,百年育人。世界上,不管是英雄還是草根,都發韌於幼兒。性格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命運。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幼兒教育工作者要發揚人梯精神,努力為幼兒創造一個有利於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氛圍,使幼兒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逐步養成各種良好行為習慣,為一生的成長進步打好堅實的基礎,為實現中國夢做出應有的貢獻!本文選自《科教創新 2013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