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卡-29直升機
概述
從卡-29、卡-27和卡-32三型直升機的外型、尺寸、動力和重量等指標都基本相同上看,這幾型直升機可以認為是按一機多型的思想研製的,其中卡-27(具實編號也許是卡一28)是艦載反潛型機,卡-29是艦載兩棲戰鬥兼運輸多用途型機,而卡-32則是可艦載的運輸(亦可民用)型機。
一機多型或一機多用的設計思想和作法,目前已在全世界被廣泛采用,卡-27係列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型號之一。此種設計思想和作法之所以得以推廣,原因是多方麵的:
一是,現代高性能飛機和直升機的研究時間已長達10—15年:費用也很高,同時研製和采購多型飛機或直升機,連美國和獨聯體也難以承受,隻能設法將多型機合並成一型機來發展。於是,在美國海軍出現了F/A-18、在美國空軍出現了F-15E和在獨聯體海軍出現了蘇-27K這樣的雙用途戰鬥機。
二是,有些不同用途的飛機或直升機,設計時對其飛行性能、機體尺寸、結構和動力等方麵的要求十分接近,存在合並發展的可能性,卡-27、卡-29和卡-32就是這樣。不過究竟是采取一機多用的作法好。還是采取一機多型的作法好,則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卡-29的主要打擊對象之一,是對方的地麵和水麵目標,其作戰範圍基本上是近戰(在五視範圍內),可能受到對方地麵和水麵大量對空射擊武器的打擊。為保證應有的生存能力,卡-29在乘員的下方、例方、後方甚至前方的部位都設置了堅厚的強力表甲。前蘇聯軍隊在阿富汗作戰的實踐證明,這是完全必要的。
但這樣直升機顯然會增大機體重量,減少燃油或載重量,對執行反潛任務和運輸任務是不利的。盡管卡-27和卡-32與卡-29有許多相同之處,但也不能完全使用相同的機體,在設備(合武器裝備)方麵也有很大差別,所以采用一機多型的做法比較合理。
卡-29和米-24這兩型戰鬥直升機大約都是在60年代末期開始研製的,前蘇聯為什麼要搞兩個型號呢·明顯的原因之一,是米-24太大(長達21.35米)、難以進駐一般戰艦,作為艦載機顯然不如卡-29。
而在陸上作戰對直升機的尺寸沒有太嚴格限製,米-24是原蘇聯陸軍米-8直升機的後繼機,不但便於掌握,且速度比卡-29快,更適合於空戰。
60年代末,美、蘇處於嚴重的對峙狀態,包括發展新式武器裝備在內的軍備競賽十分尖銳。加強海軍陸戰隊的兩棲作戰能力,也是當時很受蘇聯海軍重視的建設項目之一,這就需要兩棲戰鬥直井機。卡-25需要更新換代的後繼機,海上艦艇編隊也需要垂直補給工具,這樣,作為一機三型之一的卡一29也就與其他兩型直升機應而生生了。
技術特點
為了便於了解卡-29的技術特點,不妨將其與同時期陸用的米-24作一些比較。這兩型直升機有不少共同之處,如都用2台2200馬力的TB3-117型渦軸式發動機;反坦克導彈的數量都是8枚;機炮都是30毫米且備彈都是250發;無控火箭口徑都是80毫米且備彈都是80發4兩座掛箱式機炮口徑都是23毫米;乘員都是2人。
但是,這兩型直升機也有不少不同的地方。如旋翼直徑,卡-29為15.9米,米-24為17.3米;機長,卡-29還是15.9米,而米-24為21.35米l卡-29的起飛重量為21噸,米-24力212噸,卡-29的靜升限為3700米,而米-24隻有2000米;卡-29的航程為440公裏,米一24為450公裏l卡-29垂直過載為2.0G,米-24的垂直過載為1.8G;卡-29外掛的轉運載重量4000公斤,米-24僅為2500公斤。
作為艦載直升機,卡-29不僅載重能力和靜升限大大超過米-24,而且其高溫、高原性能也要好得多。卡-29直升機的型式為共軸雙旋翼,同樣動力條件下,旋翼直徑就比米-24單旋真的直徑小得多,非常適合進駐空間較小的艦艇。同時,卡-29的反轉雙旋翼可相互抵消使直升機打轉的力矩;不需要平衡用的尾槳;使其全機尺寸大大縮短;不需要使直升機平衡而消耗發動機的功率,在速度為120一130公裏/小時的效率可達0.65—0.70.而有平衡槳的直井機隻能達到0.50一0.60。機上的共軸雙翼可使運動時所引起的振動互相抵消,其振動水平很低,對瞄準和準確射擊十分有利;可延長機體和設備的壽命;對減輕乘員的疲勞、提高工作效率也大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