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地導彈科技知識 地地導彈
地地導彈是導彈家族的一個重要組成成員,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德國使用的V-1和V-2導彈是最早問世的地地導彈。而後,性能不斷提高,種類不斷增多。按飛行彈道可分為地地彈道導彈和地地巡航導彈;按作戰使用可分為地地戰略導彈和地地戰術導彈;按射程可分為地地洲際導彈、地地遠程導彈、地地中程導彈和地地近程導彈。攻擊的目標可以是地麵點目標或地麵目標,也可以是地麵固定目標或地麵機動目標。在現代局部戰爭中,已多次使用“飛毛腿”等地地戰術導彈。
地地導彈是指從陸地發射攻擊陸地目標的導彈。它由彈頭、彈體或戰鬥部、動力組織和製導係統等組成。與導彈地麵指揮控製、探測跟蹤、發射係統等結構構成地地導彈武器係統。地地導彈攜帶單個或多個彈頭,具有射程遠、威力大、精度高等特點,已經成為戰略核武器的主要組成部分。地地戰術導彈攜帶核彈頭或常規彈頭,射程較進,用於打擊戰役戰術縱深內的目標,是地麵部隊的重要武器。地地導彈的發射方式有地麵和地下、固定和機動、垂直和傾斜、熱發射或冷發射等區分。其最大射程遠大上萬公裏,如地地洲際導彈;最小射程近至幾十米,如地麵發射的反坦克導彈。
分類
地地導彈是指從陸地發射打擊陸地目標的導彈。按飛行彈道可分為地地彈道導彈和地地巡航導彈;按射程可分為洲際、遠程、中程、近程地地導彈;按作戰使用可分為地地戰略導彈和地地戰術導彈。地地戰略彈道導彈通常攜帶單個或多個核彈頭,射程遠,威力大,命中精度高,用於打擊各種戰略目標。地地戰術導彈攜帶常規彈頭或核彈頭,尺寸小,質量輕,射程近,機動性好,可用汽車、火車、飛機、艦船運輸,陸地機動發射,用於打擊戰役戰術目標。最早的地地導彈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使用的V-1導彈和V-2導彈。戰後美國和蘇聯等國在此基礎上,研製了各種地地戰術導彈,以及中程、遠程和洲際地地戰略導彈。地地導彈發展迅速,種類繁多,裝備數量大。
地戰略導彈是戰略核武器的主要組成部分,地地戰術導彈是地麵部隊的重要武器。地地導彈有的打擊地麵固定目標,有的打擊地麵活動目標;有的打擊地麵麵目標,有的打擊地麵點目標;可采用地麵、地下、固定、機動、垂直、水平、傾斜及自力、外力等多種發射方式。
地地導彈與機載、艦載導彈相比,定位容易,地麵上發射點的位置、發射方位和重力異常等數據都可預先精確測定,能較好地保證導彈初始瞄準的精度,但機動性和生存能力不及機載、艦載導彈。地地導彈射程有的近至幾十米,如地麵發射的反坦克導彈,有的遠達上萬千米,如地地洲際彈道導彈。從導彈發射井發射的地地戰略彈道導彈,由於陣地固定,平時易被對方偵察發現,其生存受到威脅。20世紀70年代,開始采取抗核加固措施來提高在核戰爭條件下的生存能力。
發展曆程
隨著高科技的迅速發展,戰場上的武器裝備也在隨之而變化。為適應新的戰場形勢的發展和變化,世界各國普遍重視發展遠射程、大威力、高精度武器,特別是地地戰術導彈係統。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已有30多個國家裝備了地地戰術導彈,其中第三世界國家中就有二十個國家部署了地地戰術導彈,有十幾個國家擁有研製、生產地地戰術導彈或導彈部件的能力。尤其是在最近一、二年裏,各國對戰術導彈的發展研究進入了一個高潮。
首先是許多國家都加快了發展速度。例如,巴基斯坦的“哈特夫Ⅰ”、俄羅斯的SS-21“金龜子B”、印度的“普裏特維”SS-150、阿根廷的“阿裏克林”和埃及的“普魯傑克特T”等地地戰術導彈都是在這一、二年內開始裝備部隊的,另外還有十幾個新型號也都是在這兩年中首次列入研究計劃的,如韓國的KSR100、俄羅斯的SS-21“金龜子C”、印度的“普裏特維”SS-350和伊朗的改型CSS-7等。國外及地區的地地戰術導彈發展現狀按美蘇中導條約的要求,美國僅剩下的“長矛”戰術地地導彈也已於是1991年開始逐漸被美國的“陸軍戰術導彈係統”所取代。在海灣戰爭中,“陸軍戰術導彈”首次投入戰場使用,是美國現代化計劃中第一部裝備並投入戰場使用的縱深火力武器係統。它的最大特點是通過改進後的M270式多管火箭炮進行發射,節省了“長矛”導彈原來的部隊費用。另外由於這種武器係統具有從偏高炮目軸線性30°角發射導彈的能力,因此可以防止炮位偵察雷達對彈道進行外推,有利於發射陣地的隱蔽,從而提高了導彈係統的生存能力。
美國新一代戰術彈道導彈ATACMS正在繼續進行的研製和改進項目主要是ATACMS-2和-2A導彈,另外還有用於ATACMS發射的新型高機動發射係統、改進型火控係統和改進的發射器機械係統等。IFCS計劃於1996年完成硬、軟件研製,並在5月~8月進行3枚ATACMS導彈的發射試驗;ATACMS-2型導彈的智能反裝甲彈頭已於是1996年進入飛行試驗階段。
目前,ATACMS包括-1、-1A、-2和-2A 4種改型,4種改型的推進和控製係統均相同,主要區別在於製導係統和戰鬥部的不同。ATACMS-1和-1A裝有殺傷人員、破壞裝備子彈,其中-1采用激光陀螺慣性製導係統,-1A則增加了GPS輔助製導裝置;-2和-2A裝置包括GPS在內的改進型製導係統,配有BAT子彈。ATACMS-1和-2為射程約150千米的基本型,ATACMS-1A和-2A則為采用輕質量彈頭的增程型,其射程超過300千米。ATACMS-2型攜帶13個BAT子彈,BAT子彈彈長9144毫米,彈身直徑1397毫米,翼展9144毫米,彈重1996千克;采用紅外和音響尋的器。對運動中的裝甲集群,每一BAT子彈直接命中一輛坦克或裝甲車。ATACMS-2A型裝載6個改進型BAT子彈,該子彈將采用毫米波或毫米波/紅外雙模尋的器,使其不僅可以攻擊靜止的裝甲集群目標,而且具有攻擊地地戰術導彈發射車的能力。
美國已經廣泛收集潛在的戰術彈道導彈TEL多頻譜紅外數據,並研究相應的TEL紅外圖象分類、鑒別算法。1996年BAT彈頭進行了4次飛機投放試驗,從1997年7月開始,進行了一係列BAT彈頭的工程研製飛行試驗,按計劃,1997年8月進行首次了ATACMS-2導彈的滿載荷拋撒試驗。美國海軍根據作戰能力擴大到淺海及沿岸戰區的需要,提出將ATACMS改型為一種海軍戰術導彈係統,用於從海上對地麵的火力支援。1995年論證了潛艇發射ATACMS導彈的作戰方案,並進行了登陸艦在海麵發射ATACMS-1A導彈試驗。1996年底,美國又成功地進行了艦載MK-41垂直發射係統發射ATACMS的試驗,驗證了海軍艦上作戰係統發射該導彈的能力。NTACMS最終將以MK-41艦上垂直發射係統代替目前ATACMS所用的M270傾斜式發射係統。
俄羅斯同美國一樣,中導條約後俄羅斯隻剩下“飛毛腿B”和SS-21“金龜子”兩種戰術導彈,但由於它們的射擊精度遠不能滿足現代戰場的需要,也逐漸被新研製的SS-21導彈和新型“飛毛腿”導彈所取代。目前,俄羅斯尚公布新型“飛毛腿”的正式名稱,美國賦予它的代號是SS-X-26。由於北約的東擴俄羅斯將加速SS-X-26導彈的研製,並可能在兩年內布署。
1995年底到1996年初,俄羅斯SS-X-26導彈進行了一係列飛行試驗,其首次飛行試驗是在1995年10月25日。西方軍事評論家推測,SS-X-26是在SS-23導彈基礎上設計的新一代固體導彈,具有適應21世紀作戰需要的高命中精度、強突防能力和能采用多種常規彈頭等特點。SS-X-26導彈長73米,彈體直徑092米,發射重量4600千克,彈頭重量415~700千克,最大射程300~500千米,裝置在新型運輸—豎起—發射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