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地導彈科技知識 地地導彈(2 / 3)

SS-X-26導彈的彈頭較小,因此必須有非常高的命中精度,有報導稱SS-X-26的精度甚至超過SS-21近程導彈的精度(CEP<35米)。為了達到高命中精度,俄羅斯可能采用的精度製導技術包括毫米波雷達主動末製導、利用GLONASS全球定位係統衛星提供的末製導、改進的慣性平台和複合製導技術。導彈在發射前將目標信息輸入彈頭內的計算機,機內儲有地形圖,高度表啟動以後,計算機開始搜尋其儲存的目標數據,同時數字傳感器針對每一個存儲的高度進行顯示對比,由裝在鼻錐部位的光學傳感器搜索目標,並與計算機數據進行比較,一旦確定目標位置後,導引頭隨即將其鎖定,並通過控製尾翼將彈頭引向目標,達到準確的命中精度。

為了對抗21世紀的戰區導彈防禦係統,SS-X-26具有較小的雷達反射截麵,可能采用特殊形式的彈道或末段機動飛行,以及誘餌等突防措施。

SS-X-26非常可能裝備常規彈頭,如集束式子母彈頭、燃料空氣彈頭、打擊加固工事的鑽地彈頭和反雷達的電磁波脈衝彈頭等。俄軍用以取代原型SS-21“金龜子”導彈的改進型SS-21導彈共有兩種,一種為本國裝備,另一種供出口專用。本國SS-21導彈可配用6種戰鬥部,除兩種核戰鬥部外,還可配用高爆炸藥戰鬥部、空爆人員殺傷戰鬥、高爆電脈衝戰鬥部長對付戰場雷達或海軍雷達的反雷達尋的戰鬥部。供出口用的SS-21導彈可配用兩種戰鬥部,一種是具有50顆殺傷子彈的子母彈戰鬥部,另一種是高爆炸藥破片殺傷戰鬥部。

法國地地戰術導彈裝備到軍一級,1974年開始裝備的五個“普魯東”準戰略核導彈團從1992年開始逐漸由法國新研製的“哈德斯”導彈取代,但這種取代並不是一對一的,原來的五個“普魯東”導彈團由2個“哈德斯”導彈團代替。一個是第15炮兵團,另一個是第3炮兵團。

到1994年,“普魯東”導彈已基本上全部退出現役。“哈德斯”導彈的射程為460千米,可配用核裂變和強輻射戰鬥部。法國原計劃裝備80~120枚“哈德斯”導彈,但由於東西方局勢緩和,加上美國和俄羅斯取消部署在歐洲的戰術核武器,所以法國於1992年5月底徹底決定中止生產“哈德斯”短程核導彈。法國目前對“哈德斯”的使用原則是:隻貯存,不再部署。

印度自80年代以來,印度就十分重視國產導彈的研製和發展。他們認為導彈是印度國土防空係統和對付外來威脅的有力武器。

海灣戰爭後,印度更加認識到導彈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顯加快了國產導彈的研製與發展進程,並取得了重大成就。印度自行研製的SS-150“普裏特維”戰術導彈已於1993年末裝備印度陸軍,隨後SS-250“普裏特維”導彈也於1994年開始裝備部隊。SS-150“普裏特維”導彈是一種裝有兩級液體燃料發動機的彈道導彈,射程為150千米,戰鬥部重500千克,經過改進後的SS-250“普裏特維”導彈戰鬥部重量被減為250千克,射程提高到250千米。印度聲稱,這種導彈的特點是速度快、精度高,而且它的殺傷威力比原蘇聯的“飛毛腿B”、美國的“長矛”或以色列的“傑裏克Ⅱ”導彈的殺傷力都大。

台灣隨著台灣軍隊導彈技術的不斷發展,導彈將取代傳統式武器成為未來戰場的主宰,而且導彈和反導彈作戰將會成為未來海峽地區局部戰爭的獨立作戰方式,台灣通過引進美國和以色列等國的先進軍事技術,現已具備了研製多種戰術導彈的能力,除在80年代裝備部隊的“青峰”地地戰術導彈外,還先後製造了“雄風”係列艦載、岸基反艦導彈和“天弓”係列地空導彈。“青峰”地地戰術導彈采用的是預貯式液體燃料發動機,射程為120千米。據說它與美國的MGM-52“長矛”導彈相似,隻是彈徑略大一些,達600毫米,彈長7米,總重量1400千克,用主動雷達製導。

朝鮮勞動-1導彈是在飛毛腿-B導彈的技術基礎上由朝鮮自行研製的中程彈道導彈,該型號為單級液體推進,其推進劑質量比飛毛腿-B增加了近2倍,而有效載荷質量僅為飛毛腿-B的一半,所以射程可以達到800~1000千米。勞動-1導彈的製導控製係統與飛毛腿-B相似,采用3個陀螺儀和4個空氣舵。1993年,勞動-1在進行生產型飛行試驗的準備。因為勞動-1所進行的技術改進比較簡單,近幾年內有可能部署。

主要特點

注重發展常規戰鬥部由於近些年來,常規性局部戰爭時有發生,而且在許多戰爭中都使用了常規戰術導彈,如阿以戰爭、阿富汗戰爭、兩伊戰爭和海灣戰爭。特別是在兩伊戰爭和海灣戰爭中,常規戰術導彈的使用對戰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近些年來各國都把研製常規性戰術導彈作為未來武器發展的重要項目來抓。

例如美國,除了為“陸軍戰術導彈”配用了內裝950顆殺傷子彈的雙用途子母彈戰鬥部以外,目前仍在為該導彈研製各種反裝甲戰鬥部和其它戰鬥部。俄羅斯也為改進型SS-21“金龜子”和新型“飛毛腿”導彈配製了多種常規戰鬥部。另外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伊朗等許多國家也都研製並裝備了常規戰術彈道導彈。

增大射程增大射程、提高導彈打擊縱深目標的能力是近些年來發展戰術導彈的又一特點。增大地地戰術導彈的射程,不但可保證導彈壓製和摧毀野戰火炮射程以外的重要目標,同時在戰略上還具有無法估量的威懾作用。如在近幾年內,印度和巴基斯坦競相增大各自的“普裏特維”和“哈特夫”地地戰術導彈的射程,其目的就是要達到威懾作用和相互製約作用。另外,美國90年代裝備的“陸軍戰術導彈係統”的射程為150千米,已經比原來的“長矛”常規戰術導彈的射程提高了78千米,但經過海灣戰爭的實戰考驗後,美國認為它的射程仍不能滿足現代化戰爭的需要,進而又將對第一階段戰鬥部的“陸軍戰術導彈”進行改進。據說改進後的導彈射程是原來的兩倍。再者法國新裝備的“哈德斯”戰術導彈的射程也比原來裝備的“普魯東”導彈的射程提高了4倍。

基本型是導彈係列的基礎型,隻有基礎好,才能具有發展潛力。強化基本型就是在研製發展初期,論證和選擇好導彈的總體性能,隻有具備良好性能的導彈,才能有效地配備各種戰鬥部。美國和俄羅斯在發展地地戰術導彈時,都很重視基本型導彈的綜合性能。他們采用較為成熟的技術,在具有良好性能的基本型導彈的基礎上,或是增大射程,或是配用各種不同的戰鬥部,使之成為一個導彈係列。例如,美國的“陸軍戰術導彈”就是在ATACMS-1的基礎上發展了ATACMS-1A、ATACMS-2、ATACMS-2A以及艦上發射的“陸軍戰術導彈”,俄羅斯在SS-21“金龜子”地地戰術導彈的基礎上發展了改進型和最新型。

發展趨勢

地地導彈采用多種手段,提高命中精度和突防能力,命中精度對地地戰術導彈,特別是對常規導彈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有人曾作過計算,如果是導彈的精度提高一倍,其戰鬥部的威力就可提高8倍。所以近年來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提高地地戰術導彈的命中精度,且新裝備的戰術導彈較之以前老式型號導彈的最大區別之一就是命中精度高。如法國的“哈德斯”命中精度比“普魯東”提高了50~200米。美軍的“陸軍戰術導彈係統”的精度也比“長矛”導彈提高了3~4倍,導彈的圓概率偏差僅為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