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地導彈科技知識 地地導彈(3 / 3)

海灣戰爭後,美國開始研製改進型“陸軍戰術導彈”,其中一項重大改革就是計劃為導彈配用一種全球定位係統接收機,以達到更高的精度。俄羅斯最近公開的新型“飛毛腿”導彈即“飛毛腿B2”型也是一種高精度導彈,它所采用的是先進的信息處理手段。另外,從俄羅斯SS-21導彈的發展過程也不難看出,提高導彈的命中精度是目前,乃至今後發展地地戰術導彈的又一主要趨勢。至今為止,俄羅斯已為SS-21導彈研製了三種型號的導彈,即原型、改型和最新型號。雖然這三種型號導彈的射程一個比一個遠,但精度卻一個比一個更高。據說最新型號SS-21導彈的射已達185千米,其精度則小於30米。海灣戰爭的經驗告訴我們,地地戰術導彈如果沒有準確的命中精度,就不能將它的威懾作用轉化為巨大而有效的殺傷破壞能力,就不能真正成為殺手鐧。

海灣戰爭中,伊拉克發射的“飛毛腿”或“侯賽因”導彈,雖然85%左右自毀或遭到攔截,但仍然有15%的導彈沒有自毀或遭攔截,如果這15%的導彈都能準確地命中攻擊的目標,肯定會對戰爭的進程和結局產生重大影響。但是,由於該導彈的製導精度太低,這15%的導彈大部分都未擊中預定的目標,都未起到預定的作戰效果。因此,提高地地戰術導彈的命中精度將成為地地戰術導彈今後發展的重點。另一個重要問題是地地戰術導彈的突防問題。如果說海灣戰爭中,伊拉克的“飛毛腿”、“侯賽因”導彈。

給多國部隊造成的威懾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那麼美國的“愛國者”導彈攔截“侯賽因”導彈的情景給人留下的印象也同樣是深刻的。盡管“愛國者”導彈的攔截概率並沒有國外吹噓的那麼高,據美國國防部專家們戰後分析,“愛國者”導彈實際上隻成功地攔截了一枚“侯賽因”導彈,其餘的都是因為“侯賽因”導彈本身設計不合理,再入時自己爆炸的。但是,地地戰術導彈畢竟是可以攔截的,這一事實已引起各國政府和專家的高度重視。美國在戰後,立即把戰略防禦的重點調整到對地地戰術導彈的防禦方向,並製定了各種防禦方案和用於防禦地地戰術導彈的導彈發展計劃,譬如發展“愛國者”導彈的第三階段改進型,即“愛國者II”PAC-3導彈;加速與以色列聯合發展“箭”式反導彈導彈等。英國、法國等也都開始了防地地戰術導彈的技術和武器的發展計劃。

目前世界上大約有13個國家在研製反地地戰術彈道導彈的武器。因此,可以預見,在未來的戰爭中地地戰術導彈遭攔截的概率將大大增加。這樣就迫使人們考慮,要使地地戰術導彈在未來的戰爭中繼續發揮它殺手鐧的作用必須要采取突防措施,提高其突防能力。目前各國現役中的地地戰術導彈,除美國新裝備的“陸軍戰術導彈”采用子彈藥帶製導的集束式子母彈頭有較好的突防能力外,都未采取任何突防措施,所以采取突防措施,提高突防能力將是今後改進或新發展的地地戰術導彈發展的重要趨勢。

提高機動性、隱蔽性,縮短反應時間提高導彈的機動性、隱蔽性,以提高導彈的戰場自下而上的能力。目前,在裝備有地地戰術導彈的國家中,除美國、俄羅斯和法國陸軍裝備的地地戰術導彈采用全機動發射方式外,不少裝備第二代地地戰術導彈的國家都采用固定陣地或預先準備的陣地發射與機動發射相結合的發射方式,譬如伊拉克的“飛毛腿”或“侯賽因”導彈就是采用後一種發射方式。

海灣戰爭的經驗告訴我們,地地戰術導彈在現代化戰爭條件下采用固定陣地或預先準備的陣地發射方式是不可取的。海灣戰爭中,在多國部隊空中地毯式的轟炸下,伊拉克固定的和預先準備的“飛毛腿”導彈陣地很快就全部被摧毀。而隱蔽、機動發射的“飛毛腿”導彈及其發射係統大部分都保留下來,並能在戰爭的全過程中不時地向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等海灣國家發起攻擊,直至戰爭結束,機動的“飛毛腿”導彈係統也沒有全部被摧毀。

因此,機動、隱蔽的發射方式將是提高地地戰術導彈在現在和將來戰場上生存能力的最佳方案,它將被各國陸軍所接受和采用,這也必將促使地地戰術導彈係統向更簡化、更機動的方向發展。能在需要的地域及時對付各種事變、必要時可以深入敵人領土縱深展開常規反進行作戰、要求戰術導彈具有高度的機動能力和盡量縮短反應時間,以適應地麵部隊快速機動作戰的需要。

任何一種導彈係統地麵設備的組成,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導彈,發動機類型和製導係統等因素。地麵設備的完善程度對導彈係統的戰鬥準備、特別是對機動性有很大影響。未來的戰術導彈趨向於采用便於機動發射的固體火箭發動機,由一輛自行式多功能車完成運輸、測試、發射等任務。武器係統的指揮、控製、瞄準和發射實現自動化,縮短反應時間。

地地戰術導彈與先進的目標偵察係統和自動化射擊指揮係統網絡結合起來,成為實時或近於實時的攻擊係統,可以大大提高戰術導彈的作戰效果。

在海灣戰爭中,美軍利用空間衛星、機載偵察與指揮控製係統與地麵偵察與指揮係統組成了不同級別的戰略與戰術C3I網絡,通過C3I網絡係統,戰場指揮官可隨時了解敵軍的戰略、戰術目標情況,使戰場上武器的攻擊精度和反應速度大幅度提高。與此相比,伊拉克軍隊由於C3I係統不健全、質量差,致使各級部隊敵我情況不明、指揮失靈、通信中斷、行動嚴重失控,處處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麵。由此不難看出,即使擁有大量的兵力和武器,如果不與先進的偵察、指揮與通信手段相結合,最終也難以發揮其作用,這一點在海灣戰爭結束後已經引起了許多國家高度重視。

發展多種戰鬥部,突出發展先進的子母彈戰鬥部為了提高地地戰術導彈的作戰能力,各國在研製新一代地地戰術導彈時都將戰鬥部作為發展的重點,並努力為研製的導彈配用多種戰鬥部。根據現代戰場大規模集群裝甲作戰的特點。戰術導彈戰鬥部的發展重點將是子母彈戰鬥部,其中包括雙用途子母彈戰鬥部、反裝甲車輛戰鬥部和反坦克布雷戰鬥部等。如美國計劃為“陸軍戰術導彈”配用的5種戰鬥部,即反裝甲型、反硬目標型、反跑道型、布雷型和目前美軍裝備的雙用途型幾乎都是子母彈型戰鬥部。另外,俄羅斯的改進型SS-21導彈同樣也可以配用多種戰鬥部,其中包括核戰鬥部,據說可能還要將一種新研製出來的SPBE-D傳感器引爆子彈用於SS-21戰術導彈的反裝甲子母彈戰鬥部,用以攻擊裝甲集群目標。

技術研究

彈道導彈麵臨的主要問題之一是突防技術落後於反導技術,因此,突防技術的迅速突破是提高彈道導彈生存能力重要手段。從延緩導彈防禦係統的早期預警時間著手,將傳統彈道導彈的拋物線彈道中段設計成有多個波峰的跳躍式彈道,使得探測係統在導彈再入大氣層之前,很難準確探測和計算導彈的落點,使得防禦係統防不勝防,從而大大地提高了彈道導彈的突防能力。

以美國潘興Ⅱ導彈為原型,增加可兩次點火的末級發動機,改裝成具有跳躍能力的地地彈道導彈;首先,根據任務需求,建立了導彈的氣動模型,並建立了彈頭再入時高超聲速氣動模型;其次,建立了導彈推進係統模型,前兩級采用了固體火箭發動機,第三級采用了固—液組合火箭發動機,並在總體方案要求下,對發動機噴管和外形進行了設計;第三部分,建立了導彈質點彈道模型,設計了一條跳躍式彈道,並對跳躍式彈道進行了優化設計;最後,對導彈進行了突防能力分析,從分析的結果可以看出,跳躍式彈道的突防能力比常規的拋物線彈道要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