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地戰略核導彈(1 / 1)

地地戰略核導彈

地地戰略核導彈是三位一體戰略核攻擊力量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具有投擲重量大、射程遠、命中精度高、反應時間短、戒備率高,以及指揮、控製和通信較為可靠等特點。但是,由於現役地地戰略核導彈大都采用地下井固定發射方式,因而戰時易遭摧毀,生存能力很低。地地戰略核導彈主要是美蘇兩家在競相發展,經過40多年的較量,目前已發展了五代。

第一代導彈

第一代導彈是戰後至50年代末期發展的美蘇在納粹德國V-2彈道導彈的基礎上,利用從德國掠取的導彈專家和大批技術資料分別研製的“宇宙神”D、E、F,“大力神”Ⅰ、“雷神”、“丘比特”和SS-4、SS-5、SS-6型地地核導彈。這一代核導彈隻是解決了有無問題,在技術性能方麵還比較差,反應時間較長,均為單彈頭,圓概率誤差最大能達8000米。當時,導彈的最大射程已達10000公裏,起飛重量最大為122噸,彈頭威力最大為500萬噸梯恩梯當量。

第二代導彈

第二代導彈是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發展的,主要型號是美國的“大力神”Ⅰ、“民兵”ⅠA、ⅠB和“民兵”Ⅰ,蘇聯的SS-7和SS-8等。這一代導彈主要是提高導彈的生存能力和作戰性能,發動機改為固體推進劑,反應時間有所縮短,核彈頭加裝了突防裝置,命中精度、威力和可靠性都有所提高。這一代導彈的最大起飛重量為80噸,最大射程為11000公裏,命中精度CEP最小已達560米,彈頭威力最大1000萬噸梯恩梯當量。

第三代導彈

第三代導彈是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期發展的,主要型號有:美國的“民兵”Ⅲ MK12和“民兵”ⅢMK12A,前蘇朕的SS-9Ⅰ、Ⅱ、Ⅲ、Ⅳ,SS-11Ⅰ、Ⅱ、Ⅲ和SS-13。這一代導彈的突出特點是提高導彈的突防能力和打擊硬目標的能力,開始采用分導式多彈頭,命中精度也有進一步提高。在主要技術性能方麵,起飛重量最大為200噸,最大射程為12000公裏,圓概率誤差CEF最小為185~220米,彈頭數量最多為3個,導彈威力最大為2500萬噸梯恩梯當量。

第四代導彈

第四代導彈是7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期發展的,主要型號有美國的“潘興”Ⅱ和MX導彈,蘇聯的SS-17Ⅰ、Ⅱ、Ⅲ,SS-18Ⅰ、Ⅱ、Ⅲ、Ⅳ,SS-19Ⅰ、Ⅱ、Ⅲ和SS-20。這一代導彈的主要特點是提高導彈的生存能力和摧毀目標的能力,而且它投擲重量大,可攜性能先進的分導式彈頭,命中精度有所提高。在技術性能方麵,起飛重量最大為220噸,最大射程達16000公裏,圓概率誤差CEP最小90~120米,分導彈頭數量最多為10個,導彈威力最大為2400萬噸梯恩梯當量。

第五代導彈

第五代導彈是70年代末期以後發展的,主要型號有:美國的“侏儒”,蘇聯的SS-24、SS-25、SS-X-26和SS-X-27。這一代導彈的突出特點是導彈向小型化、機動化、高突防、高精度方向發展,進一步提高了生存能力和打擊硬目標的能力。在技術性能方麵,最大起飛重量已從原來的220噸降到80噸,像“侏儒”導彈隻有168噸;最大射程已創曆史最高記錄,達13000公裏;圓概率誤差CEP降至120米;分導彈頭數量最多仍為10個;導彈威力最大為10×35萬噸梯恩梯當量;發射方式由原來的地下井轉為公路機動和地下井及鐵路機動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