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I與激光戰

1983年3月23日,美國總統裏根,在全國電視節目黃金時刻,向全國發表了永載史冊的“美國國家安全”的電視講話。其中心思想,就是要研製出用於國土防禦的反彈道導彈武器係統,使敵方的核武器“無用和過時”,以保護美國及其盟國的國土安全。

這就是美國政府的“戰略防禦倡議”(Strategic Defense Initative),簡稱SDI。由於SDI所描繪的戰場大都在太空和大氣層中,將使用各種性能先進的武器係統、智能係統和運載工具,與電影《星球大戰》中的景像極為相似,所以又被稱之為“星球大戰”計劃。

裏根的電視演說一發表,頓時引起了全球的震驚,一時間成為世界輿論的中心,特別是在美國國內,觸發了一場幾乎所有的政治家、科學家、軍事家、經濟學家都被卷入了的激烈辯論,結果是讚成者占了上風。

1983年4月18日,裏根簽署了第6號國家安全指令,要求國防部在當年10月底以前,完成SDI的功效評估和確定一項長期的研究發展計劃,以便最後消除核威脅。以第6號國家安全指令為標誌,SDI計劃正式開始實施。

1984年1月6日,裏根簽署了第116號秘密指令,要求國防部立即開始執行研究激光和粒子束反導彈計劃,並立即組建“戰略防禦局”(SDIO)。1987年,美國戰略防禦倡議局曾對SDI發展方案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原蘇聯解體後,由於美國國內政治、外交和經費方麵的原因,SDI計劃的實施有所放鬆。

海灣戰爭,證明了發展中國家也具有核攻擊的能力,加之SDI計劃的產品——“愛國者”導彈攔截“飛毛腿”導彈的輝煌戰績,再次激發了五角大樓建立“星球大戰”導彈防禦體係,以保護美國及其盟國不受有限導彈襲擊的廣泛熱情。

1992年2月,美國國防部宣布重新調整戰略防禦計劃——稱為“全球防禦有限打擊計劃”,即把防禦對象從原蘇聯全麵核攻擊轉向來自發展中國家的有限核攻擊。但這種調整從技術角度上來講,非但沒有減少原來SDI計劃的難度,反而在偵察、監視、跟蹤和防禦打擊等方麵對SDI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其量隻是在部署形式上有所改變,密度上有所降低而已。

無論SDI計劃如何修改,但對彈道導彈的攔截原理都是一樣的,即經反複論證後敲定的“三區四層防禦部署”。其第一、二層為遠程作戰區,第三層為中程防禦區,第四層為近程低空攔截區。

第一層為“助推段攔截層”,即對彈道導彈發射後初始助推階段的攔截。主要采用的手段是:敵方導彈在發射後3~5分鍾的爬升階段,將放出大量的紅外線。這時,通過早期預警衛星上紅外傳感器探測出來襲導彈的軌跡,立即向反導彈衛星發出指令。這種在地球同步軌道上運行的432顆裝備有X射線激光武器的衛星,立即對來襲導彈進行識別。

當證實確係敵方導彈後,即以小型核爆炸為能源的激光器,迅速發射X射線激光擊毀敵彈。據稱,第一層防禦極為重要:一是敵導彈尚未釋放出多彈頭,此時摧毀一枚,就相當於在後幾個階段摧毀數個彈頭和數以百計的誘餌。二是敵導彈的助推火箭正在燃燒,高溫火焰易被預警衛星或遠程紅外跟蹤裝置識別,易於命中。按計劃每顆激光反導衛星可摧毀100枚以上正在上升的導彈,擊毀率可達99%。

第二層稱“末助推段攔截層”。當避開第一層防禦網的導彈,在最末一級火箭發動機關機時,開始釋放多彈頭和誘餌。彈頭和誘餌靠其慣性沿彈道曲線飛行穿出大氣層而飛向目標,在這約為500秒的飛行中,用陸基或艦載激光武器或動能武器來摧毀這些漏網的彈頭。按計劃這一層防禦網的命中率也可達90%。

第三層稱“中段攔截層”。即前兩層漏網的導彈彈頭和突防裝置,再入大氣層前的這一段飛行時周,約10~15分鍾。這時,彈頭數量多,且有真有假,難以攔截。可使用電磁軌道炮,或由地麵發射激光武器以及其他非核反導彈武器,采用碰撞殺傷等手段攔截這些漏網彈頭。按要求,其命中率也在90%以上。

第四層即“末段攔截層”,是對重返大氣層後的彈頭加以攔截。此時可供攔截擊中目標的時間隻有最後幾分鍾。可用反導導彈、動能武器、激光武器、粒子束等武器摧毀所有漏網導彈,如海灣戰爭中大出風頭的“愛國者”導彈即屬此類。其命中率也在90%以上。

從以上方案可以看出,在整個攔截過程中,尤其是大氣層外的三層攔截網,盡管後來又發展了一些新的束能武器,和諸如“智石”係統的動能武器等,但最終都離不開激光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