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省蘭看著年輕的王申,心中不免有些失落,失落的同時又有些羨慕,羨慕和珅有個好身份,同時又羨慕和珅的好機遇。想到這裏他歎了一口氣,接著說道:
“位子和閱曆要一致,這句話是千古不變的道理。高位必定有高風險,所謂高處不勝寒。越是到了高位,就越會危機四伏,大多數人到了高位會覺得自己自命不凡,立論過高,幾乎成了通病。關於這些曆史上有無數事例的經驗教訓,越是到了高位越需要時時不要讓自己的鋒芒外露,以免招致無端的禍事。
現在我就給你講一個曆史上年輕飛黃騰達的人,在殘酷的高層鬥爭中死無葬身地。
在漢朝的“文景之治”時期,有一位非常能幹的大臣晁錯,這位可是個地地道道的忠臣,按理說他應該有個善終,但是非常遺憾的是他太投入自己的仕途經營中去了,年紀輕輕就已經到了很高的位置上去,但是他缺乏應付高層凶險的人際關係的閱曆,以至那麼年輕就被腰斬,最後還禍及全族。
漢文帝死後,太子劉啟即位,是為漢景帝,這時候自劉邦登基稱帝分封的各諸侯國的劉姓藩王勢力越來越大,有靠海近的就靠曬海鹽,有靠山近的就以開銅礦鑄錢,他們有了很強的經濟實力和獨立性,對於當時的中央政權來說,漸漸成了尾大不掉之勢。晁錯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登上了屬於他表現的曆史舞台。
劉啟是個好大喜功,但是有沒有什麼雄才大略的皇帝,晁錯扶搖直上,年輕氣盛,覺得這個世上沒有什麼他做不到的事情。他想趁著這個機會做幾件大事給那些對他升遷過快頗有微詞的人看看,另一方麵又可以向皇帝表表忠心。於是他就給漢景帝劉啟上《削藩策》,力主削藩,並且主張從吳國開刀削藩。
漢景帝早就有削藩的想法,隻是一直找不到好的借口,晁錯的《削藩策》一呈到的他的麵前,他就召集滿朝文武討論。這時正逢楚王劉戊入朝,晁錯趁機說他生性好色,太皇太後喪時不知道節製,依然荒淫無度,依《大漢律》當處死。他請求漢景帝對劉戊明正典刑。其實劉戊其人確實不尊禮法,不敬長輩,荒淫無度,隻是劉啟寬厚,不忍加刑,隻是把他的東海郡收歸中央,但是仍讓他回到楚國。
楚國既然被削了番,晁錯便搜羅趙王的過失,把趙國的常山郡給削了去,這還不算完,他又查出膠西王私自賣官鬻爵,削去了六個縣。晁錯見各諸侯國沒有什麼抵製性的反抗,他越覺得削藩這步棋自己是走對了,他下一個目標就是要向硬骨頭吳國下手。
正當他躊躇滿誌情緒高漲的時候,突然一位滿頭白發的老人踢開晁錯的家門走了進去,劈頭蓋臉得對他一番訓斥道:“你莫不是活夠了?晁錯急忙上前一看,竟然是自己的老父親,他急忙扶自己的父親坐下,並且吩咐下人給父親上茶。他父親一坐下就說道:“我在老家住著,本來也沒有什麼事情,但是最近聽你在朝中主持什麼政事,說是你要離間劉氏皇族的骨肉親情,非要削奪人家的封地不可,現在外麵已經是怨聲載道了,我不知道你到底要幹什麼,所以我才來問問你。”
晁錯聽了父親的話後,趕忙解釋道:“現在朝廷要是不削番,繼續讓各諸侯們各據一方讓他們越來越強大,恐怕朝廷將不穩了。”晁錯的父親聽了他的話後長歎了一口氣說道:“朝廷是安穩了,我們晁氏一族則危險了,我現在年事已高,不忍心看見禍及你們,我還是回老家去吧!”說完就回老家了。
這時吳王派使者聯絡膠西王、楚王、趙王以及膠東、淄川、濟南六國一起造反,發動了曆史上有名的“七國之亂”。吳、楚七國起兵不久,吳王就覺得這樣公開造反畢竟不會怎麼得人心,於是就喊出“誅晁錯、清君側”的口號。意思是說,皇帝本來是沒有什麼錯的,隻是他用錯了晁錯這個大臣,七國起兵也不是什麼反叛,不過是想清除在皇帝身邊的奸佞之臣。
隨著戰事的久決不下,漢景帝劉啟有些急了,他聽信了朝中奸臣的話,天真地想以殺了晁錯來換取七國休兵。結果卻是晁錯被腰斬,而且還誅連全族,而戰火還是沒有平下來。晁錯死的確實比較冤枉,他完全是一場政治、軍事和權謀爭鬥的犧牲品。他的悲劇應該告訴我們,年紀輕輕沒有閱曆而爬到高位,不一定有好結果。你將來一定要記住這個用血換來的經驗教訓。”
王申聽完吳省蘭的長篇大論的話後,他心中不由得懷疑吳省蘭是不是也是個穿越過來的西貝貨,要不然他怎麼會拿安祿山和晁錯這兩個範例來告誡自己。曆史上的和珅經曆和結果和他們是何其的相似,如果曆史上吳省蘭就這樣告誡過和珅,和珅又怎麼會落得那樣的一個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