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平土 是全市分布地區最廣、麵積最多的土壤類型,約60萬畝左右。在耕層以下土體內有層片狀或鱗片狀(泉水地區)或板塊結構,屬不良結構類型,但在長期灌溉、施肥、耕作培養下,蚯蚓活動頻繁,糞穴孔洞較多,改善了通透性,熟化程度也較好。其耕層有機質為1.46%,全氮0. 076%,有效磷14.6ppm,屬全市較高產或中產土壤類型。
潮土 約3萬畝左右,分布在井泉水地區北部邊緣各鄉鎮,地下水一般在2米以下,土體中水分運行有明顯的幹濕交替過程,地下水沿毛管上升,可達地表,故有夜潮現象。土壤水分狀況良好,土壤較肥,耕層有機質為1.58%,全氮o.084%,有效磷11ppm,是較高產土壤類型。
鹽化潮土 約l.6萬畝左右,分布在低窪河灘邊沿和河流兩岸。地下水一般在80~150厘米之間,因地下水位較高,可溶性鹽分上升地表,有程度不同的鹽漬化,對作物苗期有抑製或鹽害。耕層有機質為1.66%,屬中肥力土壤類型。
僵板土、砂土、漏砂土、黃崗土、鹽堿土、膠泥土等低產土壤類型,約14萬畝左右。
五、植被類型
涼州由於地形、氣候、水文、土壤等條件的不同,植被類型南北差別很大。
1、山區植被
南部祁連山區,由山麓向上,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降水逐漸增多,氣溫逐漸降低,植被由荒漠草原逐漸變為高山草甸,呈現明顯的垂直地帶性規律。海拔2600~3200米為亞高山森林草原和高山灌叢帶 主要種群有:青海雲杉、祁連圓柏、山楊、杜鵑、金臘梅、瓦氏柳、沙刺、栒子、小□、苔草、藏異燕麥、垂穗雞冠草、萎陵菜、豬牙蓼、馬蓮、賴草、垂穗披堿草、矮錦雞兒等;海拔2300~2600米為山地草原帶 主要種群有:克氏針茅、冷蒿、紫花針茅、短花鍾茅、羊草、芨芨草、火絨草、萎陵草,以及一年生蒿屬草本植物等;海拔2000~2300米為荒漠化山地草原帶 主要種群有:短花針茅、扁穗冰草、冷蒿、一年生茵陳蒿、蓖葉蒿等蒿屬植物及珍珠、紅沙、台頭草等半灌木;海拔1800~2000米為荒漠草原帶 主要種群有:珍珠、細沙、霸王、窄葉錦雞兒、膜果麻黃、短葉假木賊等半灌木,及短花針茅、戈壁針茅、蒿屬植物等。
2、平原植被
走廊平原降水稀少,蒸發強烈,氣候幹旱,植被類型主要屬荒漠和荒漠化草原。另外由於地麵物質結構和水分條件的差異,局部地區又有草甸和沼澤植被的分布。
(1)荒漠化草原 分布在南部山麓,與山區荒漠化草原相連接。
(2)荒漠植被 由於自然條件的不同又分為:沙生荒漠和鹽生荒漠。沙生荒漠包括沙漠、沙漠化土地、碎石、礫石戈壁上的植被。在八十裏大沙及東沙窩一帶沙漠之中的植被主要有:白茨、籽蒿、抄蓬、樺棒、沙蒿子、蘆葦等組成的沙生群落。在一些沙漠化和礫石戈壁上生長著白刺、木紫菀、貓頭刺、駱駝蓬、蒺藜、沙蓬、苦豆子等;鹽生荒漠分布在排水不良、土壤鹽堿化嚴重的地區,生長著耐鹽的白茨、紅沙、圓葉鹽爪爪、鹽爪爪、細葉鹽爪爪、堿蓬、蘆葦、灰綠藜等。
(3)草甸和沼澤植被 主要分布在泉水出露帶及排水不暢的地區,主要種群有蘆葦、香蒲、小蔥、扁穗藨草、三棱草、燈心草、眼子菜、澤瀉、睡蓮、苔草、冰草等。
(4)綠洲中田間路旁的雜草、賴草、馬蓮、苦豆子、艾蒿、蘇枸杞、芨芨草、甘草、鐵線蓮、苦蒿、紫菀、車前子、蒼耳子、蒲公英、野苜蓿、苣蕒菜、田旋花、稗子、穀莠、問荊、蘆草、馬齒蓋、白藜、扁穗子、野燕麥、野決明及禾本莎草和一年生蒿屬等。
第二節 自然資源
一、土地資源
全區總土地麵積5081平方公裏,折合762.15萬畝。其中山區196.64萬畝,占25.8%;平川區296.18萬畝,占38.9%;沙漠區296.32萬畝,占35.3%。1985年有林地32.29萬畝,草地138.41萬畝,水域占地33.71萬畝,其他用地33.22萬畝,難利用地366.71萬畝。實際耕地麵積隻有157.81萬畝,不足土地麵積的1/5。到2006年,基本保持平穩不變。
二、氣象資源
涼州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幹旱氣候,太陽輻射強,日照充足,降水稀少,蒸發量大;夏季短而較熱,冬季長而寒冷,年溫差大。
1、光照
(1)日照 涼州全年日照時數為2967.8小時,日照百分比為67%。隨高度增加,日照時數減少,日照百分比也減少。海拔2000米左右地區,年日照時數為2363小時左右,日照百分比為54%;2300米左右地區,日照時數為2210小時左右,日照百分比為51%。日照年分布:川區7月日照時數最多為298.7小時,2月日照時數最少為221.2小時;山區6月日照時數最多為236.7小時,12月日照時數最少為142.7小時。川區夏作物生長季(4~7月)總日照時數1088.2小時,占全年日照時數的36.7%,每天平均實照8.9小時,6月下旬至7月中旬每日平均實照時數為9.6小時。秋作物生長季(5~9月)總日照時數為1330.2小時,占全年日照時數的44.8%,每天平均實照8.7小時。山區作物生長季(5~8月)總日照時數867.4小時,占全年日照時數的39.2%,每天平均實照7.1小時,比川區作物所得到的日照少近2小時。
(2)太陽輻射量 年太陽輻射量為138.45千卡/平方厘米,隨高度增加,由於雲量增多,日照時數減少,總輻射量也隨之減少。淺山區年總輻射為118.21千卡/平方厘米,比川區減少14.6%;山區為114.13千卡/平方厘米,比川區減少17.6%。
(3)生理輻射 能為植物生長直接利用的太陽輻射能是可見光部分,其波長在0.38~0.71微米之間,約占總輻量的49%。川區總量為67.84千卡/平方厘米,淺山區和山區分別為57.91和55.92千卡/平方厘米。
2、溫度
(1)氣溫 年平均氣溫隨海拔高度升高而遞減。平川區7~8℃,山區5℃左右,中高山區0~4.5℃。最冷月元月和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平川區分別為-8~ -10℃和19~23℃;山區為-10℃和18℃。氣溫年較差:平川區23~33℃。氣溫平均月較差:平川區北部15.2℃,其餘平川區12~14℃,低山區10~12℃。
氣溫的年際變化:根據涼州氣溫資料分析,從20世紀40年代以來,年平均氣溫有逐漸降低的趨勢。進入21世紀後,年平均氣溫呈升高趨勢。
最高、最低氣溫:月平均最高氣溫,以7月最高,為29.0℃,1月平均最低氣溫為-14.9℃。極端最高氣溫為38.5℃(1952年7月20日),極端最低氣溫為-29.5℃(1952年2月18日)。
(2)積溫 氣溫高低與農業生產關係十分密切,一般情況下,日平均氣溫達到0℃度以上時,土壤開始解凍,田間耕作開始,故稱日均溫≥0℃的持續時間為農耕期;當日均溫≥5℃時,農作物和樹木複蘇,故稱日均溫≥5℃的持續時間為生長期;當日均溫高於10℃時,作物生長活躍,故稱日均溫≥10℃的持續時間為活躍生長期;日均溫≥15℃的持續時間稱為喜溫作物適宜生長期。境內由於自然條件不同,不同積溫的開始、終期和積溫都不同。
(3)地溫與凍土 境內地麵多年平均溫度為11℃,比氣溫多年平均值高3.3℃。最熱月7月平均為27.6℃,最冷月1月為-7.8℃;極端最高地溫為69.4℃(1980年6月11日),極端最低地溫為-33.3℃(1967年1月15日)。地溫從地麵向下20厘米處的變化趨勢,冬半年(9-2月)地溫隨深度增加而增高;夏半年(3~8月)地溫隨深度增加而降低。
凍土與地表溫度有關,平均開始凍結日期為11月2日,最早10月12日,最遲為12月2日。解凍日期平均在3月24日,最早為3月2日,最遲為4月17日。曆史上最大的凍土深度為1.42米。
3、降 水
(1)降水量 涼州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加上境內地形和海拔高度的影響,不僅降水稀少,而且地區分布也十分不均,呈現由北向南逐增加的規律。涼州區城郊(高壩)海拔1531米,年降水量161.6毫米;黃羊鎮海拔1766米,年降水量216.7毫米;雜木寺水文站海拔2010米,年降水量340.6毫米;沙金台(張義鎮)海拔2310米,年降水量416.6毫米。
(2)降水量的時序變化 涼州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大,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61.6毫米,最多年降水(1944)為263毫米,最少年(1939)為89毫米,最多年是最少年的3倍。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山區小於平原,山區沙金台1961年降水量為539.9毫米,1965年最小,為275.7毫米,最多是最少的2倍。據氣象部門統計:涼州區的年降水量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有明顯減少的趨勢。川區40年代平均年降水量為167.3毫米,到80年代平均年降水量減少到159.3毫米;雜木寺50年代為388.7毫米,80年代減少到356.9毫米;山區50年代為705.5毫米,80年代為632.3毫米。
降水量在年內分配也很不均勻。冬季受西伯利亞冷高壓的控製,降水稀少,從10月到第二年的3月降水僅占全年的15~18%,12月平均降水量隻有1.2毫米。而每年4~9月降水量則占全年降水量的82~85%,其中7、8、9三個月最多,占全年的60%左右。
年降水量雖然大部分集中在作物生長期內,但平川區隻能滿足夏季作物需要的10~25%,滿足秋季作物的20~39%。因此,農作物生長基本上全賴灌溉。
(3)降水強度 按照日降水量0.1~10.0毫米為小雨、10.1~15.0毫米為中雨、15.1~30.0毫米為大雨、大於30毫米為暴雨的標準衡量:走廊地區每年有小雨51次、中雨3次、大雨不到1次。暴雨極個別年份偶爾出現(1966年8月14日降水量42.2毫米、1947年9月4日降水量36.4毫米)。2006年7月30日,降水量48. 5毫米。淺山區年降小雨73次、中雨8次、大雨1次。山區每年小雨100次左右,中雨15次,大雨2次多。
(4)降雪和積雪 走廊地區降雪平均開始時間為10月27日,最早年份出現在9月28日,最遲為12月18日;平均終止日期為4月13日,最早年份為3月5日,最遲結束在5月10日;平均降雪期為169天,最長為211天,最短隻有95天;年平均降雪日數為12.3天,最多年份為24天,最少年份為2天;曆年平均積雪日為27天,最多年份為67天,最少年份為3天;積雪多在每年12月1日,積雪最厚度為13厘米(出現在1959年2月17日和1963年3月10日)。祁連山區積雪開始於9月中下旬,結束於5月下旬和6月上旬,積雪期長220~265天,積雪最厚度19~24厘米。
4、其它氣象要素
相對濕度 涼州氣侯幹燥,空氣中相對濕度小,川區年平均相對濕度為53%,日間最小相對濕度除7~8月和12月為4~5%外,其餘月份均為0。
蒸發 蒸發量大,川區年蒸發量≥2000毫米,淺山區為1100~1200毫米,高山區720毫米左右。一年中6~7月蒸發最大,1月最小。
風 年平均風速2.0米/秒,一年中春季風速最大在2.3~2.7米/秒,冬季較小在1.6~1.8米/秒。市北部和黃羊地區風速較大,年平均風速為3.1米/秒。風向多為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