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氣象災害
主要農業氣象災害有幹旱、幹熱風、大風、低溫霜凍、冰雹、暴雨等。
(1)幹旱 涼州雖是灌溉農業,但幹旱仍是製約農業生產的主要氣象災害,尤其山麓旱灘地區,影響更大。即就是灌溉地區,由於幹旱直接導致各河流來水量減少,田間蒸發加大,對作物產量影響也很大。幹旱危害最大的時候是春末初夏幹旱和伏秋幹旱,此時正是夏秋作物生長的需水關鍵期,常因幹旱造成大幅度減產。
(2)幹熱風 群眾稱“熱東風”、“火風”。其農業氣象指標為:6~7月期間,日最高氣溫≥30℃,同日14時內空氣相對濕度≤30%,吹偏東風且無降水為“幹熱風”,持續2天以上為一次。幹熱風常發生在6~7月,正值小麥開花灌漿時期,常造成小麥青秕,千粒重下降而減產。其危害程度視強度和發生時段而不同,強年減產10%以上,中、弱年份減產10%以下。發生在小麥開花、灌漿期影響最大。幹熱風危害程度隨地理位置不同而不同,川區北部海拔1440~1600米為重區,尤其荒漠沿線危害為大;1600~1800米為輕區,高於1800米的地區基本無危害。
(3)大風和沙暴 大風是指瞬間風力在8級以上的吹風天氣。大風常伴隨沙暴,危害是多方麵的,如土壤風蝕、墒情銳減、禾苗倒伏、沙壓,果實脫落等。
涼州大風年平均達16天,最多年達39天,最少年亦有5天。4~5月最多,平均6天,10~12月最少,平均每月0.3天。1959年4月27日曾出現過34米/秒的偏西大風,同日黃羊地區出現了40米/秒的大風。沙暴日數年平均在14.6天,最多年可達30天,最少年6天,多發生在川區中北部,沙漠沿線尤為常見。隨著防護林網建造,大風、沙暴逐漸減少,近10年來大風日數比以前減少近2次,沙暴次數減少3次。
(4)低溫霜凍 霜凍是危害農作物主要災害之一,受霜凍危害的作物,重的可以凍死,輕的也會影響生長。如1971年5月27日春霜凍,受凍作物達10萬畝,大部作物被凍死改種。1972年9月23日秋霜凍,使秋作物和複種作物不能成熟,多數作物減產32%。
霜凍危害指標,一般以最低氣溫≤1℃為標準,最低氣溫0℃以下危害較大。有時氣溫雖在0℃以下,但無白霜,群眾稱為“黑霜”,危害與白霜同。氣溫愈低,持續時間愈長,危害愈大。霜凍發生時間和強度在地理分布上差異很大。春霜凍川區較山區結束時早,秋霜凍則川區較山區來的遲。無霜期川區比山區長,川區海拔在1700米以下地區無霜期150~155天;1700~2000米地區為135~150天;淺山區2000~2400米地區為115~135天;2400~3000米高寒山區為95~115天。
(5)冰雹和暴雨 冰雹可造成農作物毀滅性災害,常發生在6~9月,山區多於川區,川區年雹日平均不足1次,最多年3次。暴雨降水時間較短而雨量較大的災害性天氣,通常把日雨量≥30毫米作為暴雨指標。雖然降水稀少,但由於地形複雜,山區植被不良,局部性暴雨災害常有發生。武威暴雨發生在5~9月,多發生在山區,川區年平均0.2次,5年一遇。
6、氣候區劃
按照地形和水熱條件,涼州氣候可分為三個氣候區。
(1)南部高寒半幹旱半濕潤區 海拔3000米左右,包括張義鎮的南部。年平均氣溫0℃以下,終年寒冷,年降水量可達600毫米,蒸發量700毫米左右。幹燥度≤0.65。
海拔2000~3000米,包括張義、西營鎮的一部分。冬冷夏涼,年日照時數2200~2360小時,年平均氣溫7.5℃~6℃,無霜期100~120天,年降水量250~600毫米,75%以上集中在6~9月,雨季常有冰雹、暴雨,年蒸發量700~1200毫米。幹燥度為0.65~1.99。
(2)中部溫涼幹旱區 海拔1500~2000米,包括豐樂、永豐、西營、鬆樹、柏樹、金塔、和平、新華等鄉鎮的一部分及謝河、古城、南營的全部和高壩一部分。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平緩傾斜。年日照數2369~2968小時,年平均氣溫6℃~8℃,無霜期120~155天,年降水量150~250毫米,年蒸發量1200~2000毫米。幹燥度2.0~4.5。
(3)北部溫和幹旱區 東北部平原及荒漠沿線,地勢平坦,海拔1300~1500米,包括九墩、下雙、羊下壩、中壩、金羊、金沙、雙城、四壩、洪祥、永昌、大柳、清水、雙樹、發放、清源、長城鄉鎮的全部及高壩鎮的一部分和騰格裏沙漠的一部分。年日照時數3000小時以上,年平均氣溫8℃左右,無霜期150天左右,年降水量150毫米以下,年蒸發量2000毫米以上。幹燥度4.5~5.0。
三、水資源
1、地表水資源 主要有西營、雜木、金塔、黃羊4條河流,均發源於祁連山冷龍嶺北坡,屬內陸河流,總集水麵積為3986平方公裏,多年平均徑流量9.4億立方米。另有小溝小河22條,集水麵積718.3平方公裏,年徑流量0.16億立方米。
近40年來,由於氣候變化等原因,各河流徑流量逐步減少,70年代比50年代減少了23.23%。目前,實際每年可引用的水量,平水年為71.4億立方米,占總來水量的77.44%;中等幹旱年為6.44億立方米,占總來水量的82.35%。
2、地下水資源 地下水來源大部分由地表水轉化,地下水總補給量和總消耗量1979年(平水年偏枯)、1980年(中等幹旱年偏豐)分別為:5.421、6、4.925、6.31億立方米。
3、水能資源 區內4條山水河流從主要彙流處到出山引水渠首,海拔高程1850~2055米左右。河床縱坡為1/30~1/100,水能資源豐富。水能資源蘊藏量為12.54萬千瓦,年發電量11.13億度。其中可利用量為5.8萬千瓦。
四、植物資源
1、種植資源 種植以糧食作物為主,主要有小麥、大麥、穀子、玉米、洋芋、糜子等。經濟作物以胡麻、大麻、蔬菜、甜菜等為主。綠肥有苜蓿、箭舌豌豆、毛苕子、草木樨等。
2、林木資源 古涼州境內有大麵積的天然林、混生林、灌木林。後來由於自然環境的變化及人們的亂砍濫伐,使茂密的森林遭到嚴重破壞,森林麵積日益縮小,由過去數百萬畝,變成了1980年的52.23萬畝。其中森林中喬木林21.9萬畝,稀疏林2.5萬畝,灌木林25.53萬畝,未成林2.3萬畝,覆蓋率為5.61%。主要樹種23科、38屬、62種,即杉、柏、鬆、楊、柳、桑、槐、榆、樺、椿、槭、梅、條、茅、刺等,還有果樹2科、6屬、14種。到2006年,僅為29.17萬畝,占總土地麵積的3.83%。
3、草場資源 據1981年8月調查,涼州區草場麵積有220萬畝,實際利用麵積169.3萬畝,占草場麵積的77%。本區草場由西南祁連山地到東北部的騰格裏沙漠邊緣,相距66公裏,植被有中高山地區的雜草、禾草、苔草、蒿草和灌叢結合的草甸草場、灌叢草甸草場、森林草甸草場;淺山低山區的中旱生和旱生的克氏針茅、短花針茅、冷蒿為主形成的草原草場和荒漠化草原草場;東北部覆蓋著旱生、超旱生草的沙蒿、唐古特白刺、蕕若藜灌叢為主的荒漠草場;洪水河漫灘和鄧馬營湖分布有鹽生草甸,常見的有佛子茅、蘆葦等。普查共采集的草有47科、301種,其中優良牧草25種。
4、藥類資源 據《涼州異物誌》記載:琥珀、甘鬆出涼州。陶弘景《別錄》曰:“肉蓯蓉生河西”。《隋書》載:煬帝西巡,武威太守樊子蓋獻青木香以避瘴氣。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早將涼州所產的大黃、鹿茸、白附子等藥用於臨床,都說明古時的武威中草藥資源就很豐富。清修《五涼考治六德集全誌》就記有中草藥92種。涼州區有藥用植物169種,其中野生藥用植物有24科41屬48種,它們是木賊麻黃、中麻黃、何首烏、棠葉大黃、王不留行、升麻、野芍藥、川芍藥、淫羊藿、紫堇(地丁草)、角茴香、葫蘆巴、蒺藜、澤瀉、大戟、甘肅瑞香(祖師麻)、狼毒、旱芹、柴胡、羌活、防風、尖葉龍膽、小旋花(小打碗花)、益母草、野薄荷、艾葉黃芩、甘肅黃芩、曼陀羅、野胡麻、肉蓯蓉、大車前、接骨草、牛蒡、艾蒿、高山紫菀、刺兒菜、大薊、旋複花、條葉旋複花、沙地旋複花、大絨草、蒲公英、蒼耳、小香蒲、蘆葦、香附子、百合、馬藺。
5、花卉資源 據清乾隆時編纂的《武威縣誌》記載,當時種植的花卉就有玫瑰、牡丹、芍藥、月季、珍珠、石榴、海棠、菊類、梅類等五六十種。
據近年有關部門調查,涼州區共有花卉60科122屬181種,其中木本類39科66屬87種;草本類29科57屬60種;多肉類6科24屬27種;草坪類1科6屬7種。2002年,涼州區農技中心申報了“花卉生產基地建設”項目。並先後引進玫瑰、康乃馨、百合、唐昌蒲等幾十個高檔鮮花品種,發展了一百多個鮮切花栽培日光溫室,全區花卉培育麵積達150多畝。
五、動物資源
1、家畜 家禽及養殖 涼州區的家畜家禽有牛、馬、驢、騾、駱駝、羊、豬、雞、鴨、鵝、兔及蜂、魚等13種。
2、野生動物 涼州地形複雜,地理環境多樣,但氣候幹旱,植被稀少,加上人們長期捕獵,故野生動物種屬少,數量也不多。從收集到的資料和訪問記錄整理,有7目15科57種,其中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有野馬、野驢;二類保護動物有馬麝、馬鹿、林麝、黃羊(蒙古原羚)、藏原羚、猞猁、草原斑貓;三類保護動物有石貂、水獺、雪豹、白唇鹿、梅花鹿、賽加羚羊、鵝喉羚、普氏臣羚等。其他動物還有多種。
3、野生鳥類 鳥類分布在三個地帶:第一地帶為海拔2400~3300米的祁連山地草原地帶,鳥類種類繁多,數量大,占90%以上,代表鳥種有藍馬雞、褐頭山雀、黑啄木鳥、黃腰柳鶯、灰背伯勞、戴勝等;第二帶為海拔1800~2300米的荒漠草原地帶,鳥類稀少,代表鳥種有金翅雀、灰背伯勞、黃腰柳鶯、沙即鳥 、漠即鳥 、斑翅山鶉、戴勝、小沙百靈等;第三帶為平川農區,由於人口密集,隻有常見的幾種代表鳥種,有麻雀、喜鵲、烏鴉、野鴿等。據1975年調查和有關資料記載,共有鳥類15目27科78種,其中珍稀鳥類4目4科7種;益鳥2目5科7種;其他鳥類15目22科64種。
六、礦產資源
境內礦產資源貧乏,隻有零星礦點分布。據目前已探明的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陶土、石英砂、螢石等幾種非金屬礦。
煤 主要分布在西營的大沙溝,金山的大、小口子,南營的煤炭溝,廟山的臭牛溝,以及古城的靠山地區,總儲量約4447萬噸。大沙溝儲無煙煤約2097萬噸,可開采儲量為282萬噸;大、小口子儲煙煤約2350萬噸,可開采儲量為470萬噸。由於儲量不多,以小窯方式開采。據1943年統計,年開采量僅6000噸左右。到1989年,年開采量已達30.1萬噸。到2006年,由於儲量逐年減少,原煤開采量下降到16.06萬噸。
螢石 呈雞窩或脈狀分布於西營的大沙溝,未作儲量估評,目前僅零星開采。
陶土 主要分布於張義鎮的小紅溝、康寧鄉的大洪溝、古城鎮的白土溝及西營鎮的大沙溝。估計地儲量為30~50萬噸,可生產日用粗陶器皿和民用耐火材料。
石英砂 分布於豐樂的長嶺山,估計儲量在100萬噸以上,含矽量在95%以上,可用於玻璃生產原料和鑄造型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