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綜 合二(1 / 3)

第一章 綜 合二

第三節 自然災害

涼州的自然災害有幹旱、幹熱風、大風、低溫、板結雪、霜凍、蟲害和地震等,其中以幹旱最多。

一、旱災

幹旱可分為前春幹旱(3~4月)、春末夏初幹旱(5~6月)、伏秋幹旱(7~9月)和冬季幹旱(11月~次年2月)等類型。

最早的記載,於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年(26)的涼州大旱,麥歉收,民饑甚(《河西誌稿》)。

最嚴重的幹旱發生在東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冬,姑藏旱,饑荒,穀價踴貴,鬥值錢五千文,人相食,餓死者達十餘萬口。(《甘肅文史資料選輯》20)

民國16年(1927)、17年(1928),全省大旱,秋夏無收,造成民國18年年荒,餓死災民數萬,逃荒外出者無算(民間口傳)。

2001年3月,武威市遭受多年罕見的“冬春夏”三季連旱氣候,連續7個月無有效降水,致使張義山區及山水灌區的27個鄉鎮、215個村、1716個組、71000戶、32萬人普遍受災,造成經濟損失13105萬元。

二、雹災

冰雹發生次數不多,麵積不大。一旦發生,危害很大。沿山區,常發生在6~9月,川區年平均不足一次,最多年為三次。

最早的記載發生在東漢安帝延光元年(122)夏四月,河西各縣大雨雹如鬥(《甘肅省曆史氣候資料》一)。

最嚴重的雹災發生在民國36年(1947)農曆五月初一晚7時,黃羊灌區四、五、六壩及二、三壩下遊突降冰雹,大者如雞卵,推光樹葉、禾苗(《武威市水利誌》)。

三、霜凍災

霜凍發生的時間和強度在地理分布上差異很大。春霜凍川區較山區結束的早,最早出現在4月6日,最遲出現在5月29日,相差53天;秋霜凍川區較山區來得遲,最早出現在9月18日,最遲出現在10月18日,相差30天;無霜凍期山區比川區短,山區海拔2400~3000米為95~115天,2000~2400米為115~135天;川區海拔1700~2000米為135~150天,1700米以下為150~155天。無霜凍期平均155天,最長的年份為191天(1964),最短的年份為118天(1952),變幅為73天。

最早的記載發生在東晉穆帝永和十年(354)五月,涼州大雪有霜,損壞禾稼、果實(《甘肅文史資料選輯》20)。

最嚴重的記載發生在1960年9月13~15日,涼州區地麵最低溫度降到-5℃~-3℃,早霜出現早,霜凍較大(《甘肅省曆史氣候資料》二)。

1962年3月30日至4月2日,河西各縣降溫10~14℃;4月2日至23日,河西大部分縣降溫10.5~12.5℃;5月5~8日河西各縣降溫6~8℃。晚霜凍結束較遲,霜凍較重(《甘肅省曆史氣候資料》二)。

四、風災

危害涼州農作物的風災有大風和幹熱風。大風多出現在3、4月份;幹熱風多出現在6、7月份,嚴重時能使小麥青秕,千粒重下降,造成大幅度減產。

最早的記載發生在東晉穆帝永和七年(351)春三月己卯,涼州大風拔木,黃霧下塵(《甘肅文史資料選輯》20)。

最嚴重的大風發生在1959年4月27日,武威縣出現34米/秒的大風(相當於十二級),同日黃羊地區出現了40米/秒的大風(《武威縣農業區劃報告》)。

1963年5月5日,出現34米/秒大風,能見度為0。

1993年5月5日下午16時許,涼州出現罕見的大風沙塵天氣,風力達9~12級,能見度為0。此次大風共造成124人傷亡,其中20人死亡;農作物受災麵積達36.6萬畝;牲畜傷亡3862頭(隻);直接經濟損失達7843.2萬元(《中共武威市黨史大事記》)。

五、水災

涼州的水災主要是大雨、暴雨、連陰雨造成的洪澇災害。

最早的記載發生在東晉元帝大興三年(320)夏六月,涼州大水(《甘肅省曆史氣候資料》一)。

最嚴重的水災發生在民國16年(1927)6月18日,武威縣雜渠、大區一帶洪水大發,雜渠地方共衝毀村莊67座,衝沒房屋2674間,淹沒衝刷田地913石4鬥3升有奇,泥淤田地729石9鬥8升有奇,衝毀學校11所,淹死牲畜1699頭,衝沒水磨2盤,淹死780人。大渠地方共衝沒村莊66座,衝毀房屋549間、田地540石5鬥1升有奇,衝沒水磨一盤,淹死11人、牲畜1089頭損失十分嚴重。(《甘肅省誌·大事記》)。

1976年8月2日至3日,祁連山區連降大雨,黃羊、雜木、金塔、西營四條河流普發大水。金塔河最高洪峰867立方米/秒,南營水庫泄水和庫區以下洪水共350立方米/秒,衝毀南營水庫高壓輸電線路1公裏及金塔總幹。3日淩晨,武威縣城南甘新公路羊家壩大橋上邊防洪西堤決口,洪水從東小南門流入縣城,29個機關、企事業單位受災,衝壞泡塌產房81間、工棚129間、圍牆3823米,109戶居民被水淹。此次水災,武威全縣有33個公社,116個大隊,295個生產隊,6325戶(其中城區109戶)程度不同的受災,淹死農民10人、牲畜684隻,淹沒農作物1.62萬畝(其中經濟作物969畝),損失糧食244萬公斤、油料2.3萬公斤、甜菜37萬公斤;衝毀各種渠道48條總長73公裏,各類建築物33座,機井19眼,防洪堤42處,長6.3公裏,倒塌農村房屋1654間。損失農具、機器、藥品等。全縣財產損失價值200多萬元(其中農村129.6萬餘元,城市71萬餘元)

1999年7月12日21時30分原武威市驟降暴雨,降水持續2小時,平均降水量50.1毫米,為近30年所罕見。全市15個鄉鎮的88個村、498個組、12773戶、53216人受災,其中重災戶1043戶4489人,倒伏小麥、玉米5500畝,損毀高效日光溫棚122個,倒塌房屋1878間,造成危房2631間,淹亡牲畜2800頭(隻),毀壞渠道101公裏,造成各種損失2948萬元。城區遍遭暴雨襲擊,受災居民123戶381人,倒塌房屋128間,造成危房392間,致使52戶162人無家可歸。洪暴還衝毀城區道路基礎1390米,供熱管網800米,排水管網2500米,防洪河壩1000米,道路油麵5060平方米;同時,還損毀電視、冰箱、洗衣機等家電624台,自行車246輛,炊具453套(件),共造成經濟損失558.6萬元。

2006年7月30日至8月10日,涼州區境內多次遭受特大暴風雨冰雹、洪澇、泥石流災害襲擊,城區6個街道,農村35個鄉鎮的3.3萬戶12.6萬人受災,造成3人死亡,16人重傷,137人輕傷,直接經濟損失10539.01萬元。

六、病蟲害

據1958年普查,武威境內有蟲害112種,病害9種。主要有山區的鼠害、土蝗、麥穗夜蛾;沿山區的地下害蟲;川區的穀杆蠅、穀葉蟲甲、偶發性的粘蟲、灰夜蛾、草地螟、麥蚜、黃鏽病、全蝕病、根腐病、禾穀類黑穗病、穀子白發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