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綜 合二(2 / 3)

七、地震

涼州地處北西——南東走向的大斷裂層之間,據不完全的地震記錄,公元前186年至1954年的2140年間,共發生過破壞性地震32次。

最早的地震發生在漢高帝帝後二年(前186),武威地震,殺傷人畜,搖倒房舍、城垣、寺廟無算(《河西誌稿》)。

最嚴重的地震發生在民國16年(1927)5月23日(舊曆四月二十三日)上午5時20分(卯時),武威地忽大震,轟烈如雷,簸蕩如舟,如濤怒卷,土木合遝,塵土障空,村堡皆然。起止5、6次,約10餘分鍾,震中裂度為11°,震級為八級。縣城磚樓倒23個,隻留北樓。土垛口落下,羅什塔隻留一人高,清應寺、大雲寺二塔頂圮,縣署倒平。全城盡為瓦礫之場。到塌民舍4.18萬間,壓死3.55萬人,受傷4.32萬餘人,死大牲畜4.88餘萬頭、羊17.62萬餘隻,崩裂田地12.37萬畝。大震之後,黑霧彌漫,哭聲遍野,此千古未有之奇災也。24、25、26日,每天地動3、4次,1、2次不等,從此無月不動,延6、7年之久(民國《重修古浪縣誌》、1927年8月16日《盛京日報》)。

第四節 建置沿革

一、曆史變遷

涼州區這塊得天獨厚的綠洲,有著古老而悠久的曆史。據考古證明,遠在5000多年前,這裏就有人類活動。4000年前居民的文化發展情況,已經與中原地區相接近。縣城西北2.5公裏處的皇娘娘台,1957年曾發現一處古文化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齊家文化。從出土的銅器來看,生產力已發展到了一定水平;從出土的大量石刀、石鐮、石磨盤推斷,那時已經有了原始的農業;從男女葬式和隨葬品來看,以男子為中心的社會已經形成,私有製也已出現。

據乾隆時成書的《五涼考治六德集全誌》記載:涼州在戰國以前,是少數民族西戎部落的駐牧地。西戎是對西部少數民族的泛稱,在河西地區居住的是古老的羌族。

戰國時期,涼州為月氏戰占據。月氏是一個比較強盛的民族,有強大的軍隊,其實力足以和匈奴相對抗。

秦漢之際,匈奴冒頓為單於之後,勢力空前強大。漢文帝前元六年(前174),擊敗了月氏,占領了整個河西。匈奴統治河西走廊東端的是休屠王。休屠王在今涼州城所在地,修築了姑臧城,在今四壩鎮的三岔堡修築了休屠城,為自己的宮殿所在地。

元狩二年(前121)春,漢武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出隴西,擊匈奴,過焉支山千餘裏,斬首虜近900級,繳獲休屠王祭天金人。同年夏天,又出兵逾居延海,向南抵祁連山下,沉重地打擊了匈奴右部。匈奴渾邪王殺休屠王,率眾4萬餘投降漢朝,使整個河西走廊納入西漢版圖。

元鼎二年(前115),漢朝在河西地區開始設置郡縣,先設了武威郡和酒泉郡,到元鼎六年(前111)又從武威郡中分出張掖郡,酒泉郡中分出敦煌郡,屬涼州刺史部。漢朝武威郡轄10縣,即姑臧、張掖、武威、休屠、揟次、鸞鳥、樸□ 、媼圍、蒼鬆、宣威。漢武威縣在今民勤縣東北百餘裏處,姑臧(即現在的涼州區)原名蓋臧,是匈奴語,因因蓋臧山而得名,後訛為姑臧。東漢時又將原屬安定郡的鸇陰、祖厲和張掖郡的顯美劃歸武威郡。姑臧一直是西漢時期武威郡的治所。

三國時,武威郡屬於魏國,仍以姑臧為郡治。黃初元年(220)魏文帝曹丕置涼州,以姑臧(今武威)為州治,並以安定太守鄒岐為州刺史,這是武威為涼州治所的開始。當時的涼州共轄7郡,即金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西海、西平(包括湟水流域)。武威郡轄9縣,即:姑臧、宣威、揟 次、昌鬆、顯美、武威、祖厲、鸇陰、樸□ 。

西晉初年,鮮卑樹機能在隴右反晉,涼州刺史楊欣戰死,整個河西與中原的交通斷絕,晉武帝派勇敢善戰的馬隆鎮壓了樹機能的反抗,並接任武威太守,郡治仍在姑臧,管轄姑臧、宣威、 揟次、昌鬆、顯美、驪靬、番禾7縣。

西晉末年,發生了“八王之亂”,動搖了西晉的統治基礎。永嘉五年(311)匈奴劉聰攻入洛陽,麟嘉元年(316)劉曜又攻入長安,西晉滅亡,曆史進入東晉。這一時期北方的地方勢力和少數民族貴族紛紛起兵建立政權,形成了“東晉十六國”的混亂局麵,河西進入了“五涼”割據時期。“五涼”中的前涼、後涼、南涼、北涼都曾建都於姑臧。

漢族人張軌,原為西晉護羌 校尉、涼州刺史。“八王之亂”後,北方各地出現割據政權,涼州與中原隔絕。以後張軌的子孫們稱王割據,是為前涼。前涼國力最強時,曾向西域用兵,征伐龜茲、鄯善等國,取得了勝利,國威遠震。轄境共22郡,占有涼、河、沙3州之地,是北方的強國。前涼從張軌到張天錫,共9代76年。

東晉太元元年(376),前秦苻堅攻前涼,前涼王張天錫敗於赤岸,投降於前秦。前秦派梁熙為涼州刺史,鎮守姑臧。

太元十一年(386),前秦派去西域伐龜茲的驍騎將軍呂光東歸,受到梁熙的阻撓,呂光殺梁熙,取姑臧,後光聞苻堅為後秦姚萇殺害,便自稱“大涼天王”,置百官,定年號,建立了後涼。後涼建國初期,國土與前涼相等。後因呂光用刑太苛,人民不堪役使,部屬背叛而分裂。呂光死後,子侄又互相猜忌,骨肉相殘,國力虛弱,東晉元興二年(403)為後秦姚興所滅。後涼從建國到滅亡延續了18年。

元興二年(403),後秦派王尚為涼州刺史。廣武郡公、河西鮮卑大都統禿發烏孤從後涼分裂出來後,占據祁連山南麓地區,建立了南涼,定都於樂都(今青海樂都)。後涼投降後秦,南涼王禿發亻辱 檀為取信於後秦,假意取消年號,給姚興送了一份厚禮,姚興便封他為涼州刺史。東晉義熙二年(406),亻辱 檀從樂都遷於姑臧,名義上是後秦的臣屬,實際上是一個國王。南涼占據姑臧後,與北涼時常發生矛盾,河西的地盤被北涼占去大半。南涼為了保住後方,於義熙六年,又從姑臧遷都樂都。南涼占據姑臧約3年多。

早在東晉隆安元年(397),建康太守段業即背叛後涼,建立了北涼。後業被部將沮渠蒙遜(匈奴族)所殺。蒙遜向東擴展,趕走禿發亻辱 檀,占據姑臧。於義熙八年(412),由張掖遷都姑臧。宋元嘉十六年(439),北涼被北魏所滅。北涼統治武威27年。

北魏滅北涼,姑臧仍為武威郡和涼州治所。後來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武威屬西魏統轄,西魏被北周所取代,武威又屬於北周。在此期間,涼州領10郡,其中武威郡領林中(由姑臧改置)、襄城2縣。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初建涼、甘、瓜3州,分轄河西各縣。姑臧是涼州治所,管轄河西東端諸縣,到大業三年(607)隋煬帝改州為郡,姑臧為武威郡郡治,轄姑臧、昌鬆、番禾、允吾4縣。

隋末,天下大亂。伴隨著農民起義,各地隋官乘機割據,稱王稱帝。大業十三年(617),武威郡鷹揚府司馬李軌自稱河西大涼王,次年即皇帝位,建元安樂。他向東打敗了割據蘭州的薛舉,在張掖消滅了曹瓊的勢力,進而又占據敦煌、西平、 枹罕等地,轄境擴大到了大夏河流域。

公元618年,李淵建立了唐朝。武德二年(619),唐派安興貴到姑臧勸說李軌向唐稱臣,李軌執意不從。安興貴與其弟安修仁聯合涼州的少數民族 打敗李軌。軌被執送長安後處死。李軌的政權割據不到兩年就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