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綜 合二(3 / 3)

唐初,涼州仍沿用隋朝建置,姑臧為武威郡郡治。貞觀元年(627)唐分全國為十道,涼州屬隴右道。景雲元年(710),因隴右道地域遼闊,分黃河以西為河西道,設置河西節度使,治涼州,派駐重兵防守。天寶元年(742)又改涼州為武威郡,轄姑臧、神鳥、昌鬆、天寶、嘉麟5縣。

唐廣德二年(764),因“安史之亂”河西兵力內調,吐蕃遂攻入涼州。直到鹹通二年(861),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才率軍收複涼州。但不到10年,涼州又被吐蕃□末部占領。

從唐末到宋初,涼州居民多為吐蕃人,少數為漢人。他們自立政權,與中原政權保持聯係。前期是漢人掌權,後唐時涼州地方官孫超遣人到京師(洛陽)朝貢,被封為河西節度使。其後李文謙、吳繼興、陳延暉、申師厚等都擔任過涼州地方官。後周顯德元年(954),申師厚被逐,涼州地方政權落入六穀吐蕃之手。

宋朝建國之初,涼州政權掌握在六穀吐蕃折逋氏手裏。後來西夏崛起,迫使六穀吐蕃向宋朝靠攏,請求派官到涼州任職。至道二年(996),宋朝派丁惟清為涼州知州事。

宋鹹平六年(1003),黨項羌攻陷涼州,知州丁惟清被殺。1036年,武威及整個河西被西夏占領,西夏在今涼州區設西涼府,統治約190餘年。

公元1226年7月,蒙古軍隊攻占西涼府,西夏守將斡劄簀投降。蒙古占領涼州初期,仍沿襲西夏舊製,以涼州為西涼府。至元十五年(1278),元朝在涼州城西北30裏的永昌府設立永昌路,降西涼府為州,隸屬永昌路。

明朝建立後,洪武五年(1372),宋國公馮勝進軍河西,趕走了元朝殘餘勢力,廢永昌路仍為西涼州。於洪武九年(1376)置涼州衛,下設指揮3、千戶10、百戶25,軍政合一,隸屬於陝西行都司。

清初沿用明製,雍正二年(1724)改衛為府。涼州府治所武威縣(今涼州區),管轄武威、永昌、古浪、鎮番、平番5縣。清末設甘涼道,增轄山丹、民樂、張掖、撫彝。

民國建立以後,仍沿用甘涼道,治所在武威,下轄武威、古浪、平番、鎮番、永昌、張掖、山丹、民樂、撫彝9縣。民國16年(1927),設立甘肅省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縣與道同,公署設於武威。民國30年(1941)張掖另設專員公署,第六專員公署轄縣縮小,領武威、永登(平番)、古浪、民勤(鎮番)、永昌5縣。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設立武威專區,管轄武威、古浪、永登、民勤、永昌、山丹、民樂、張掖、景泰、天祝10縣。1955年,撤武威專區和酒泉專區,設張掖專區。1961年分設武威、張掖、酒泉3專區。武威專區轄武威、古浪、民勤、永昌、永登、天祝、景泰7縣。以後武威專區轄縣有過多次變動,如將永登劃歸蘭州市,將內蒙古阿拉善右旗一度劃入武威,將永昌劃歸金昌市,將景泰劃歸白銀市。至今,武威市轄涼州、古浪、天祝、民勤4縣區。

1985年4月15日,國務院批準武威縣改為武威市,經過籌備,於1985年6月19日換牌建市。

2001年5月9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武威地區,成立地級武威市。2001年7月22日縣級武威市更名為涼州區。

二、行政區劃

民國初期,武威縣行政區劃沿襲清末的四鄉六渠。所謂四鄉,即東、西、南、北鄉。六渠即以水係劃分為黃區(黃羊河水係)、大渠(雜木河上遊)、雜渠(雜木河下遊)、金渠(金塔河水係)、懷渠(西營河上遊)、永渠(西營河下遊),渠下分壩,壩下以莊村組織保甲,實施行政管理。

民國24年(1935)武威縣劃分為12鄉、2鎮,即張義鄉、靖邊鄉、古城鄉、大河鄉、白塔鄉、大柳鄉、金羊鄉、永昌鄉、雙城鄉、豐樂鄉、西營鄉、金塔鄉、青雲鎮、龍門鎮。鄉鎮以下設保甲,保有保長,甲有甲長,幾個保合為一個聯保,設聯保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武威縣設13區,轄98鄉、11街。

1952年7月增設清源、河東兩個區,調整了部分鄉。1953年5月,又調整了部分鄉。至此,全縣共設18個區,共轄181個鄉、12個街。

1955年11月,對縣以下行政區劃進行了適當合並,全縣設11個區、1個鎮,下轄80個鄉、8個街。

1956年1月撤區並鄉,將80個鄉合並為40個鄉。9月,區以下行政區劃稍有調整,將鏵尖、南山鄉劃歸天祝縣。全縣共38個鄉、1個鎮。

1958年10月,又將38個鄉改建為17個人民公社,保留城關鎮下轄12個街。

1961年5月,劃小公社範圍,17個人民公社劃分為53個人民公社。為了便於領導,1964年12月,地委決定武威縣設區工委9個,金羊區、永昌區、豐樂區、西營區、高壩區、大河區、清源區、黃羊區、張義區,並撤去石羊人民公社,將城關鎮的12個街並為8個街。至此,全縣共9區、52個公社、1鎮。

1971年到1981年的10年間,縣以下機構略有變動:天祝藏族自治縣的祁連、旦馬公社劃歸武威縣,1982年2月又劃歸天祝藏族自治縣。1980年3月成立黃羊鎮,4月又在新開墾區吳家井成立吳家井公社。1981年12月成立西關街。

隨著經濟體製改革的發展,1983年改變農村政社合一的體製,區、鎮、鄉成立了人民政府,並增設武南鎮和新地鄉。至此全縣為張義區、黃羊區、大河區、清源區、高壩區、金羊區、西營區、豐樂區、永昌區9區,城關鎮、黃羊鎮、武南鎮3鎮,54鄉,9個街道辦事處。

1985年縣改市後,武威市撤區並鄉,將原有的9個區、3個鎮、54個鄉並為7個鎮、32個鄉。

1997年10月經省民政廳批準將豐樂鎮分設為豐樂鎮、康寧鄉。將和平鄉改設和平鎮,金羊鄉改設金羊鎮,同時撤銷城關鎮及下屬的北關、南關、和平、共和、勝利6個街道辦事處,保留東關、西關、火車站、地質新村4個街道辦事處,新建東大街、西大街街道辦事處。至此,全市共有9個鎮、38的個鄉、2個指揮部、6個街道辦事處。

2002年9月27至28日,涼州區永豐、洪祥、四壩、謝河、羊下壩、中壩、古城、紅星、張義、發放10個鄉撤鄉建鎮。

2004年,進行了鄉鎮區劃調整。其中撤銷青林鄉,並入豐樂鎮;撤銷南營鄉,並入新華鄉;撤銷校尉鄉,並入古城鎮;撤銷廟山鄉,並入謝河鎮;撤銷六壩鄉,並入高壩鎮;撤銷二壩鄉並入黃羊鎮;撤銷上泉鄉、中路鄉,並入張義鎮;撤銷西營鄉,並入紅星鎮,調整後的紅星鎮更名為西營鎮。同時設立榮華街道辦事處。至此,涼州區有19個鎮(黃羊、武南、清源、永昌、雙城、豐樂、金羊、張義、謝河、古城、發放、西營、洪洋、永豐、羊下壩、中壩、四壩、高壩、和平)、18個鄉(柏樹、鬆樹、五和、金塔、懷安、康寧、金山、金沙、下雙、九墩、河東、韓佐、東河、新華、長城、清水、大柳、吳家井)、2個指揮部(九墩灘、鄧馬營湖),7個街道辦事處(東大街、西大街、東關街、西關街、地質新村街、火車站街、榮華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