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社 會一(1 / 3)

第五章 社 會一

第一節 民族

涼州最早的曆史,是一部少數民族史,上可追溯到西周和春秋時期。最初有西戎羌、氐部落,其後有月氏、匈奴、鮮卑、吐蕃、黨項等民族部落。經過各民族變遷與融合,形成漢、回、蒙、滿等數十個民族。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武威縣民族、宗教團體組織,政府無管理機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為增強民族團結,正確實施民族宗教政策,1964年4月,武威縣人民委員會成立宗教事務科。“文化大革命”時期撤銷。1980年9月又成立了民族宗教事務科,歸縣政府辦公室領導。1990年成立武威市民族宗教局,2001年縣改市後,改稱為涼州區民族宗教局。

一、古代

1、月氏 一稱月支。月氏原活動於西域。約在戰國時,自西向東進入河西走廊,以遊

牧為主。秦漢之際,月氏是我國北方最強大的民族之一。“當是時,東胡強而月氏盛”,“控弦者可一二十萬”。漢文帝前元六年(前174),匈奴冒頓單於派遣右賢王領兵打敗了月氏,迫使大部分月氏人遷至今新疆伊犁河上遊一帶;一小部分則移居祁連山,與羌人雜處,史稱“小月氏”。

2、匈奴 匈奴族興起子漠北陰山一帶。是一個“逐水草遷徙”的遊牧民族。戰國時期活動於燕、趙、秦以北地區。秦二世元年(前209),冒頓單於繼位後,乘中原楚漢相爭之機迅速強大起來,不斷侵擾漢朝邊境。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發動河西戰役,占領河西走廊。匈奴渾邪王殺休屠王,率部眾4萬餘歸漢。

3、羌族 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原活動於今河湟地區。漢時稱“西羌”。何時進入武威,史無明文記載。據《後漢書》,東漢時羌人就活動於武威一帶。魏晉時期,留居武威的羌人與其他民族雜處,後逐漸被融合。

4、盧水胡 是融合匈奴、羌、小月氏諸族的雜胡,其中以匈奴族為主。東漢時期主要居住在今張掖南盧水一帶。魏晉時期盧水胡向外發展,一部遷移至今四川北部,一部遷徙陝西,一部移居涼州。東晉隆安五年(401),張掖、武威一帶盧水胡以沮渠蒙遜為首,起兵殺北涼主段業,自稱涼州牧、張掖公,改元永安。北涼在沮渠蒙遜的領導下,東征西戰,先後向南涼、後涼、西涼用兵,於公元420年滅西涼,占河西走廊。公元439年被北魏所滅。北涼滅亡後,盧水胡族逐漸與其他民族融合。

5、氐族 古代氐族,主要分布在今甘肅東南部的隴南地區。漢武帝時,把一部分氐族人遷至河西的酒泉郡。十六國時略陽(今秦安)氐族呂光,為苻堅驍騎將軍,在出征西域歸來途中,正值“淝水之戰”,前秦失敗,苻堅被姚萇所殺,遂乘機擊敗前秦涼州刺史梁熙而自立。郡縣望風而降,當地少數民族紛紛歸附。公元386年,呂光自稱督隴右河西諸軍事、涼州牧、酒泉公,建都姑臧,國號涼,史稱後涼。公元103年,後涼被後秦所並。呂光西征所帶氐族軍人,大部分留居武威。隋唐時期,氐族基本就漢化了。

6、鮮卑族 原為東胡族的一支。東漢初期,隨著匈奴的衰落,鮮卑族崛起於北方草原,東漢中期,形成為一個強大的軍事部落聯盟—檀石槐聯盟。魏文帝時,其聯盟分散為互不統轄的幾支,其中一部分越過陰山,遷徙於河西走廊,稱之為河西鮮卑。《晉書·張軌傳》載:永寧時,河西鮮卑反叛,軌打敗鮮卑,俘獲十餘萬口。據此,晉時鮮卑族在河西已占很大比例。遷入河西的鮮卑部落中的禿發部落,傳至禿發烏孤,吸取漢文化,“養民務農”,發展農業生產,漸次吞並了河西鮮卑部落,於公元397年在樂都(今青海樂都)建立了南涼政權,後曾一度遷都姑臧,曆18年,亡於西秦。

7、吐穀渾 吐穀渾族原屬鮮卑族慕容氏部落。西晉永嘉末,遼東鮮卑慕容 的庶兄吐穀率部落西遷,逾陰山,經隴山,據洮河。以後向南、向西輾轉遷徙,占據今甘南、四川、西北和青海一帶,與當地氐、羌人雜居。十六國時期,吐穀渾之孫葉延正式建立政權,以祖父吐穀渾之名作姓氏.並為國號和部族名。隋開皇元年(581),吐穀渾入掠涼州。隋遣元詣大敗吐穀渾,俘斬萬計,吐穀渾王侯30人,各率其部降隋,隋編其眾入軍鎮涼州。唐初,吐穀渾侵擾蘭州、涼州,阻撓中西交通。吐蕃在青藏高原崛起後,打敗吐穀渾,吐穀渾可汗諾曷缽與弘化公主率數千帳投歸涼州,並請求遷居內地。後來吐穀渾大部被唐遷至靈州(即今寧夏靈武);一部分散居河西走廊,傍依祁連山而遊牧,後與藏族、蒙古族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土族。

8、吐蕃族 公元7世紀,吐蕃在我國西部康藏高原興起。鬆讚幹布以武力統一了青藏高原各部,建立了吐蕃王朝,都邏娑(今拉薩),與唐修好。“安史之亂”時,吐蕃趁機興兵攻占隴右、河西,於廣德二年(764)占領涼州。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敦煌人張議潮起兵,於鹹通二年(861)收複涼州,結束了吐蕃對武威長達97年的統治。散居河西的吐蕃人,至五代漢乾祐元年(948),以六穀部折逋氏為首在涼州建立政權。西夏興起占領河西後,多數吐蕃人被迫退回青藏高原;少數留居武威,與當地其他民族雜處,後逐漸被融合。

9、回鶻族 又稱回紇族。本為散處漠北仙娥河(今色楞格河)流域鐵勒諸部之一。隋煬帝大業元年(605),韋紇與九姓鐵勒各部聯盟,總稱回紇。唐貞觀六年,鐵勒契苾何力隨毋率眾千餘家詣沙州,奉表內附,太宗置其部落於甘涼二州。武則天時,突蹶複興,又遷回紇、契苾、思結、渾部落一部分於河西。唐德宗貞元四年(788),回紇更名回鵑。唐文宗開成五年(840),回鶻為黠戛斯所滅,大部向西遷徙。其中一支遷入河西走廊,與原來遷居的回鶻人結合,分布於甘州、沙州、涼州、合羅川(今額濟納旗)等地。歸義軍首領張議潮死後,回鶻族強盛起來,一度占領甘州,自立政權,故史書又稱分布於甘涼之間的回鶻為“甘卅回鶻”。宋仁宗天聖六年(1028),甘州被黨項李昊襲破,回鶻可汗自殺。一部遷往青海達木盆地以北地區,大部與當地居民融合。

10、黨項族 係羌族的一支,是一個尚武的遊牧部落。魏晉南北朝後,黨項族開始強盛。唐初,吐蕃興起,黨項族與吐穀渾被迫東遷。其中以拓拔氏為首的部落輾轉移徙到慶州(今慶陽地區)和夏州(今榆林一帶)。五代時期,黨項族乘機發展勢力。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982),黨項族首領李繼捧親自入朝,歸順宋朝。但族弟李繼遷公開反宋,歸服契丹,被封為夏國王。從宋雍熙三年(986)至天聖九年(1031)。李繼遷及其子李德明不斷向西擴張,曾兩度占領涼州。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德明子元昊繼位。他即位後,一方麵利用宋、遼矛看和河西回鶻、吐蕃勢力之衰,積極擴張地盤;另一方麵積極接受漢族文化,創造西夏文字,奠定了黨項族立國的基礎。景祐三年(1036),李元昊在涼州建立西涼府。公元1038年,李元昊自稱皇帝,取名大夏,定都興慶(今銀川市),史稱西夏與宋、遼形成鼎足之勢。公元1227年蒙元滅亡西夏統一中國,黨項族逐漸和其他民族融合。武威現存的西夏碑,係西夏崇乾順天祐民安五年(1094)所立。至今已有近900年的曆史,是研究西夏的重要實物資料。

二、當代

涼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現生活在這裏的少數民族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朝鮮族、滿族、鄂溫克族、侗族、瑤族、土家族、哈薩克族、高山族、東鄉族、土族、達斡爾族、撒拉族、毛難族、錫伯族、俄羅斯族、保安族、裕固族等25個民族。其中超過百人的少數民族有回族、滿族、藏族、土族等4個民族。

1、回族

涼州區回族多居住在城區東關、武南鎮、黃羊鎮及張義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