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是在唐,宋、元三朝與中亞、西亞各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宗教等諸多事件的來往中,特別是在蒙元的三次西征及貿易往來中發展起來的。 宋時,通過海路、陸路來華的波斯、阿拉伯商人甚多。《宋史》載;宋朝前期阿拉伯使臣和商人多“由沙洲,涉夏國,抵秦州”。這些人來往河西走廊,有不少人定居涼州。
元朝,成吉思汗、窩闊台、蒙哥累次出兵西征,俘獲大量中亞、西亞婦女、兒童、士兵以及工匠,押回後有的編入蒙古軍中,參與了滅西夏、滅南宋的戰爭。元朝統一全國後,這些人被遣各地“屯墾牧養”。甘肅的河西、隴東和河州。為主要遣入地區。元朝政府給他們土地,鼓勵他們從事農業生產,因而長期定居下來。
清同治以後,武威回族多係從河州、吳忠、包綏以及青海等地遷徙定居下來的,也有本地漢人隨回的,俗稱“隨教回回”。據《西北問題論叢》1941年一輯載:民國30年(1941),從河州各縣及寧夏、青海等地來武威張義堡沙金台淘金及在武威城內經商、住家、當兵的回民達5200餘人。
武威回族同胞,由於長期和漢族雜居,都會流利的講漢語。除年長者能講一些簡單的阿拉伯語外,青年一代都不會阿拉伯語和文字。但在婚姻、喪葬、節日、飲食等習俗及宗教信仰等方麵,仍然保留著本民族的特點。回民禁食豬肉、自死物及食肉動物,不飲酒、不吸煙。回民有講衛生傳統,講究服飾潔淨,提倡經常沐浴,上寺禮拜要小淨或大淨。回、漢結婚後,一般是漢族一方遵循回族的生活習慣。回族重視子弟教育,在回民聚居區的清真寺設有開學阿訇,招收滿拉入寺學《古蘭經》。馬廷勷在涼州任鎮守使時,曾在東關創辦漢風小學,讓回民子弟就讀。馬步青駐守武威時,將漢風小學改為伊斯蘭小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武威回胞除少數從事長途販運外,大多數從事小商小販和經營飲食業,生活貧困。建國後,在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指導下,回、漢人民和睦相處,親如一家。回族人民經濟條件有了改善。由於傳統習慣,大多數仍從事飲食服務和皮毛加工業。
2、滿族
滿族分布在涼州區29個鄉、鎮和九條嶺地區。其中散居人口較多的有城關鎮和金羊鎮新城村。 清朝初期,為了長治久安,便將滿洲八旗兵分派各地駐防。乾隆二年(1737)為旗兵駐防所需,在武威城東北二裏許,修築滿城一座(稱新城),派駐涼州防地官兵4000人,自此武威始有滿族。乾隆二十七年(1762),清廷命駐防涼州的旗兵攜眷移駐新疆伊犁,次年西安滿州兵2000人移駐涼州。乾隆三十一年(1766)又撥天津水師營兵1000名補涼州兵額。
民國成立以後,1914年撤銷滿洲軍營。同年3月,武威成立了所謂“處理旗人工作善後局”,給每個旗兵發銀40兩,作為“生計銀子”,令其自謀生路。由於旗人缺乏勞動技能和艱苦創業意識,陷入困窘境地。為了生存,出賣家業,拆毀營房出售木料者甚多。民國24年(1935),馬步青強占滿城,作為軍營,迫使全部旗人搬出滿城,散居城鄉,住在城外。民國33年(1944),滿族人自發成立了“武威旗民同鄉會”,次年改為“武威滿族農業生產促進會”,省政府將皇城灘、橫梁山一部分土地及牧場撥給武威滿族人民。但後又被個別上層分子所把持,出租給當地漢、藏人耕種,收回的租糧又被上層分子克扣,而大部分滿族人,生活仍無保證。
到清代末期,滿漢通婚者日漸增多。由於長期和漢人共處,耳濡目染,滿族很自然接受漢語和漢文化。“旗人習漢書,入漢俗,漸忘滿洲舊製”,雖引起清政府的憂慮,但已無法挽回。滿、漢人民不僅語言相通,而且在某些風情習俗方麵也與漢人相近。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政府對滿族人民非常關懷。1951年春節,武威縣人民政府給滿族每人發糧25斤,以示優待。土地改革運動中,新城村的42戶滿族,有40戶是貧雇衣,分得土地126畝,其它生產資料多種,第一次成為有土地的農民。以後在參軍參幹方麵,對滿族也多加照顧。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至1958年,先後安置26戶中的34人參加了工作。目前武威地、市兩級事、企業單位都有滿族幹部。有的成為鄉、鎮、區、市人民代表和市政協委員。改革開放以後,滿族人民生活不斷提高,種植經濟作物的新城村人均年收入均在千元以上。為了團結教育城鄉滿族群眾,增進友誼,使滿族盡快脫貧致富,根據滿族群眾的要求,1988年12月11日,成立了武威市滿族聯誼會,製定了章程,並協商推選出聯誼會的組成人員。
3、藏族
唐時稱為吐蕃。宋時,西北吐蕃分為三大部落,一部占據寧夏,一部占據青海,一部居住河西一帶。西夏統治河西時,吐蕃大部被擠到祁連山以南的青海境內。
近代武威藏族主要是留居下來的吐蕃後裔,當地居民叫“蕃族”。多分布在城關鎮、黃羊鎮、張義鎮等地。
藏族普遍信奉喇嘛教(藏傳佛教),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藏族的婚姻有自由結合的,有憑媒說合結親的,前者在普通牧民中較為普遍。成年男女,在牧場、寺會、賽馬會等場合,自由尋找對象,戀愛期間,男可到女家勞動。到了一定時期,男方請媒人,送“哈達”,到女方家求親。 藏族的喪葬方式有四種;天葬、火葬、土葬、水葬。活佛高僧、貴族王公死後,遺體付之於火。一般凡俗百姓死後實行天葬,將歿者屍體用繩捆束,立於門後,請喇嘛念經,不過二日,將屍體送往山間葬場,以喂鷹鷲,意示升天。近年來,涼州農區藏民也有用棺柩土葬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藏族人民經過一係列政治運動,廢除了封建奴隸製度和宗教的長期禁錮,政治上獲得了平等自由,思想覺悟逐步提高。農牧區實行聯產承包製後,農牧民的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治窮致富成為藏族人民的執著追求的目標。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對少數民族實行優惠政策,發展教育,造就和培養了一大批藏族知識分子和革命幹部,成為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發展和經濟繁榮的骨幹力量。
第二節 人口
一、變遷
秦末漢初,武威一帶為少數民族聚居之地。他們逐水草而遊牧,無固定住地。漢開河西四郡,徒民實邊,戍卒守邊,居民逐漸增多,據《漢書·地理誌》記載,武帝時,武威郡領縣十,共17581戶,76419人,平均每縣不足萬人。至十六國時,中原地區戰事頻繁,而武威一帶社會較為安定,中原人口大量西流,武威人口有所增長。至唐時,武威為絲路重鎮,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口大幅度增長。《舊唐書·地理誌》載,唐天寶時,武威郡已達22462戶,120281人。唐中期以後,武威先後為吐蕃、西夏占領。《宋史·吐蕃傳》載,宋真宗鹹平元年(998年),河西軍左廂副使吐蕃族首領折逋遊龍缽至開封向真宗進貢時說:昔西涼府領縣五,共25693戶,128192人,今有漢民300戶。元攻破涼州加之當時河西各地災情不斷發生,居民四出流徙,這一時期人口急劇下降。明朝統一全國後,采取大規模移民、屯田的政策,充實邊防,人口逐漸回升。清朝,經過康乾盛世,武威人口較明時有很大發展。據《甘肅通誌稿》載:乾隆時武威地區居民11627戶,27537人;在鄉居住38238戶,235823人。城鄉共49865戶,263360人。清朝後期,由於戰亂兵燹,人口略有下降。據宣統元年(1909年)統計,全縣39029戶,197558人。
民國初期,武威人口無資料可考。據唐發科諸先生於武威解放前編寫的《武威縣誌》草稿中記載:民國以來,人口屢經清查,似較詳盡。然(民國)16、17兩年,迭遭震災、匪災,檔案遺失殆盡,無從考查。民國27年(1938)調查所得的武威人口是226078人,到民國32年(1943),武威人口增加到340044人。民國時期的38年,武威縣人口增加29萬多人,年平均遞增7600餘人。1949年底,全縣人口增至49381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