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總量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涼州區(市、縣)人口發展大體經曆了兩高、一低、一穩定階段。
1950~1958年是第一個人口生育高峰期。這一時期,隨著國民經濟的恢複和發展,人民生活得到了初步改善,醫療條件也有所提高,加之“多子多福”的舊觀念的影響,人們處於自然生育狀態。9年中淨增91854人,年均淨增10206人。
1959~1961年,為人口低穀期。這一時期,由於連續三年自然災害,造成人民生活困難。武威縣外流、死亡人數增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人口的低穀期。三年期間,出生人數24489人,死亡人數41886人。全縣從1959年的59萬多人減少到1961年51萬多人。
1962~1972年為第二個生育高峰期。從1962年開始,國民經濟在“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指引下,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人口生育處於失控狀態。此期間武威縣人口淨增167254人,年均遞增15205人,年均出生率高達44%,年均自增率達35%左右。
1973~1989年為人口生育穩定增長階段。從70年代起,實行國家控製人口的方針政策,加強計劃生育工作,提倡晚婚、晚育和一對夫婦隻生一個孩子,武威市(縣)人口生育逐年下降,出現了有計劃發展的穩定階段,最低時曾下降到10%左右。17年共增人口168818人,平均年增9930人。與1973年以前第二個生育高峰期年均增加15205人相比,年均下降幅度達5300人。從1982年以來,武威市(縣)人口出生率略有回升。這是由於第二次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從1982年起陸續進入新的人口再生期所致。但在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政策、控製人口增長的情況下,使生育率基本保持在11~12左右,到1989年全市總人口數為849092人。
從1989年—1999年的十年間,全市人口增長基本保持平穩,增長率為5.84‰,總人口數為976762人。2001年市改區後,到2002年全區總人口數1012250人,自然增長率為5.99‰。到2006年底總人口數為1016320人,自然增長率為4.56‰。
三、分布
涼州區(市、縣)是西北地區人口較多的區(縣)之一。據1989年底的統計總數187633戶,總人數849092人。其中農業人口717949人,非農業人口131143人。到1999年,全市總人口數為976762人,其中農業人口783894人,非農業人口166366人,流動人口26502人。2002年全區總人口數1012250人,其中農業人口786681人,非農業人口196509人,流動人口29061人。2003年全區總人口數1001917人,其中農業人口778614人,非農業人口202191人,流動人口21113人。2004年全區總人口數1008008人,其中農業人口771796人,非農業人口204882人,流動人口31003人。2006年全區總人口數1016320人,其中農業人口775602人,非農業人口212160人,流動人口28558人。
四、構成
根據國務院統一部署,涼州區在2006年前曾進行過五次人口普查。
第一次(1953年7月1日),全縣總人口510241人。
第二次(1964年7月1日),全縣總人口520094人,總戶數100561戶。男性273468人,女性246624人。漢族517661人,少數民族2433人。文化程度:大學或相當大學2821人,高中3641人,初中13962人,小學102907人。
第三次(1982年7月1日),全縣總人口763714人,總戶數141031戶。男性388513人,女性375201人。漢族760257人,少數民族3457人。文化程度:大學或相當大學3749人,高中50012人,初中101285人,小學256036人,不識字或粗識字221719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148人。
第四次(1990年7月1日),全市總人口數為876020人,總戶數193495戶,男性446355人,女性429665人,人口的性別比為103∶88。總人口中,漢族871724人,各少數民族4596人,全市人口超過百人少數民族有:回族2288人、藏族859人、滿族991人、土族126人。文化程度:大學以上文化程度6649人,中專文化程度13106人,高中文化程度58122人,初中文化程度191593人,小學文化程度378303人,文盲、半文盲人口100587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172.41人。
第五次(年月日),2000年7月1日,總人口946506人(男488872人,女,457634人)。總戶數252032戶(家庭戶243266戶,集體戶8766戶)。少數民族人口6680人,其中藏族1403人,維吾爾族105人,白族121人,土家族1037人,東鄉族165人,蒙古族279人,回族2842人。總撫養比45.34%(少兒38.54%,老年6.1%)。研究生195人,本科文化程度4162人,大專文化程度18075人,高中文化程度76939人,初中文化程度291130人,小學文化程度352379人。
五、計劃生育
1972年6月14日,武威縣成立計劃生育領導小組,1984年1月6日計劃生育領導小組與衛生局合並,改稱衛生計劃生育局,同年9月8日,計劃生育和衛生鄉設成立計劃生育委員會,1985年1月6日改稱為武威縣計劃生育局,5月18日更名為武威市計劃生育局,2001年,更名為涼州區人口和計劃生育局。
涼州區從70年代開始實行計劃生育,通過基本國策教育和廣泛深入持久的宣傳工作,加速了人們生育觀念和行為的轉變,逐步形成了以晚婚、晚育、少生、優生為榮的良好社會風尚,計劃生育已成為人們的自覺行為。到1989年,累計做絕育手術的有12.4萬人,其中男性1.9萬人;育齡婦女放環的14.09萬人;落實節育措施的達15.13萬人,節育率達92.7%;計劃生育率達87.3%。到1999年,全市已婚育齡婦女204756人,占總人口比例的20.92%,累計做絕育手術的人數為130551人, 其中男性129人,采取計劃生育措施的有57795人,綜合節育率為91.99%,全年總出生人數為10544人。計劃內出生9853人,計劃生育率達93.4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84‰。計劃生2004年,全區已婚育齡婦女達204043人,占總人口比例的20.24%,累計做絕育手術的有123538人,其中男性125人,落實計劃生育措施的有66449人,綜合節育率達93.11%,全年總出生人數為8679人。計劃內出生8079人,計劃生育率達93.0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33‰。2006年,已婚育齡婦女總數為204087人,占總人口比例的20.04%,累計做絕育手術的有120690人,其中男性118人,落實計劃生育措施的有71352人,綜合節育率達94.1%,全年累計出生人數為8575人。計劃內出生8014人,計劃生育率達93.4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