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社 會三(2 / 3)

從2001年開始,按照“市場導向、政府調查、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就業方向,通過公開招考、擇優聘用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創新用人機製,緩解畢業生就業壓力,優化人才隊伍結構,提高事業單位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到2006年,共有1738名大中中專畢業生分配到教育、鄉鎮、衛生、公安、法院、水利、重點企業等單位參加工作。

第七節 社會生活

一、飲食

涼州區糧食品種有小麥、穀子、大麥、青稞、玉米、山藥(馬鈴薯)及豆類等。小麥、穀子、山藥為百姓的主食。通常一日三餐,農民在農忙季節,早、午餐之間與午、晚餐之間各加一頓腰食(均為茶水饃饃)。一般中等人家,早餐多食山藥米拌麵。間或食小米稠飯(小米幹飯)和山藥攪團之類;午餐、晚餐多食湯麵條(本地人稱純麵條)、米麵條、zheng子麵條等。涼州盛產山藥,它和涼州人的生活水乳交融。山藥既是蔬菜,又是主糧。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城鄉貧苦人家頓頓離不開它,故有“山藥米拌麵,元寶也不換”和“三天不吃山藥米拌麵,心裏幹焦幹焦的”等俗語。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城鄉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主食中雜糧減少,細糧增多,大米已為城市居民的主食。進入80年代,居民飲食結構有顯著變化,幹拌麵(撈麵)、餳麵拉條子極為普遍,除主食之外,副食品增多,城鄉富裕人家飲食習慣由溫飽型向營養型過渡,各種肉食和新鮮蔬菜一應盡有,飯菜花樣很多,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

涼州氣候寒冷,過去冬季幾乎沒有新鮮蔬菜。城鄉人家到晚秋季節,有醃製酸白菜和鹹菜的習慣。這種儲備蔬菜過冬的傳統,一直流傳到現在。現在隨著農村大棚溫室的建立,冬季已有各種新鮮蔬菜供應,這種習慣在城市已逐步消逝。

二、服裝

涼州民間稱衣服為“身命”,可見衣著對人們的生命至關重要。由於涼州不產棉花,舊時布料多依外地進銷的棉花和平布及自產的“本布”(自紡自織,用藍靛染色)。涼州城鄉居民衣著較為簡樸。冬季多穿短棉襖,男對襟,女大襟,俗稱“主襖子”,山區牧民多穿羊皮皮襖或氈胎衣。夏季著土布汗褂子,即對襟布杉。窮苦人家常常是一件衣服連穿數年,補丁摞補丁,直到無法再補為止;小孩在夏季衣不遮體,甚至冬季無褲子穿。真可謂是“家無隔夜糧,身無二件衣”。富裕家庭冬季著長袍馬褂,夏季著洋布(進銷的質地較細的棉布)單衫,年輕婦女穿“英丹士林”布長、短衫。民國時期公務人員多穿青、藍色中山服,有少數穿西裝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城鄉居民衣料質地不斷提高,由建國初期的土布、市布(平布)發展為斜布、卡吼布、條絨等。到70年代開始普遍用化纖織品作衣料,著毛料的也屢見不鮮。服飾色澤和款式,50年代至70年代變化不大。農民仍沿用自縫便衣、便褲,成老年人多是藍、黑色。城內居民50年代多著灰色服裝,後逐漸變為藍色。城鄉青年多衣著中山裝、軍便服、學生服3種;“文化大革命”時期,受“紅衛兵”運動影響,多著黃色軍便服。80年代開始,男女的服飾花色、款式新穎,男女青少年所穿的拉鏈衫、皮茄克、滑雪衫、西服及直筒褲、喇叭褲、牛仔褲、緊身衣、裙裝等,五顏六色,更換頻繁。中年以上男女普遍穿質地較好的中山裝和西裝。農村居民服飾也有顯著變化,尤其是青年人趕比時興,花色、款式甚是鮮豔。新時期,隨著服裝款式的快速變化,人們的服裝也在不斷變換。

涼州居民有戴帽習慣,隨著衣著的變化,其樣式也在更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前,農村男子冬季多戴“氈帽”,平時戴布製“瓜皮帽”。富戶冬戴“火車頭帽”,夏戴質地較好的“瓜皮帽”(又稱小帽子)。成年婦女多用黑紗(手帕)包頭。城市男子戴“瓜皮帽”、“禮帽”。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瓜皮帽”、“氈帽”、“禮帽”均被淘汰,多戴灰、藍、黃色“解放帽”。80年代帽子款式多變,戴“鴨舌帽”者較為普遍。另外農村婦女由於勞動和環境的需要,有圍頭巾的習慣;城鄉中、老年婦女平時戴白色衛生帽。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戴帽子的習慣有所改變,戴帽子的人甚少。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武威人普遍穿自製的布單鞋和棉鞋。城內個別青年學生穿球鞋(膠鞋),公務人員多穿進銷的禮服呢圓口鞋。冬季有毛製的長筒、短筒氈鞋叫“氈靴”;還有鞋底一寸多厚、鞋幫上繡有精致圖案的棉鞋,稱“大加工”,為富裕人家禦寒的暖鞋。農民把舊布鞋錐上皮掌.再用皮子包住鞋幫,叫“錐彎子鞋”,經久耐穿。還有用二塊長方形生牛皮製成連幫帶底的鞋,叫“牛皮鞋”,適用於農民犁地、澆水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50年代,國家職工、學生穿膠鞋、球鞋的較多,個別人有穿皮鞋的。60年代至70年代,城鄉居民夏季穿塑料鞋、力士鞋、皮鞋冬季穿棉皮鞋、翻毛皮鞋者較多。80年代後,青年男女多穿高跟皮鞋、長筒皮靴鄉村一般農民仍保留穿自製布鞋的習慣。

三、居住

涼州城鄉居民住房多是土木結構,房屋多坐北向南。農村住戶分布零散,貧富之間有明顯差別。富戶多為四合大院,莊院四周有高大寬厚的莊牆,有的莊院四角設角樓,為觀望護衛用;莊門一般為墩台式,高大堅厚,門道深窄,門扇較小堅厚,有設二道門或三道門的,隻可行人,不能進車,以求安全,莊院院落有一院、二院或三院不等;房屋結構多是古式出廊房,一般均有雕飾的花紋;堂屋多有六扇格子門窗,側房有書房(即客廳)為雙扇門,窗子多為幾何圖格的吊窗。中等人家房屋四周有莊牆,院落呈長方形或正方形,有堂屋、廂房、倒座四周皆建房的四合院,也有三麵、二麵或一麵有房的不等。貧苦人家多住沒有院牆的土房或草房,俗稱“明房”。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居民住房條件漸有改善.80年代變化顯著。城市居民多數維修或改建了舊式房屋,樓房住宅也日益增多。至l·989年,城內建成居民樓(商品樓)和家屬樓55幢,建築麵積12萬多平方米,人均居住麵積9.8平方米。農村除邊遠山區外,川區基本形成了以自然村為據點的居民點,改變了昔日零星分散的狀況。約有80%的家庭改修了舊房,少數富裕人家蓋起新式廊房或一磚到頂的瓦房。至1989年,農村住房麵積人均達19.3平方米,居住麵積人均達14.4平方米。

2003年,涼州區開始大力實施農村小康住宅建設工程。到2006年,共投資16.7億元,完成小康住宅建設4.84萬戶。2000到2006年城區陸續新建一批住宅小區。到目前全區人均居住麵積達20.03平方米。

四、婚姻

婚姻乃風化之源。自古以來,人們對男婚女嫁極為重視。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婚姻多為父母包辦。涼州習俗,從提親到結婚,禮儀繁多。兒女婚事首要條件是“門當戶對”,即男女兩家經濟、政治地位要相當。然後才可行“納采問名”之禮,即通過媒人(介紹人)互換雙方庚帖,占卜合婚,如男女相生互不相克,始可聯姻。之後,男女兩家互訪串看,有“相女婿”、“看家道”的過程。經過一段時間的了解,兩家同意後,男方通過媒人從中周旋,備以衣料、首飾之類送往女家,俗稱“訂婚”。然後,男方選定吉日,征得女家同意,舉“行聘”之禮。即男家備衣料、首飾和禮金等物,俗稱彩禮,均是雙數,送往女家,稱作“進婚”。繼後,男家擇完婚吉期,備禮物(一大塊方形豬肉,叫“禮方子”)送往女家,征得女方同意,始可娶親。

娶親之日,舅家請伴郎(現稱儐相)一至二人,伴隨新郎,備車前往女家娶親。富家用鐵輪轎車,一般的用紮成彩篷的大車,山區也有用馬娶親的.但禁忌用騾子(因騾不生駒)。女方也請伴娘(儐相)一至二人,陪同新娘。新娘出門時,須由其兄或弟抱上轎車。新娘入門時,腳不沾地,用兩、三條毛氈輪換鋪地,新娘踏過,進門後,新婚男女同拜天地、拜雙親,此謂“奠雁”之劄。現代舉行結婚典禮,入洞房後,有“揭蓋頭”、“吃交杯酒”、行“合巹”之劄,晚間親朋鄰居青年男子到洞房諧戲新婚夫婦,俗稱“鬧新房”。次日清晨,新婚夫婦拜高堂,謁姑嫂。婚後第三天,新郎到女家作客,當日即回,俗稱“回門”。婚後四五天後,新婦始入灶房開始操作炊事,第一頓飯稱“試刀麵”。婚後7天左右,新娘回娘家,住數日返回,俗稱“坐對月”。至此,婚禮始告結束。

涼州城鄉人家,在結婚之日,男家講究“待客”。男方親朋稱“東客”,女方親朋稱“西客”。賓客臨門,先是煙茶,後以麵茶、饃(或油餜子)招待,稍後再入宴席。農村經濟條件好的設“雞肘席”,以肉為主,四碟八碗(取其成雙成對之意);貧窮人家較簡樸,以蔬菜為主。城內富裕人家設“海菜頭席”,講究以海參、魷魚、發菜等名貴菜肴為首道萊、二道菜上桌。筵席間,不論城鄉,男方一定要招待好“西客”,做到酒醉飯飽。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新婚姻法頒布。取締買賣婚姻,實行自由戀愛,婚事簡辦。在多年實踐中,舊的婚姻禮儀及傳統的繁文縟節有所抑製,但其痕跡尚存。進入80年代,婚事上大辦之風又起,具有愈演愈烈之勢。女家索要彩禮少則兩三千元,多則四五千元。男方也不顧經濟條件,大操大辦,一場婚事辦後,耗費萬元左右,視為平常。更有甚者,借子女結婚,大擺酒宴,被請者送禮金少則50元,多則100元不等。此乃新時期不健康社會現象,亟待改革。

第八節 風情習俗

涼州地處邊陲。西漢前曾為月支、匈奴等遊牧民族聚居之地,或土屋而居,或穹廬而處,以遊牧為生,其風情習俗頗殊內地。漢武以後,開疆置郡,涼州漸為漢族與其他民簇雜居之地,農牧業相繼發展。漢王朝為了增強河西走廊實力,實行“徙民實邊”政策,中原漢族大批遷徙河西,於是社會風情習俗逐漸接近中原。自晉以後,由於少數民族首領割據中原,中原動亂,文人學士又相繼西來河西,歸附前涼,使河西成了當時保留中原文化習俗的地區之一,出現了如史書所載:“自張氏以來,號有華風”的局麵。人民節儉淳樸,勤勞憨直,“敦禮讓,質而不野”。舊誌記載“涼之俗,士短於世不佻,農闕於蠶不惰,工歉於精密不淫,商賈薄於貲財不詐”。明清以來,隨著人口增長和農業的發展,特別是近百年來社會的變化,相應的社會習俗也在不斷變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涼州區(市、縣)經濟建設日益繁榮,交通事業迅速發展,人口來往交流頻繁。黨和政府大力發展教育,普及科學知識,移風易俗,破舊立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助人為樂,熱愛集體的新風尚蔚然成風。

一、節慶

自古以來,涼州民間習慣於過傳統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貧富懸殊,節日的形式和氣氛不盡相同。

貧者儉樸,富者奢華。有“富人過年、窮人過難”的俗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有一度特別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大破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過年過節要革命化,人們過節意識淡化。進入80年代後,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城鄉居民對傳統節日恢複了過去“寧窮一年,不窮一節”的豐富多彩、熱烈歡樂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