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社 會四
第九節 方言詞彙
涼州方言屬漢語北方方言西北區。漢辟河西前,這裏曾居住著月氏、匈奴等少數民族,河西納入中原王朝版圖後,曾有大量中原官吏、將士、移民遷入河西,還有長期居住河西的少數民族,如吐蕃族、黨項族、蒙古族、藏族等民族語言的影響,這就產生了涼州方言。
涼州方言,前人沒做過係統的敘述。1929年,武威籍學者李鼎超著有《武威方言誌》,後更名《隴右方言》,直至1988年由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以下主要就語言、語彙方麵的差異略述梗概。
一、方言語音
1、聲母
——涼州大部分地區把一舌尖後音zh、ch、sh的字讀為舌尖前音z、c、s。如茶(cB35)(右上角阿拉伯數碼表方言調值,以下相同)、沙(sa22)、爭(zeng22)。
——清水、清源、長城等鄉鎮區域,把絕大部分舌尖前音z、c、s的字讀為舌尖後音zh、ch、sh。如澀(she51)、草(chao22)、早(zhao22)、醋(chu51)、酸(shuang22)。
——舌麵音j、q、x部分字在口語中仍為舌根音g、k、h。如項(hang51)、街(gai22)、鞋(hai35),但大多數已舌麵化。
——涼州方言聲母比普通話聲母多1個唇齒濁擦音[V ]。
韻 母
——“甘、剛”不分,即前鼻音an與後鼻ang 不分,韻母為鼻化音a或A。
——“根、庚”不分,即前鼻音en與後鼻音eng不分,韻母為後鼻音eng。
——“心、興”不分,即前鼻音in與後鼻音ing不分,韻母為後鼻音ing。
——“唇、蟲”不分,即un與ong不分,韻母為後鼻音ong。
——涼州方言中,沒有卷舌元音er,這個音素用舌麵不圓唇高元音[ ]來代替。[ ]和u對應,發音部位相同,而唇形不圓。
——韻母u,或以u 起頭的,武威方言中讀成了唇齒濁擦音[v],如武(vu22)威(vei22)。
——凡圓唇元音,在涼州話中唇形都圓得不夠。
2、聲調
普通話聲調與武威方言聲調比較:
涼州方言單字聲調有3個:
——第一聲 22,相當於普通話陰平。上聲字。如天(tiang22)、有(you22)、水(shui22)。
——第二聲 35,相當於普通話陽平。如才(chai35)、扶(fu35)、平(ping35)、糖(tang35)。
——第三聲 51,相當於普通話去聲。如厚(hou51)、坐(zuo51)、樹(shu51)。
另外,涼州方言中,個別字的讀音與普通話不同的情況也有,如解(jiě)、榮(rng)、女(n)、物(wò)、我(w)、餓(è)、百(bǎi)等字,涼州方言中讀為zai22、yong35、mi22、ve51、ve22、ve51、bo22.
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後,隨著教育的普及,普通話的廣泛推廣,涼州方言日趨向普通話靠擾。受過普通中學教育的人,與人交往中,大多能說普通話。在這些人口語中,涼州方言的痕跡越來越少。
二、詞彙
涼州方言中絕大部分詞彙與普通話詞彙相同,但也有一些具有地方色彩的詞彙,現選輯在口語中常用的詞彙,作一些解釋。對一些標音不清的字,用同音字代替。
娃子 對男孩的泛稱。
娃娃 泛指兒童,有的也作長輩對晚輩的昵稱。
丫頭子 對女孩的泛稱。
崽娃子 罵人語;有時作長輩對晚輩的昵稱。
後人 對兒子的泛稱。如大後人、二後人,即大兒子、二兒子。
爹爹 對父親的稱呼。
太太 對曾祖母的稱呼。
姑爹 對曾祖母的稱呼。
姑爹 對父母姊妹的稱呼
姑媽 對父母姐姐的稱呼。
娘娘 對父母妹妹的稱呼。
大爹 對大伯的稱呼。
爸爸 對父親弟弟的稱呼。
當家子 對同宗人的稱呼。
結嗑子 對口吃人的稱謂。
要要吃 乞丐,有時叫要大大,討吃鬼。
冷棒 不機靈的人。
西麥 玉米。
□ (讀主)襖子 棉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