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9(2 / 3)

53 2176 其他應交款  314103   提取法定公益金

54 2181 其他應付款  314104   提取儲備基金

55 2191 預提費用  314105  提取企業發展基金

56 2101 待轉資產價值  314106  提取職工獎勵及福利基金

57 2211 預計負債 314107  利潤歸還投資

58 2301 長期借款 314108  應付優先股股利

59 2311 應付債券 314109  提取任意盈餘公積

231101 債券麵值 314110  應付普通股股利

231102 債券溢價  314111  轉作資本的普通股

231103 債券折價  314115  未分配利潤

231104 應計利息    四、成本類

60 2321 長期應付款 69 4101 生產成本

61 2331 專項應付款  410101 基本生產成本

62 2341 遞延稅款 410102 輔助生產成本

三、所有者權益類 70 4105 製造費用

63 3101 實收資本(或股本) 71 4107 勞務成本

64 3103 已歸還投資 五、損益類

65 3111 資本公積 72 5101 主營業務收入

311101  資本(或股本)溢價 73 5102 其他業務收入

311102 接受捐贈非現金資產準 74 5201 投資收益

311103  接受現金捐贈 75 5203 補貼收入

311104  股權投資準備 76 5301 營業外收入

311105  撥款轉入 77 5401 主營業成本

311106  外幣資本折算差額 78 5402 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

311107  其他資本公積 79 5405 其他業務支出

66 3121 盈餘公積 80 5501 營業費用

312101  法定盈餘公積 81 5502 管理費用

312102  任意盈餘公積 82 5503 財務費用

312103  法定公益金 83 5601 營業外支出

312104  儲備基金 84 5701 所得稅

312105  企業發展基金 85 5801 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312106  利潤歸還投資

67 3131 本年利潤

二、預算會計

預算會計是各級財政機關、行政事業單位反映和監督政府財政資金活動的專業會計。我國的預算會計體係由財政總預算會計、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和參與預算執行的國庫會計、收入征解會計等共同構成。

(一)計劃經濟條件下的預算會計

在計劃經濟和供給型財政的條件下,預算會計的主要任務是算帳、報帳,它的職責是核算、反映和監督。

預算會計緊緊圍繞國家政策的發展變化,大體經曆了以下改革過程。

1950年,政務院決定建立統一的預決算和審計會計製度,規定一切收支項目、收支辦法、收支範圍和標準都由中央統一製定,一切預算收支除地方附加外,全部納入統一的國家預算。

1951年,政務院製定《預決算暫行條例》,財政部發布《總預算會計製度》和《單位會計製度》,統一了會計年度和會計基礎,采用收付實現製,記帳方法為現金收付實現記帳法。

1954年,記帳方法改為借貸記帳法。

1956年,會計要素改為貨幣資金、預算支出、貸出款項、公共借入款項、預算執行結果等7類。將記帳憑證“收”“付”傳票改為記帳憑單。根據《各級國家機關單位預算會計製度》的規定,各級機關支用的預算資金,必須按照預算科目“銀行支出數”和“實際支出數”分別記帳編製會計報表。

1965年,財政部頒發《預算會計工作改革要點》、《行政事業單位會計製度》、《行政事業單位簡易會計製度》和《報銷單位財務收支處理辦法》,重點提出要加強對各單位“銀行支出未報數”的管理,將借貸記帳法改為資金收付記帳法,將總會計“三欄式”會計收支明細帳改為“多欄式”收支明細帳。

1984年,財政部修訂發布《財政機關總預算會計製度》,完善了總預算會計的任務,強調了總預算會計的組織機構建設。

1988年10月,財政部再次修訂發布《財政機關總預算會計製度》,拓寬了總預算會計的會計核算對象,增加了財政信用資金的核算內容。同時發布《事業行政單位預算會計製度》,擴大了適應範圍,全額撥款單位、差額撥款單位和自收自支單位都執行統一的會計科目,並明確規定了三類單位的預算收支核算對象,同時還將中央金庫改為國家金庫。

(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預算會計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職能發生了重大轉變,預算會計的職能也隨之拓寬和發展,它的事前預測、事中控製、事後反映監督和參與決策的職能逐步得到加強。因此,預算會計既是政府宏觀管理的重要信息係統和管理手段,同時也是各單位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改革目標。與之相適應,財政部對預算會計也進行了改革,先後修訂發布新的《事業單位會計準則(試行)》、《事業單位會計製度》(財預字[1997]288號)、《行政單位會計製度》(財預字[1998]49號)和《財政總預算會計製度》(財預字[1997]287號)。

區財政局認真貫徹執行上述製度,具體是:重新劃分預算會計體係;規定預算會計核算原則;確定會計要素,預算會計要素劃分為資產、負債、淨資產、收入和支出5類;記帳方法一律采用借貸記帳法;預算會計實行收付實現製,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一般實行收付實現製,對有成本和費用的事業單位實行權責發生製;設置統一的會計科目;實行預算內外資金統一核算等。

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預算會計業務實現了電算化。到2000年底,財政局預算、行財、農財、綜合、企財、國資、農稅和監察等股室及鄉鎮、街道財政所的業務,全部實行微機管理,2005年安裝了預算管理軟件和財政國庫集中支付軟件,機關所有工作人員全部配備計算機,相當一部分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也開始使用計算機,使全區會計核算工作盡快適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

三、會計管理邁向規範化和法製化

(一)《會計法》的宣傳與貫徹

1985年1月,新中國第一部《會計法》發布,並於1985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會計法》的頒布實施是中國會計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它標誌著我國的會計工作開始走上了規範化、法製化的軌道。

1993年12月,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進行了修改。1999年10月全國九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對《會計法》再次作了修改。

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會計法》,全麵提高會計人員工作水平和會計人員地位,更好地為社會經濟建設服務。區財政局根據財政部的有關規定,在會計工作及會計人員管理等方麵製定了一係列政策。把宣傳《會計法》與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嚴肅財經紀律、整頓財經秩序結合起來,利用多種形式,廣泛深入地宣傳《會計法》,共舉辦了7期有600多人次參加的《會計法》培訓班。同時,結合每年度的會計基礎工作規範專項檢查,對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執行《會計法》、《會計基礎工作規範》、《甘肅省單位內部會計監督暫行辦法》等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檢查。全區的會計工作秩序大有好轉,會計信息的質量顯著提高。

(二)會計人員從業資格的認定與管理

會計人員從業資格的認定與管理包括兩項內容:“認定”是指對上崗從事會計工作人員是否具有從事會計工作所應具備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進行必要的考核和認證。“管理”是指對從業人員從事會計工作的情況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監督與考核。在我國,會計人員從業資格的認定與管理是通過《會計證》管理工作來實施的。

財政部在總結各地實行《會計證》管理辦法經驗的基礎上,經廣泛地征求各有關方麵的意見,於1990年3月發布《會計證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試行辦法》),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會計證》管理製度。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財稅體製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試行辦法》已不能完全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財政部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於1996年6月製定頒布《會計證管理辦法》。

1、《會計證》的頒發範圍和對象。《會計證》的頒發範圍和對象是在全民所有製企業、事業單位、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中從事財務、會計工作的人員。

2、《會計證》的頒發和管理機關。《試行辦法》對《會計證》的頒發和管理作了相應的規定,其基本原則是財政部門、業務主管部門與會計人員所在單位共同管理相結合。考核工作主要依靠各級業務主管部門和會計人員所在單位來進行;頒發和管理機關則按申請人員所在單位的財務隸屬關係,分別由縣以上(含縣)各級財政部門或省以上(含省)業務部門的財務部門負責。

3、關於持證人員的權利和保障措施。對於取得《會計證》的人員,《試行辦法》規定其享有依法獨立行使會計人員職權,參加會計專業職務評聘和優秀會計人員評選,取得會計人員榮譽證書等權利。

4、《會計證》的記載內容。2001年前為實行對會計人員的動態管理,《試行辦法》規定《會計證》應記錄持證會計人員的獎勵、處分、專業和職務、行政職務、論著、工作業績、培訓等情況。2001年後,記載內容作了調整,主要記錄年檢、繼續教育、獎懲等等,並將這些情況作為評定或晉升會計技術職稱和考核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