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就將英語學習作為了解西方文化的必要手段,各級學校都將英語作為一門必修課程,國內從90年代以來持續出現英語文化學習熱潮。同時隨著中國的對外開放以及國力的增強,世界各地也出現“漢語學習熱”。可以說,漢英跨文化交際已成為當今世界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特征。然而,不論是中國的英語學習者還是國外的漢語學習者,盡管掌握了基本的語法知識,並具有一定詞彙量,但在日常工作、學習、生活會話中仍然常常會遇到由於不同文化、風土人情、思維方式、心理特征等所帶來的交際障礙,不了解或忽視這種文化差異就會導致語用失誤。
就跨文化交際領域而言,當代國內外有許多研究者從文化語言學角度出發,對文化差異進行了對比研究,對不同文化的人們由於言語行為和言語使用規則等差異所造成的語用失誤現象進行了探討。我國研究者近年來也加強了將語用學運用於跨文化交際的研究(杜學增,2003;戴煒棟,2000;林大津,2005;唐紅芳,2007;何自然,1984,1986,1990;賈玉新,1997等),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對於如何認識和分析中國人在跨文化交際中的失誤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使這方麵的研究更具有條理和理論深度。同時,一些學者(陳建民,1998;胡文仲,1982,1985,1986;杜瑞清,1987等)也探討了中西方在日常交際方麵的異同,但此類文章大多是從理論角度或選取日常交際中的某一個方麵進行對比研究,而從語用學角度對英語文化中的日常語用進行的係統研究卻不多見。
胡文仲(1994:35)曾經指出,跨文化交際學從誕生之日起,就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而不著重理論探討。因此,盡管跨文化交際的係統理論建構在美國始於70年代,但目前仍無定論。我國學術界對這一學科的理論建構也還在探索之中,其中賈玉新把跨文化交際研究的理論框架,或對交際行為預測所涉及的層係描述如下:1、寬泛的交際環境(文化環境、心理環境、自然地理環境),2、具體交際環境:社會和情景因素,3、規範係統,4、符號、編譯碼和代碼係統。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語言,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語言。
有許多中國英語學習者有紮實的基礎知識,也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他們樂於與外國朋友進行交流,希望借此提高語言技能。但是在實際交際生活中卻經常狀況頻出,當他們注意到對方麵有不快或麵帶尷尬之情時,卻不知道自己說錯或做錯了什麼,實際上這多是由語用失誤或文化缺失所造成的。這些情況不斷提醒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僅僅有語言形式的正確性是不夠的,語言表達的得體性以及是否符合其社會文化心理習慣都會影響交際的順利進行。基於此,本書從語用學角度出發,對英語語言中日常語用進行梳理並對其文化背景進行了探索,並與漢語日常語用及文化背景進行了對比分析,以期能幫助英語學習者順利進行漢英跨文化交際。
日常交際用語屬於規約化的表達方式,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社會習俗、心理狀態、思維方式、是非標準等文化因素,隻有通過語用研究才能發現其隱含的文化特殊性與差異性。因此,本書將基於以上理論框架,運用跨文化交際研究的方法對英語文化中的稱謂、建議、寒暄、道歉、拒絕、稱讚、請求、問候、邀請、習語、顏色詞彙、動物詞彙、非言語交際等一係列日常交際語用進行詳細介紹,討論日常生活與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種種具體問題以及常見的交際現象,在分析具體問題與現象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語言現象之中蘊含的文化內涵,以使英語學習者包括需要與英美人打交道的社會各階層人員對英美國家人們的行為規範形成一個總體的認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本書第一節~第八節由屈萍擔任寫作,第九節~第十六節由石秀珍擔任寫作,最後由屈萍負責統稿。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參考和使用了有關資料,在此謹向這些資料的作者致以誠摯的謝意。由於作者水平有限,本書中難免會有錯漏和不足之處,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屈 萍 石秀珍
201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