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時間學
時間語是非言語行為的一種交際形式,是一種用時間順序、長短、速度、頻率來表達思想、傳遞感情、交換信息的交流形式。具有多義性、依附性、隱蔽性和界域性的特點,對言語交流起著補充、替代、檢驗、強調和調節的作用。
通過觀察人們的日常行為我們不難發現,人在長期的社會活動中,早就養成了用時間進行信息交流的習慣。人的思想、感情,可以用聲音、文字、物體等表達,也可用時間表達。而且,人類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在掌握時間性質、特點和規律的基礎上,不斷開發時間“能源”,讓時間為人服務。人的思想,一旦用時間表達出來,就是一種非言語交流信息。它所表達的內容,是以人們對時間的感知為前提,在長期的實踐中約定俗成的。
中小學教師常常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時間語作為一種維持課堂秩序的有效手段。例如教師在講課時發現有人交頭接耳,便會停止幾秒鍾,使教室裏得以安靜。很明顯,教師表達的意思是:請安靜。但是,他並沒有通過言語表達,也未用目光語去製止,更沒有專門提醒個別學生,而隻是將上下兩句話之間的時間間隔適當延長,以使沒有認真聽講的同學注意。此時,這一延長了的時間間隔就表達了教師所要傳遞的意思。
正如美國人類學家Edward. T. Hall(1990:36)所說,各個文化就像擁有自己的語言一樣,擁有自己的“時間語言”。時間語言像很多非語言行為一樣,不是通過有意識地“學習”得來的,而是在潛移默化中不知不覺地“習得”的。因而,在跨文化交際中,一種文化的人可能會本能地用自己的時間語言去與另一文化背景的人交際,而且會認為自己處理時間的方式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然而,時間觀是文化深層結構的一部分,它影響我們對外界的感知,左右我們的判斷,決定我們的行為方式;反過來,一定的行為又反映一定的時間觀。也就是說,時間這一客觀實在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形式的反映。所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由於社會實踐不同,思維方式不同,處理和安排時間的方法不同,各自形成的時間觀就不可能沒有差異。賈玉新(1997:449)指出:“在非言語交際各要素中,關於時間的使用,它代表的意義、及其交際行為,是文化差異最大、最能導致交際失誤的誤區。”因而與英美國家人們交往時,為了避免因時間觀念的差異而產生誤會與衝突,達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際,了解西方國家人們對時間的認識和利用時間的方式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了。
非言語行為中所涉及的時間語還包括對時間概念的認同問題。中國人和英美國家人是持有不同時間觀的民族。Edward. T. Hall把時間與文化的關係劃分為單向記時製(monochronic time)和多向記時製(polychronic time)。英美人及北歐人屬於單向記時製類型,他們認為時間是個人財產,不可貿然占用,在時間安排上一般會訂好計劃,然後在某個時段隻處理一件事情,即使有別的事情也不容打擾,嚴格按照計劃,一樣一樣處理。尤其在美國,人們的時間觀即Time is money,所以他們非常珍惜時間,在生活中往往會對時間作出精心的安排和計劃。例如對於英美國家的人來說,參加正式的會議談判等活動必須準時,最多可以晚到5分鍾,並且一定要道歉,而參加不太正式的活動,諸如家庭宴請或聚會時,美國人習慣晚到5分鍾或7、8分鍾,在英國可以晚15分鍾,以給女主人留出更衣化妝的時間。客人不應該早到,以免使主人措手不及。如果臨時有事不能赴宴,也應該提前打電話致歉,否則會被視為無理之舉。
中國以及一些中東國家屬於多向計時製類型,在時間的使用上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和靈活性,會同時計劃、處理幾件事情,事情進行中有時會因其它事件插入而暫時中斷,一般不會要求像西方人那樣一定要嚴格地按照計劃進行。我們對比兩種文化中去他人家中赴宴結束後主人和客人之間的對話就可發現這一差異。美國人認為邀請別人等於占用別人的時間,而中國文化卻認為邀請別人是犧牲自己的時間給別人一個麵子。因此道別時,美國人是主人向客人表示感謝,而在中國,客人通常會向主人表示謝意。
在跨文化交際中如果忽視了時間文化的差異,往往就會影響交際效果。例如一名美籍外教與係主任約好10點在辦公室見麵,當外教準時來到辦公室時,主任正在和另一位老師談話並示意外教稍等一會。和那位老師的談話結束後,主任表示了歉意,並開始和他交談。可隨後又有人找主任解決其它事而打斷了談話。外教感到非常氣憤,對此很不理解,他認為談話是提前約好的,因此不應該受到其它事的打擾,否則就是對對方個人時間的侵犯;但係主任以自己的時間觀出發,認為是很正常的事,所以產生了交際衝突。
2、手勢語
手勢語指通過手和手指的動作和形態來代替語言交流和表達思想,它是人類進行交流、表達思想、傳遞信息的必要手段,在現代社會的人際交往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手勢語傳遞的信息受其特定文化傳統的製約,有明顯的地域差別。因此同一種手勢的含義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大相徑庭,忽視這一文化差異就會影響交際的順利進行。例如美國文化中的OK手勢,在日本指的是我,在法國指的是無用的東西,在拉美文化中這一手勢卻是猥褻的表示。尼克鬆總統訪問巴西,走下飛機時做了一個OK的手勢以示和平。尼克鬆沒有想到,正是這個手勢激起了巴西人的憤怒,最後他不得不為此道歉。
中國與英美文化中有些相同的手勢,但表達的意義卻是不同的。中國人在表示“2”時,常常伸出中指和食指,英美人則用這一手勢表示勝利;中國人表示“8”時伸出食指和拇指,而英美人通常用這一手勢表示“2”。英美人把一隻手放在喉頭,手指伸開,手心向下,表示“吃飽了”;中國人做同樣的手勢則表示“殺頭”; 示意某人走近,中國人是把手伸向被叫人,掌心朝下,手指同時彎曲幾次。英美人通常是掌心朝上,握拳,用食指前後擺動,這一手勢在中國文化中卻會使對方非常反感;美國人常用手指接觸太陽穴或前額來表示某人聰明、有頭腦,而中國人對這一手勢的通常理解是“這人腦子有毛病”或者是“這人真愚蠢”;中國人在表示十分驚愕或知道自己做錯事後會伸伸舌頭(尤見於女性或小孩),而美國人朝別人伸舌頭則表示對此“不屑一顧”。
英漢文化中還有一些各自獨有的手勢,如英語文化中用大拇指頂著鼻尖其餘四指一起彎動表示挑戰、蔑視;向上伸出食指左右搖動,表示警告別人不要做某事;中指搭在食指上,表示希望事情能辦成功,祈求成功,英語中用cross one’s fingers或Let’s keep our fingers crossed.來表達;thumb a ride意思是表示希望搭順路車,即站在路邊,用拇指向上,其餘手指緊握的手勢;把兩手攤開,聳聳肩膀表示“我不知道”或“沒有辦法”;把胳膊放在胸前,握緊拳頭,拇指向下擺動幾次,表示“反對某一建議或設想”;多數英美人還用在胸前劃十字的手勢來表示祈禱、祝福。而漢語文化中,人們用兩隻手遞東西或接對方遞過來的物品以示尊敬;當別人為你砌茶斟酒時,用雙手扶杯表示感謝等手勢語都是中國文化中特有的。
3、體距語
體距即身體距離,指交際雙方的身體在空間上相隔的物理距離。體距語即交際者用空間距離傳遞的信息,也稱為人際空間或人際距離行為。體距是人們空間觀念的一個重要體現。人們在交際中利用不同的距離來達到不同的交際目的,表達不同的交際信息;體距的遠近往往反映出交際雙方的親疏遠近程度。
美國人類學家E. T. Hall通過對英、美等國中產階級交際時相互之間體距的調查,提出人們在交際時對空間領域有一定的要求,並根據人際間親昵和疏遠程度確立了五種距離區域,分別是:親密距離(intimate distance)、個人距離(personal distance)、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e)、公眾距離(public distance)和遠距離(long distance)。親密距離指親密朋友、父母、家人彼此依偎的距離,一般在0~1.5英尺之間,是一個允許身體接觸,並能進行輕聲耳語的距離;個人距離是由親密關係向社交關係過渡的階段,一般在1.5~4英尺之間,交際雙方在這一距離可詳細審視彼此麵部的細微表情;社交距離也被稱作禮貌距離,是一般交際或商業往來中時常保持的距離,一般在4~12英尺之間,或是一臂之遠(at arm’s length)。在此距離內,交際者可以輕聲談話,但看不到彼此麵部的細微表情,談話一般采用較正式的語體;公眾距離是正式場合的交際距離,在12~25英尺之間,在此距離內雙方需要大聲交談;遠距離是公眾場合的交際距離,在25英尺以上,通常用於公眾性的講話和講演。
空間觀念的核心是個人領地的所有權及對這種權利的維護。受到各自民族不同曆史文化、風俗習慣、宗教信仰以及地域環境的影響,不同民族對待空間的觀念、對空間領域的要求和遵循的規則也具有不同文化性和民族性,在跨文化交際中體現出不同的意義。
在美國,人們極為重視個人的領地範圍,避免使其受到侵犯。所以親近距離隻適用於父母、子女、夫妻之間,同性朋友交往很少出現這樣的距離,否則會使雙方感到極度不安。中國人對親密距離不像美國人那樣敏感,比如在公共汽車上隻有一個座位,中國人會倆人擠在一起坐,而美國人卻是一個坐一會兒,另一個再坐一會兒,輪流站立。美國人不管是在家庭生活還是公共場所,盡量都會保持與他人的距離,明確劃分並堅決維護自己的領地範圍。在家裏,廚房和臥室被看作是女主人的領地,而書房則是男主人的領地。在辦公場所,隻要可能,每個工作人員盡量有自己的辦公室,就算條件有限,也要設法將房間隔開,或者將辦公桌分開,麵朝一個方向,以免互相幹擾。因此他們無法理解中國人把辦公桌相對排放,麵對麵工作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