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言語交際
在人類社會活動中,人際交往是一個信息交流的過程,這一過程是由言語行為和非言語行為(nonverbal behavior)兩大體係構成。語言學家認為語言是人類社會中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是一種社會群體約定俗成的,通過學習獲得的,由詞彙、語法構成的符號係統。它是表達意義和交流思想的工具。然而人們在交際過程中不僅有語言行為,還有內容極為豐富的非言語行為。同時,作為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非言語表達跟語言是很相似的,二者都是在後天的文化環境中習得,並作為文化經驗的一部分沿襲下去。更為重要的是,文化的沿襲不僅是通過語言教育、語言學習和言語行為習得和傳播的,也是通過非言語行為交際隱含地、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傳播的。
在人類交際過程中,語言和非言語的信息是相互影響、共同作用的,言語行為和非言語行為相結合,構成完整的交流係統,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中國古代思想家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應重視非言語行為交際。孔子提出要多用姿態容貌方式進行人際交流,交際時要“察言觀色”;荀子也認為人們要“禮恭”,“辭順”,“色從”,然後才能交流。近代語言學家通過大量研究指出人類交際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非言語行為完成的。美國人類學家Birdwhistell(1970)研究發現,人們在麵對麵交談時,其有聲部分低於35%,而65%以上的交際信號是無聲的。Samovar(2000)也指出在麵對麵的交際中,信息的社交內容隻有 35%左右是言語行為,其他都是通過非言語行為傳遞的。Miller(1984)甚至提出“隻有7%的信息靠語言傳遞,而聲調和麵部表情所傳遞的信息多達93%。”由此可見,盡管非言語行為在人際交流中無聲地傳遞信息、表達感情,卻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非言語行為的語用功能
正如David Abercrombie曾經指出的,“我們用發音器官說話,但我們用整個身體交談”。在實際交際過程中,言語和非言語信息相互影響,共同作用。為了達到交際目的,非言語行為可以強調要闡述的某個信息,如依靠說話時聲音的強度來表示說話人的情緒。非言語行為也可以用來代替言語行為,有時甚至起到言語行為無法表達的作用,如在特定場合下以沉默表示反對或抗議。此外,非言語行為在交際中還可以補充言語信息,對言語行為起到重複、替代、調節和補充的作用。
1、單獨使用時
非言語行為具有自己的特點和語用功能,在交際中可以獨立使用,通常可以用來表達以下信息:
① 表達情感
非言語行為可以單獨使用來表達說話人的感情、態度和情緒。人們的各種麵部表情,可以表現出內心深處的各種感情、思想情緒,並可以直接完成相當部分的信息交流。例如人們痛苦時悲傷流淚,開心時喜笑顏開,為難時愁眉苦臉。無論任何種族和民族的人,用麵部表情代替有聲語言表達人們內心複雜的思想感情,反映人們的交際態度都是普遍存在的,但表現的程度和出現的時機卻有差異,因此它們的運用既有普遍性又有一定程度地特殊性,在交際過程中這些符號可以產生非常豐富的意義和多重暗示性。
② 代替語言
在特定的場合中或出於不同的交際目的,有時交際雙方會使用非言語行為來代替自然語言進行交際,這給話語交際增加了特殊的表現力。例如著名電影大師卓別林的無聲電影,舞蹈經典之作芭蕾舞劇“天鵝湖”等受到全世界不同文化人們的喜愛和歡迎,但他們都是通過非言語行為代替語言與觀眾進行交流,從而使觀眾了解作品所傳遞的信息。有時人們使用非言語行為以使交流簡潔明了,突出主要信息,比如在人聲鼎沸的比賽場上,運動員相互打個以示勝利的V字形手勢,或相互擁抱一下,以增加彼此信心。在外交事務處理中非言語行為往往能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如1969年前蘇聯外長柯西金訪問朝鮮路過北京短暫停留,周總理到機場同柯西金就中蘇邊境停火問題進行簡短會談。二人見麵握手後,柯西金用手帕擦擦手,然後放入兜中,周總理見此舉動也掏出手帕,擦手後卻把手帕扔到路邊。周總理通過無聲地非言語行為既表達了不言而喻的含義,還進行了一場激烈的心理戰,起到了有聲語言難以表達的多種作用,捍衛了個人與國家的尊嚴。
③ 傳遞信息
Cooper(1988)指出:“每一信息都包括內容和關係兩個方麵。姿勢、麵部表情、體觸行為等等,都會對信息內容產生影響。除此而外,傳遞交際關係的信息主要是通過非語言形式。”日常交際中人的儀容、服裝、飾物等非言語語言都有傳遞信息的功能。俗話說,“貌如其人”,個人的穿衣著裝體現了人們的審美情趣和精神麵貌,同時也體現了人們的個性特征和文化水準。此外,人們在交際中通過身體的動作或姿勢也可以傳遞信息,例如演員、舞者使用肢體語言,司機、交警等用手勢等傳遞信息,都能在各自群體中自如地進行交際。
④ 交際禮儀規範
非言語行為在交際中的禮儀規範也是不可忽視的。非言語行為的交際規範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儀容舉止、基本禮節形式和交際功能的禮俗規範(劉明閣,2002)。在社交場合,人們的行為舉止體現出個人修養和受教育程度,而服飾著裝也要符合禮儀常規和個人身份。例如中國傳統的拱手禮、鞠躬,西方國家見麵的擁抱和親吻;現代高級宴會所要求的宴會正裝等,這些都是在不同文化環境中形成的高度規範化的禮節形式,一些還有其深遠的曆史背景,體現出一個民族的文化水平和社會風尚。
2、輔助言語行為時
在實際交際過程來看,非語言交際常常是伴隨著語言交際行為進行的,脫離非言語配合的孤立的言語行為有時難以達到有效的交際目的,而一種非言語行為又常常需要與言語行為或其它非言語行為配合,才能提供準確的信息。二者共同作用於交際過程,才能使得信息的傳遞更加形象、具體、生動。一般而言,非言語行為對言語行為的輔助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① 重複
非言語行為常常被用來重複、闡明、強調人們所表達的言語信息。二者共同作用於交際效果。如當給對方做出肯定或否定回答時,常常會伴隨著表示點頭或搖頭的動作;或者在告訴對方某個地方的位置同時用手指向那個方向。
② 替代
非言語行為在交際中最明顯的特征是它的會意性。有時,由於各種原因,人們在一些場合用非言語行為替代話語,使用間接、曲折或者較委婉的方式來表達信息,既保持了原先話語的整體結構,又給交際增加了特殊表現力。如在中國古代,主人對客人不耐煩時,就用倒扣茶杯的方式下逐客令;同樣在現代,如在交際中對方不斷看表或坐立不安,也代表了希望馬上結束談話的意願。
③ 否定
一般來講,言語表達具有一定的意識性,而非言語表達卻是人內心情感的真實流露。所以,非語言信息與語言信息有時不一定一致,例如當小孩拒絕別人給他的東西時,口頭上說“不要”,但眼睛卻盯著母親,表示非常想要,希望得到允許。很明顯,此時非言語信息更具真實性,所傳達的是內心真實想法,而語言表達的並不是真正的意願。此外,現實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例子,甲對乙說:“你幹得不錯。”同時卻對丙使眼色表示不滿。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當非言語信息和言語信息相衝突時,我們更傾向於相信對方的非言語信息,而不是他的言語信息。
④ 強調
非言語行為還常在交際中用來強調特別或重要的言語信息或其他非言語信息。比如,許多演講者會借助手勢、麵部表情、身體姿勢等技巧表達自身情緒或所持觀點,強調所講內容,加深聽眾印象。另外,人們在暴怒時不僅以言語表達,也常會輔以諸如跺腳、揮舞拳頭等非言語方式表達自己的氣憤。
⑤ 補充或輔助
非言語行為對言語行為的輔助作用還表現在非言語行為可用來補充、調節、和強化言語行為。有時在交際中,言語行為不足以表達所要傳遞的信息,這就需要非言語手段的配合,二者共同作用於交際過程,從而使得信息的傳遞更加形象、具體、生動。比如我們給孩子講故事時常會通過一些非言語方式,例如模仿小動物的行為習慣、姿勢、動作等以便孩子能更好地理解故事內容。
⑥ 暗示
交談時,人們常常以手勢、眼神、頭部動作或停頓暗示自己要講話、已講完,或不讓對方打斷,從而起到調節兩人之間交流的作用。如教師在課堂上用眼神警告在和同桌玩耍的同學;或走到開小差學生麵前,用手指輕擊桌麵,以示提醒。
二、非言語行為的基本類型及其文化差異
非言語行為是跨文化交際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時間學(chronemics)研究時間的使用、代表的意義及其交際行為;體距語(proxemics)研究交際中的人際空間和身體距離;身勢語(kinesics)研究人們的各種姿勢動作、各種手勢和頭部動作、麵部表情等等;以及交際中目光所傳遞信息的目光語(oculesics);此外,還有體觸學(haptics)、嗅覺學(olfactics)、外表語(physical appearance)和副語言(paralanguage)等。以下將主要就時間學、手勢語、體距語、目光語、靜默語等幾個非言語方麵介紹英語國家的習俗並對比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