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是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學派。法家的倫理思想是主張以法治國。法家的主要代表是管仲、李俚、商鞅、韓非等。在人性問題上,他們認為人都是自私和自利的。因為“人性惡”、“人性自私”,所以強調采取嚴刑竣法來統治人民。他們認為,法是高於道德的準則,反對儒家提倡的禮樂、孝悌、誠信、仁義,把法與道德對立起來。在道德與物質的關係上,他們重視物質利益,看到了物質利益與道德的聯係,認識到物質生活水平影響著人們的道德麵貌,提出“倉廩實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意林.管子》)的主張,力圖從物質根源上尋找道德麵貌變化的原因,包含有唯物主義因素。
秦以後,儒、墨、道、法各家倫理思想,經曆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總是在互相矛盾、互相影響中得到發展。漢代的儒家代表人物懂仲舒,因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確立了儒學在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中的統治地位。他提出了“天人感應”論,“陰陽五行”說,特別是改造和扭曲了孔孟儒學理論,提出“三綱”“五常”學說,把封建統治的登記秩序神聖化、宗教化,並用“天不變道亦不變”的觀點,來論證封建統治的神權、皇權、族權和夫權的合理性和永恒性,為維護封建等級製度提供了理論根據。
宋元明清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從鞏固到沒落的時期。以二程(程顥、程頤)、朱熹、陸象山、王陽明為代表的宋明理學家們,以他們強調的“義利論”、“理欲論”和“心性論”,進一步發揚和改造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在道德原則、公私關係和修養踐履等方麵,賦予了儒家倫理思想以新的內容。同時,為了維護和挽救宋、明的封建統治,在“理欲”和“義利”,“君臣”、“父子”、“夫婦”的倫理關係上,使儒家倫理思想走上了片麵化、絕對化、僵硬化的泥潭;明清之際,以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戴震等為代表的思想家們,清算和批判了宋明以來的理學家們空談“天理人欲”的弊端,在天人關係上提出“天人協調”的主張,在人性問題上提出人性變化日新的思想,在義利關係上主張“理欲統一”說,從而以“崇實黔虛”、“經邦濟世”和“義利統一”的思想,對儒家傳統倫理思想作了新的解釋,把中國古代道德向前推進了一步。
到了近代,中國逐漸產生了資產階級倫理道德思想。以康有為、譚嗣同、嚴複等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抨擊封建等級製度以及維護封建等級製的綱常禮教,主張並領導了變法維新運動,提倡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當時起到了積極作用。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王統治,開創了曆史的新紀元。它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以鮮明的革命民主派立場,同改良派作了尖銳的鬥爭,是革命民主派的旗幟。他的倫理思想也很豐富,一生提倡平等、博愛、自由,推崇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倫理思想,認為忠孝、仁愛、治國、信義、和平這些中國古有的道德,都是中國人的“特別的好道德”,是我們“民族的精神”。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反對專製和迷信,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2卷,第700頁)在中國近代倫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