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

2、曆代仁人誌士的言行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思想不僅蕰藏在曆代思想家的理論寶庫當中,還通過某些特定曆史條件下一些仁人誌士、愛國主義英雄人物的言行表現出來。如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於謙的“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孫中山的“天下為公,振興中華”等等。這些高尚道德思想和許多流芳千古的傳統道德故事,都表現了許多誌士仁人以天下為己任,不計較個人得失,為國家、為人民而獻身的精神,表現了強烈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是我們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3、勞動人民的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實踐

人民尊重是社會的主體,不僅是人類物質生活資料的直接生產者,也是包括道德在內的精神文化產品的最終源泉,任何類型的道德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一定的社會關係,離不開勞動人民。那些在人民群眾中廣為傳頌的如:殺富濟貧、正直善良、機智勇敢、扶助弱小、嫉惡如仇、愛憎分明、抱打不平、除強鏟暴、行俠仗義、勇於犧牲、敢於反抗等生動故事;還有反映被剝削階級利益的,如“有無相恤,患難相救,處處平均,人人溫飽”的社會主張;農民在反抗地主階級統治的鬥爭中提出的“等貴賤、均貧富”的口號;人民群眾在生產勞動和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反對好逸惡勞、奢侈浪費,崇尚勤勞節儉、團結互助、尊老愛幼、鄰裏和睦、公平公正、童叟無欺等美德,尤其是在中華民族麵臨內憂外患的危難之際,人民群眾中表現出的不屈不撓、英勇鬥爭的獻身精神和愛國主義思想,都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重要內容,對社會主義道德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所以,我們在了解中國傳統道德時,也要注意發掘蕰藏於勞動人民中間的美德。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有著數千年的燦爛曆史,內容豐富,源遠流長。 “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繼承這份珍貴的遺產。”(《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2卷,第4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