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重識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
自上世紀50年代末始,世界社會主義陷入了曲折動蕩的境況。蘇聯對外大搞大黨主義和大國沙文主義,走上了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道路,中蘇展開意識形態大論戰並導致社會主義陣營解體,繼之中國出現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動亂。社會主義國家和好多國家的共產黨普遍發展道路不順、成效不佳,其內部矛盾重重,對外關係緊張。終至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和東歐各國等相繼發生劇變,世界社會主義陷入嚴重低潮。在這種情況下,什麼“馬克思主義死亡論”、“社會主義終結論”、“告別馬克思”、“遠離馬克思”等蜚聲鵲起。然而,烏雲終久遮蔽不住陽光,流言也泯滅不了真理。蘇東劇變隻是表明,那種教條式的或歪曲了的“馬克思主義”已經失敗了,那種僵化的畸形的社會主義模式垮台了;但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人們從蘇東劇變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積極探索世界社會主義前進的新路,從而在世界社會主義總體上處於低潮的情況下,很快掀起了一股改革發展的新潮。社會主義的形象得以重塑,並煥發出勃勃生機;馬克思的聲名得以恢複,且愈加廣受尊崇。
一、千年偉人:馬克思的舉世盛名
當全世界的人們走完20世紀,在步入一個新世紀和新千年之際,人們紛紛反思逝去的歲月,緬懷為人類社會進步發展做出過卓越貢獻的偉大人物,又重新認識了馬克思。
1999年,先是由劍橋大學文理學院教授們發起,在校內推選人類紀元第二個千年的“千年第一學人”或稱“千年第一思想家”。投票結果是馬克思位居第一,而似乎早已成為習慣公認第一的愛因斯坦卻屈居第二。
隨後,英國BBC廣播公司又就“千年最偉大的思想家”這一命題,在全球互聯網上公開征詢投票一個月,最後的結果仍是馬克思高居榜首。名列第二、第三和第四的分別是相對論的創立者愛因斯坦、萬有引力的發現者牛頓和進化論的提出者達爾文。
在法國路透社評選“千年風雲人物”的活動中,來自各國政界、商界、學術界和藝術界的專家名人參與了評選,結果馬克思以一分之差名列第二,愛因斯坦名列第一。
2003年9月,德國德意誌電視二台進行了一項為期三個月的名為“最偉大的德國人”的調查,候選人多達1300位,從中選出10名作為“最偉大德國人”。11月28日公布的最終結果是:原西德二戰結束後的第一位總理康拉德·阿登納位居第一。阿登納在二戰後,把飽受世界大戰蹂躪、百廢待興的德國帶出了納粹統治和戰敗國的陰影,恢複了民族自信力和應有的國際地位,並創造了經濟複蘇的奇跡。所以,阿登納在德國民眾中的享有崇高的聲望。排在第二位的是1517年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的發起者、德國基督教新教創始人馬丁·路德(1483—1546)。位居第三的就是共產主義的奠基人卡爾·馬克思。
2005年6月,英國BBC廣播公司的“在我們這個時代”欄目,又就“誰是現今英國人心目中的最偉大的哲學家”展開調查。經過一個月的評選,7月14日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馬克思最終以27.93%的得票率名列榜首,排在第二位的是18世紀的蘇格蘭哲學家大衛·休謨(1711—1776),他的得票率是12.67%。位列第三是奧地利的哲學和數理邏輯學家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1889—1951)。著名的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黑格爾竟連前20名都沒有進入。據稱,在這一評選過程中,英國《經濟學家》雜誌曾經發出呼籲把馬克思從候選名單上拉下來,希望人們推選休謨。該雜誌認為,馬克思已經過時了,而資本主義是有效的。但英國公眾還是把更多的選票投給了馬克思。這一選擇表明,馬克思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在世界哲學史上具有無與倫比的貢獻和地位,馬克思作為“最偉大的哲學家”在英國人心目中具有不可磨滅的威望。
以推翻資本主義製度為畢生己任的馬克思,卻在當代西方資本主義社會被賦予這一串的盛名光環,似乎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然而細心想來,卻又順理成章。
一方麵,馬克思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哲學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的運動規律,特別是指明了社會曆史發展的趨向,使人們對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及其相互關係都有了清晰而科學的認識與把握。這種哲學思想顯示了無可置疑的真理性,不由得不令人信服。
另一方麵,馬克思對資本主義製度進行了深刻的剖析,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製和社會化大生產的固有矛盾,抨擊了資產階級雇傭勞動製度的殘酷剝削和野蠻侵略的本性,預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曆史命運。這為提高無產階級覺悟、指引無產階級解放鬥爭正確開展提供了思想武器;也為資產階級提出了振聾發聵的“警示”,使之從沉迷於資本主義製度無限美好、萬古長青的幻夢中清醒一些,認識到資本主義的種種弊病和症結,從而尋找改良方案和“救世處方”。資本主義後來的發展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得益於馬克思的“點化”,所以馬克思得到西方社會的尊崇也就不足為怪了。
再一方麵,馬克思闡明了人類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並論述了實現這種理想目標的必然性和必要條件。在未來的理想社會裏,生產力將高度發達,物質和精神財富會極大豐富,社會成員完全平等、共同富裕,每個人都能全麵而自由發展。這樣的理想目標,不獨是無產階級解放的追求,也是全人類共同發展的向往。當然現實世界離這種理想社會目標還相當遙遠,然而正是這種現實與理想的巨大反差,使人們在表達對現實社會不滿的情況下,寄予了對馬克思思想的更大訴求。
盡管馬克思在世時以至逝世以來,他本人及他的思想學說一直都不斷遭到這樣那樣的攻擊和詆毀,但對人類思想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人,曆史終會給予公正的評價。馬克思的英名是不可抹煞的,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光芒是不會泯滅的。盡管馬克思逝世一百多年來資本主義世界和社會主義國家都發生了許多重大變化,但是所有這些變化都沒有脫離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矛盾運動規律的分析;而現實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所麵臨的各種發展問題,也都可以從馬克思主義那裏得到解析的啟示和解決的指導。所以,馬克思在西方國家被評為“千年第一思想家”、“千年風雲人物”、“最偉大的德國人”、“最偉大的哲學家”等,充分說明科學理論具有感人的強勁力量。
二、千載華章: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真諦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科學的思想體係。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創建這一思想體係,撰寫了許多經典論著。《德意誌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資本論》、《法蘭西內戰》、《哥達綱領批判》、《反杜林論》、《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等,都是彪炳史冊的理論精品。這些論著對馬克思主義作了係統的深刻的闡述,是全部社會主義文獻中傳播最廣和最具有國際性的著作,是所有國家千百萬工人的共同綱領。這些論著所闡明的科學理論,把人們的認識能力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把人類社會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人類紀元第二個千年中,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可謂“千載華章”。
馬克思主義有著豐富的獨特的內容。它是研究無產階級帶領其他勞動人民進行革命鬥爭、建立和建設社會主義並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一般規律的科學。它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反映了無產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的意誌和要求,是指導無產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正確地開展革命鬥爭、建立社會主義製度、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並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的思想武器。
首先,馬克思主義對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作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考察分析,批判了唯心主義的世界觀和認識論。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的,物質世界是充滿矛盾的、普遍聯係的和不斷運動變化的;人類社會是人的實踐活動創造的,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因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人的意識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它來源於人的實踐活動並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深化提高,同時它又反作用於客觀世界的發展。這些基本原理的闡明,揭示了世界運動變化的規律和趨勢,為人們正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和推動世界的發展,奠定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其次,馬克思主義深刻地剖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從而得出了資本主義必然為社會主義所代替的科學論斷,闡明了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曆史必然性。馬克思和恩格斯還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闡明了無產階級的階級特性和曆史使命,從而找到了變革資本主義、建立社會主義的基本力量。他們還考察了社會變革的基本方式,提出了革命是曆史火車頭的道理,闡述了無產階級進行革命鬥爭的必要性以及開展革命鬥爭的正確途徑。由此,科學回答了誰來創立社會主義和怎樣創立社會主義的問題,為無產階級的解放指明了方向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