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護“居敦煌,化道周洽”,時人稱為敦煌菩薩。
竺法護所譯佛經有般若經類、華嚴經類、寶積經類、大集經類、涅槃經類、大乘經集類、大乘律類、本生經類、西方撰述類等,幾乎涵蓋了當時西域流行的主要佛經典籍,為經法等廣流中國,打開了廣闊局麵。
竺法護經弟子幫助,先後譯出諸多佛經典籍。但其翻譯數量曆代佛典目錄記載不一,其主要譯經活動和所譯典籍如下:
晉泰始二年至六年(266-270),在長安青門內白馬寺譯經。經其口授,安文惠、帛元信傳言,聶承遠、張玄伯、孫休達筆錄,譯出:《須真天子經》二卷、《方等泥洹經》(又作大般泥洹經))二卷、《德光太子經》(又作《賴吒和羅問德光太子經》)一卷、《寶藏經》(又作《文殊師利現寶藏經》)三卷。
太康五年至六年(284-285),竺法護從西域攜大量佛經返回敦煌,太康七年(286)抵達長安,沿途經弟子竺法乘等人幫助,譯出:《修行經》(又作《修行道地經》七卷、《阿惟越遮經》(又作《不退轉法輪經》四卷、《大善權經》(又作《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善權方便經》)二卷、《海龍王經》四卷。
太康七年至太康九年(286-288),竺法護在聶承遠、張仕明、張仲政等人的協助下,在長安譯出:《持心經》(又作《持心梵天經》六卷、《正法華經》(又作《方等正法華經》)十卷、《光選讚般若經》十卷、《善超經》(又作《阿闍世玉經》、《普超三昧經》、《文殊普超三昧經》)四卷、《普門經》(又作《普門品經》)一卷、《寶女經》(又作《寶女三昧經》)、《寶女所問經》)四卷、《密跡經》(又作《雲密跡經》)、《雲密跡金剛力士經》)五卷。
太康十年至元康二年(289-292),竺法護到達洛陽,經聶道真、聶承遠、竺法友、趙文龍等人協助於洛陽白馬寺譯出:《文殊師利淨律經》(又作《淨律經》一卷、《魔逆經》一卷、《離垢施女經》一卷、《寶結經》(又作《寶髻菩薩所問經》)二卷、《文殊師利土嚴淨經》二卷、《滅度十方冥經》一卷、《道欏嚴三昧經》二卷、《度世品經》六卷、《賢劫經》(又作《賢劫三昧經》七卷、《大哀經》(又作《如來大哀經》)七卷、《如來興顯經》(又作《興道如幻經》四卷、《諸佛要集經》二卷。
元康二年至四年(292-294),竺法護返回河西,於酒泉途中在竺法首的協助下譯出:《聖法印經》(又作《慧印經》)一卷。
元康七年至太安二年(297-303),竺法護回到長安,在聶承遠、帛元信、法度等人的協助下,在長安譯出:《準備一切智經》(又作《十住經》)十卷、《大淨法門經》一卷、《失利經》一卷、《大六向拜經》一卷、《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一卷、《所欲致患經》一卷、《阿闍貰王女阿述達菩薩經》一卷。
永安元年(304)之後,關中戰亂,竺法護與門徒離開長安,此後,在康殊、帛法炬等人的協助下,譯出:《無極寶三昧經》一卷、《弘道廣顯三昧經》四卷、《普曜經》(又作《方等本起經》)八卷。
此外,譯時譯地不可考的譯經有:《勇伏定經》二卷、《五蓋疑結夫行經》一卷、《彌勒成佛經》(又作《彌勒下生經》)一卷、《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一卷、《無量壽經》(又作《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兩卷、《鬱伽長者經》(又作《鬱伽羅越問菩薩行經》一卷、《比丘尼戒》一卷。
據隋費長房《曆代三寶記》和《普曜經》後記記載,竺法護在永嘉元年(307)仍譯有《無極寶三昧經》,永嘉二年(308)仍在天水寺譯經,又《開元釋教錄》記載,竺法護在晉懷帝(284—313年)、湣帝(300—317年)時仍譯有經書。
(《高僧傳》卷一《譯經上·竺法護傳》)
竺法乘
俗家姓氏不詳,生卒年均不可考。當屬西晉時期敦煌人。法乘幼而神悟超絕,懸鑒過人,依竺法護為沙彌,清真有誌氣,法護甚嘉焉。法護既道被關中,且資財盈富。時長安有甲族,欲奉大法,試法護道德,偽往告急,求錢二十萬。護未及答。法乘年十三,侍在師側,即語客曰:“和尚意已相許矣。”客退後,乘曰:“觀此人神色,非實求錢,將以觀和尚道德何如耳。”法護曰:“吾亦以為然。”明日此客率其一宗百餘口,詣法護請受戒具,謝求錢之意,於是師資名布遐邇。
法乘後西到敦煌,立寺延學,忘身為道,誨而不倦。使夫豺狼平心,戎狄知禮,大化西行,乘之力也。後終於所住。孫綽《道賢論》以乘比□□、王濬衝(王戎),論雲:“法乘、安豐少有機悟之鑒,雖道俗殊操,阡陌可以相準。”高士季顒為之傳讚,惜文亡佚。
乘同學竺法行、竺法存,並山棲履操,知名當世。
(《高僧傳》卷四《義解·竺法乘傳》)
·客籍人士·
吾 彥
晉吳人,字士則。出身寒微,有文武才幹。初仕吳,為建平太守。吳亡歸晉,以為金城太守,遷敦煌太守。鎮撫數年,恩威並著。後轉南中都督、交州刺史、大長秋。卒於官。
(《晉書》五七卷《吾彥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