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事件5(3 / 3)

侯景矯詔解散援軍,三十萬大軍,或走或降,一朝散盡。五月,被軟禁的騎兵和步兵戰鬥圖梁武帝病餓而死,侯景立太子蕭綱為帝(簡文帝),自居相國、宇宙大將軍、都督六合諸軍事,派兵攻占三吳等地。所到之處,專以焚掠為事。殺戮立威,但百姓寧死而終不附。大寶二年(551)侯景率大軍西上,攻占郢州,進軍江陵,六月被蕭繹的荊州軍擊敗,退回建康,從此一蹶不振。八月,侯景廢簡文帝,十一月自立為帝,國號漢。

台城陷落後,蕭衍子孫間爭奪帝位的鬥爭迅速激化。圍城期間曾被侯景立為皇帝的蕭正德被侯景處死。在長江中上遊地區,蕭繹占有荊州,力量最強;蕭紀占有益州;蕭譽據湘州;蕭譽弟據雍州(今湖北襄陽);蕭綸自台城破後逃據郢州(今湖北武漢),準備稱帝。他們不聯合起來討伐侯景,卻在為爭奪帝位混戰。蕭綸投靠北齊、蕭歸附西魏,蕭繹既附北齊又附西魏。蕭衍死後的次月,蕭繹發兵進攻湘州;九月,蕭自襄陽進攻江陵,後為蕭繹擊退;大寶元年四月,蕭繹將領王僧辯攻破湘州,殺蕭譽;八月又進攻郢州,蕭綸敗走汝南,次年二月被西魏攻滅。蕭繹掃除了蕭譽和蕭綸後,才命王僧辯率軍東下。承聖元年(552)二月,王僧辯與起自嶺南的陳霸先會合,三月大捷於姑孰(今安徽當塗),進抵建康,侯景東逃,四月為其部下殺死,持續四年之久的叛亂終告平定,但戰亂並未結束,蕭繹、蕭紀、蕭為爭奪帝位進行最後的戰鬥。四月,蕭紀稱帝,八月舉兵東下。十一月蕭繹亦稱帝於江陵(梁元帝),一麵請求西魏襲取益州,一麵派大軍堵截蕭紀。二年七月,蕭紀兵敗身死,益州全境為西魏占領。次年,蕭勾結西魏攻下江陵,殺蕭繹但卻失去了襄陽,在江陵淪為西魏附庸。

侯景之亂所造成的後果極其嚴重。江南社會遭空前浩劫。擁有二十八萬戶的首都建康,存者百無一二,完全成為廢墟。三吳原最富庶,經侯景燒殺搶掠,乃至殘破。及西魏破江陵,盡俘王公以下及百姓男女數萬家(又作十餘萬口)為奴婢,分賞三軍,驅歸長安,弱小者皆殺之,得免者僅三百餘家。東晉以來經營數百年而形成的三大經濟文化中心,均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在這場戰亂中,東魏取得了淮南和廣陵,西魏取得了成都、漢中和襄陽,從而使南朝版圖大為縮小,加劇了北強南弱的局麵。士族門閥在此次戰亂中不僅充分暴露了腐朽無能,而且受到了極其沉重的打擊,從而大大加速了南朝士族的衰亡過程。爾朱氏之亂

北魏末年統治集團間爭奪中央政權的一次變亂。又稱“河陰之變”。爾朱氏屬契胡,原是匈奴族的一個部落。北魏初年降附於鮮卑拓跋部,被安置在秀容川(今山西朔縣北)。這一地區適宜胡人俑放牧,爾朱氏世為酋長,積聚了大量財富。北魏後期,爾朱榮(?~530)為契胡酋長,擁有八千餘家的部落人民,牛羊駝馬,色別為群,彌漫山穀。魏末各族人民起義爆發後,爾朱榮與漢族地方豪強勢力相勾結,積極發展政治、軍事力量。他先後鎮壓了秀容一帶人民的起義,兵勢日盛。

魏孝明帝武泰元年(528)二月,胡太後毒殺孝明帝元詡,將剛出生的皇女冒充皇子,立以為帝,幾天後又另立三歲的元釗。車騎將軍,並、肆、汾、唐、恒、雲六州討虜大都督爾朱榮以給孝明帝報仇為口實,從並州領兵南下,直指洛陽。四月十一日,爾朱榮在河陰(今河南洛陽東北)立元子攸為帝(孝莊帝), 自為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大將軍、尚書令、領軍將軍等職;同日,洛陽東北門戶河橋守將降爾朱榮,京城遂無險可守,將士四散,胡太後被迫削發為尼。十二日,皇室、貴族官僚至河橋迎駕。十三日爾朱榮先派人將胡太後和元釗溺死於河陰,又以祭天為名,集合迎駕的百官,宣稱天下大亂,孝明帝被害,完全由於朝臣貪婪殘暴、不相輔佐造成。於是縱兵將王公卿士兩千餘人全部殺害,是為曆史上著名的河陰大屠殺。爾朱榮挾孝莊帝元子攸入洛陽,自己專製朝政。

孝莊帝元子攸目睹河陰大屠殺的慘景,深知爾朱榮的政治野心,預感自己的險境。他經過一番密謀,於永安三年(530)九月,利用朝見之機殺死爾朱榮。爾朱榮侄子爾朱兆從汾州(今山西汾陽)率騎兵進入洛陽,殺孝莊帝,另立元恭為帝(節閔帝),爾朱氏繼續控製北方。韋後之亂

唐中宗皇後韋氏的專權亂政。韋氏(?~710),京兆萬年(今陝西長安)人,中宗(李顯)為太子時,立為妃。弘道元年(683)中宗即位,次年,立為皇後。同年,中宗被武則天廢黜,遷於房州(今湖北房縣),韋氏隨行。在流放生活中,韋氏患難與共,排解了中宗的悲愁惶懼情緒。中宗發誓如能複位,定任她所為,不加禁製。神龍元年(705),中宗複位。每臨朝,韋後即置幔坐殿上,預聞政事。中宗任用曾為武則天掌文書的昭容(宮中女官)上官婉兒主持撰述詔令,以武三思為相。傳說三思與韋後、婉兒私通,韋後的愛女安樂公主嫁武三思子武崇訓,恃寵專橫,權重一時。當時朝中形成一個以韋氏為首的武、韋專政集團。

武三思通過韋後和安樂公主,誣陷並迫害擁戴中宗複位的張柬之、敬暉等功臣。中宗對揭發武、韋醜行的人處以極刑,武三思因而權傾入主,作威作福。一批趨炎附勢的官僚聚集在他門下,其中有五人特別賣命,被稱為“五狗”。

中宗的太子李重俊,非韋氏所生,遭到韋後厭惡;安樂公主與其夫武崇訓經常侮辱重俊;武三思猜忌重俊,武崇訓唆使安樂公主請中宗廢太子,立她為皇太女。重俊甚為不平,於神龍三年七月發動部分羽林軍殺死武三思與武崇訓,謀誅韋後、安樂公主,因相從的羽林軍倒戈,政變失敗,重俊被殺。武、韋集團權勢依舊不減。

安樂公主恃寵,驕恣專橫,勢傾朝野,她曾將自己草擬的詔敕,掩住正文,簪花仕女圖請中宗在文後簽署,中宗竟不看詔文,笑而署敕。她和長寧公主(亦韋後所生)及韋後妹國夫人、昭容上官婉兒等都仗勢弄權,賣官鬻爵。受錢三十萬即自己寫好封官墨敕(不蓋官印),不經宰相審議簽署,斜封交中書省執行,稱為“斜封官”。當時,以員外同正、試、攝、檢校等名義授官的,就有幾千人。她們又大肆營建第舍,窮奢極欲。安樂公主強奪民田作定昆池,方圓數裏;一幅織成裙,值錢十萬。中宗、韋後和公主們又多建佛寺,勞民傷財。其時後突厥攻掠隴右;西突厥別部突騎施部攻陷安西都護府,斷安西四鎮路。內地則水旱為災,戶口逃散,民不聊生。中宗卻與韋後恣為淫樂,不理朝政,還處死上書告發韋氏亂政的人。據說,景龍四年(710)韋氏恐其醜行暴露,安樂公主欲韋氏臨朝,自為皇太女,遂合謀毒死中宗。韋後臨朝攝政,立李重茂為帝,史稱少帝。韋後又任用韋氏子弟統領南北衙軍隊,並欲效法武則天,自居帝位。臨淄王李隆基(後來的唐玄宗)與太平公主(武則天女)發動禁軍攻入宮城,殺韋後、安樂公主、上官婉兒及諸韋子弟,迫少帝讓位,立相王李旦(李隆基父)為帝,是為睿宗。韋後之亂,終告結束。甘露之變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謀誅宦官而失敗的一次事變。唐朝後期,階級矛盾和地主階級內部的矛盾日益發展,宦官掌握禁軍,幹擾政事,進退大臣,乃至擁立、弑殺皇帝。唐憲宗李純被宦官陳弘誌(一作弘慶)等所殺,敬宗李湛被宦官劉克明等所殺;穆宗李恒、文宗李昂等,皆立於宦官之手。宦官擅權專政達到了極點,成為朝政的一大弊端。文宗即位後,即企圖懲治宦官,奪回皇帝喪失的權力。大和四年,文宗任命宋申錫為宰相,令他謀劃誅除宦官,但事機不密,宦官先發製人,誣陷申錫結連漳王湊(文宗弟)謀反。次年,申錫被貶,計劃失敗。

大和八年秋,鄭注、李訓(原名仲言)得當權宦官王守澄引薦,鄭注以醫術、李訓以講說《周易》成為文宗的親信。文宗因為他們均係宦官所推引,與之密謀誅除宦官,可免宦官猜疑,故以鄭注為太仆卿,李訓為翰林侍講學士。次年秋季,文宗提升李訓為宰相,又任命鄭注為鳳翔節度使,作為京師外援,逐步開始打擊宦官,先後將與殺害憲宗有關的宦官楊承和、王踐言、陳弘誌、王守澄等處死。

要誅除掌握禁軍實權的宦官,就必須有一定的武裝力量。李訓舉戶部尚書王璠為太原節度使,大理卿郭行餘為邠寧節度使,希望兩人在赴鎮之前,先召募若幹兵卒,助除宦官;又以京兆少尹羅立言權知府事,太府卿韓約為左金吾衛大將軍,刑部郎中兼禦史知雜李孝本權知禦史中丞,由他們羅致一些吏卒以誅宦官。

大和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早朝於紫宸殿時,金吾大將軍韓約奏報左金吾仗院內石榴樹上夜降甘露。李訓等建議:天降祥瑞,又近在宮禁,皇帝宜親往一看。於是,文宗前至含元殿,命宰相和中書、門下省官先往觀看。官員們回來,奏稱疑非真甘露。文宗乃再命宦官神策軍左右護軍中尉仇士良、魚誌弘(一作弘誌)等,帶領宦官去察看。

仇士良等至左金吾仗院時,見韓約驚慌失措,又發現幕後埋伏了武裝士兵,慌忙退出。李訓等本想以觀看甘露為名,將宦官誘至金吾仗院,一舉而殲滅之,這個計劃失敗。宦官退到含元殿,迫使文宗乘軟輿入內宮。李訓急呼金吾衛士上殿保駕,一麵攀輿高呼“陛下不可入宮”。金吾衛士數十人和京兆府吏卒、禦史台人約五百人登殿奮擊,宦官死傷數十人。但這時宦官已將李訓打倒地上,抬著文宗進入宣政門,將門關閉,朝臣一時驚散。李訓見事不濟,出宮單騎走入終南山佛寺中。宰相王涯、賈、舒元輿不明真相,退到中書省等候文宗召見。

宦官挾持文宗退入內殿後,立即派遣神策軍五百人,持刀出東上閣門,逢人即殺,死者六七百人。接著關閉宮城各門搜捕,又殺千餘人。李訓、王涯、賈、舒元輿、王璠、郭行餘、羅立言、李孝本、韓約等先後被捕殺。事發時,鄭注正率親兵五百人赴長安,中途知事敗,返還鳳翔,也被監軍殺死。上述諸人都遭族誅,更多的人被牽連而死。經過這次宦官的大屠殺,朝列幾乎為之一空。從此宦官更加專橫,淩逼皇帝,蔑視朝官,文宗因此鬱鬱而死。土木之變

正統十四年(1449)八月,明英宗朱祁鎮親征瓦刺軍反被俘虜的事件,因為發生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南)而得名。此事變後,瓦刺勢力大振,明北邊長期處於被動挨打局麵。

正統初年,蒙古瓦剌部逐漸強大。四年,也先稱太師淮王,盡有各部。正統十四年七月也先率軍大舉南下,攻擾宣府(今河北宣化)、大同等地。明英宗在司禮監太監王振挾持下,不顧朝臣反對,倉猝率軍五十餘萬親征,大軍出居庸關,過懷來,至宣府,風雨大至軍糧不繼,兵士死亡枕藉。八月初一到達大同,王振因前方敗報踵至,驚慌失措,揮軍急退。歸途中,王振為了炫耀鄉裏,不聽大同總兵郭登堅請英宗速入紫荊關的建議,反邀英宗至蔚州(今河北蔚縣),以訪其家。行四十裏後,又恐大軍過境損壞家中莊稼,複令軍隊轉道宣府。十三日至土木堡,諸將計議入懷來城據守,但王振以輜重車千餘輛未至,不肯聽從,下令就地宿營,遂被瓦剌軍包圍。土木堡旁無水泉,明軍掘井深二土木堡之役示意圖丈餘仍無水,將士饑渴,疲憊不堪。十五日,也先遣使議和,英宗許之。瓦剌軍詐退,王振立即傳令移營就水,明軍逾越壕塹而出,陣勢混亂。南行未及三四裏,瓦剌軍發動四麵圍攻,勁騎呼嘯而入。明軍大潰,死者蔽野塞川。英宗突圍未成,被擄北去。扈從大臣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戶部尚書王佐等五六十人被殺。王振也在亂軍中為護衛將軍樊忠以長錘擊死。明軍死亡過半,騾馬二十餘萬匹與大量衣甲、器械、輜重盡為也先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