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現代物理學之父
德裔美國物理學家,思想家及哲學家,猶太人,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相對論——“質能關係”的提出者,“決定論量子力學詮釋”的捍衛者(振動的粒子)——不擲骰子的上帝。 他被人公認為20世紀科學史上最具創造性智慧的科學家、“20世紀的牛頓”。1999年12月26日,愛因斯坦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世紀偉人”。
困惑少年
1879年3月4日,在德國南部一個叫烏爾姆的小城裏,猶太人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此降生了。愛因斯坦生活在一個幸福和睦的家庭裏,父親希爾曼和藹慈祥,母親波林溫柔賢惠。
在小愛因斯坦出生不到一年的時候,父親經營的小電器行開始不太景氣了,叔叔雅各布建議他們一家搬到慕尼黑去。經過一番商量之後,希爾曼攜帶愛子在1880年搬到了慕尼黑。在慕尼黑,希爾曼和弟弟雅各布合辦了一家電器工廠,工廠的生意開始時比較順利,全家人的生活很富裕。
愛因斯坦兩歲時,媽媽又為他生了一個可愛的妹妹,叫瑪雅。父母常帶愛因斯坦兄妹到郊外幽靜的山村中遊玩。小愛因斯坦對大自然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他的目光,他的心,都被大自然深深地吸引著。
小愛因斯坦雖然很孤僻但對音樂卻有著特殊的興趣,而且他還是一個特別愛思考的孩子,他常常一個人站在那裏,一動不動地想著什麼:比如樹葉為什麼動?風從哪裏來?神秘的宇宙到底是怎麼回事……
在小愛因斯坦6歲這一年,父母準備送他上小學。小愛因斯坦興奮極了,他興高采烈地整理著自己的書包,把文具一遍遍地擺好,又拿出來,然後再擺好。
一天,父親希爾曼給小愛因斯坦帶回一隻羅盤,一隻小小的羅盤,引發了小愛因斯坦無限的聯想。他問了無數個為什麼,為什麼羅盤針總指一個方向……也就是因為這個小小的羅盤,小愛因斯坦開始了他的思索,他執著地探索著、追求著大自然和宇宙的奧秘。
本來希爾曼夫婦都是猶太人,但是,他們祖先幾代下來,已經因為長久居住在非猶太人的聚集區,被那裏的原住居民給同化了,他們自己都快忘了自己是猶太人了。
在慕尼黑,宗教氣氛是很濃厚的。人們把自己的孩子按照宗教信仰的不同,送到不同的宗教學校去上學。按理說,愛因斯坦應該去猶太教教會學校去上學,但是,因為希爾曼家族的宗教觀念不是很強,同時,他們住的地方離猶太教會學校又太遠,所以,小愛因斯坦被送到一所天主教小學上學。
在學校裏,按照政府的規定,學生要接受宗教教育。回家以後,父親又給他請了一名猶太教老師,教他猶太教教義。在愛因斯坦幼小的心靈裏,兩種教義都紮下了根,這也是他善良、包容的主要原因。雖然愛因斯坦自己對宗教沒有任何偏見,但是,宗教的偏見卻從他上小學的第一天起就給他帶來了苦惱。
在學校裏,隻有愛因斯坦一個人是猶太小孩,又因為他性格孤僻,不合群,所以,他總是獨自一個人靜靜地思索著。小愛因斯坦常被許多問題困擾著,無論爸爸怎麼說,他還是不能理解。同是德國人,為什麼要分那麼多種呢?小愛因斯坦開始對這種互相仇視的教義產生了憎惡,為什麼?為什麼德國人就可以這樣驕傲?在學校裏,愛因斯坦顯得更加孤寂。
不管有多麼重的學習壓力,兒童時期的孩子的生活也應是五彩繽紛的,但是愛因斯坦卻十分沉默,即使別人拉他出去玩,一會他也會回來,因此,同學們給他起了個綽號叫“木頭”。一年的學習生活結束後,愛因斯坦並沒什麼特殊的表現,成績平平。
愛因斯坦的母親波林是位音樂天賦很高的女性。在家裏,母親在晚飯後經常彈奏幾曲鋼琴,優美的旋律在房間裏回蕩。每當這個時候,愛因斯坦就會來到媽媽後麵,專注地聽著。波林見此情景,也希望兒子能從音樂中尋找到美,完善自己的性格,加強自己的修養。
於是,波林就給愛因斯坦請了一個家教,每天晚上教一個小時。老師非常認真,他十分嚴厲地教愛因斯坦反複練習指法。可是愛因斯坦討厭這種枯燥的練習方法,但他的父母卻堅決讓愛因斯坦學下去,並且采取了強硬的態度。
第二年,希爾曼夫婦也覺得不應該勉強小愛因斯坦了,於是,他們決定改變主意,讓他學習小提琴。小愛因斯坦這一次像是找到了感覺,他開始主動、積極地練琴。而且,因為他有一些音樂基礎,進步也非常快。從此,小提琴伴隨著他的整個生命過程,直到他去世。
當愛因斯坦10歲的時候,他進入了路易波爾德中學。在中學裏,用的全是灌輸式的教學法,學校和老師根本不考慮學生是否喜歡這種方式,隻是一味地講。雖然是在學校裏,卻像軍營一樣十分重視軍事訓練。
愛因斯坦十分生氣地說:“以前覺得小學老師像上士一樣,現在,我覺得中學的老師像是中尉。”在這樣一所兵營一樣的學校裏學習,愛因斯坦感到壓力大極了。
有一天,叔叔雅各布來看他,見他這樣悶悶不樂,就給侄子講了有關畢達哥拉斯的一些事情,愛因斯坦聽得十分認真。隨後,雅各布在紙上畫了一個直角三角形,並對愛因斯坦說:“在直角三角形裏,有一個定理,它的斜邊的平方,等於其他兩邊平方的和,這也就是中學學到的畢達哥拉斯定理。”
愛因斯坦兩眼放光地問道:“是真的嗎?”
雅各布見侄子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了,就故意說:“如果你不相信,可以自己證明一下嘛!”
雅各布走了之後,愛因斯坦下決心一定要證明出這個定理。他開始反複地思索,不停地在紙上畫著、寫著。已經是深夜了,母親波林不忍心看著兒子受折磨,就說:“阿爾伯特,證明不出來就算了,明天去問叔叔吧。”
“不,媽媽,我一定能證明出來的。”愛因斯坦頭也不抬地繼續他的證明。
過了很久,突然,愛因斯坦一聲歡呼:“我做出來了!”
波林也為兒子感到高興,世界上的大數學家證明出來的定理,一個年僅12歲的少年,竟然在一個晚上就證明出來了。從此以後,愛因斯坦對數學像著了迷一樣,他不僅學習中學的數學,還把大學的高等數學也自修完了。幾何和數學的奇妙深深地吸引著愛因斯坦,他覺得,他終於找到了一個奧秘無窮的世界。
自此以後,愛因斯坦開始踏入了數學的殿堂,這其中,除了叔叔雅各布經常帶給他一些幾何書外,還有一個人對愛因斯坦學習數學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就是俄國的大學生塔爾梅。
當時,塔爾梅每周四都到愛因斯坦家裏吃飯,他在大學裏學醫學,生活困難,依靠社會各界的資助生活和學習,愛因斯坦家就包下了他的幾頓飯。塔爾梅十分喜歡小愛因斯坦,同時,也對他超人的求知欲感到吃驚。塔爾梅不僅給小愛因斯帶來所讀過的書,而且,隻要小愛因斯坦有什麼問題,他總是耐心解答。
就這樣,在叔叔雅各布和塔爾梅的幫助下,小愛因斯坦竟自學起了微積分。小愛因斯坦的數學天賦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對於有些數學問題,不僅僅是數學老師,就連塔爾梅,對愛因斯坦的許多問題也回答不上來了。
可是,好景不長,1894年6月左右,愛因斯坦家的工廠陷入了非常困難的境地。家裏的生活也一天不如一天了,本來很樂觀的希爾曼也常常滿麵愁容的,雅各布叔叔也不再說笑話了。
最終,父親的電器工廠最終沒有逃脫掉關閉的厄運。出於多方的考慮,全家決定搬到意大利的米蘭去,但愛因斯坦卻必須留在慕尼黑,因為他快中學畢業了,而且隻有拿到中學的畢業證書才能上大學。
不久,全家人搬走了,隻留下阿爾伯特一個人住在出租的房子裏。本來就性格孤僻的愛因斯坦,這下就更加孤單,更加不願意和人交往了。學校裏軍營式的授課方式,枯燥呆板的知識灌輸,讓愛因斯坦討厭極了,他幾乎開始仇視這一切。而且他開始和學校對抗起來,這讓老師和校領導大為惱火。
而在同時,愛因斯坦一邊繼續鑽研微積分,一邊沉浸在音樂的海洋裏,他一個人孤獨地享受著隻有他才能體會到的快樂。在學校裏,愛因斯坦除了數學和物理學的成績優秀外,其他課程都不好。教導主任曾這樣斷言:“愛因斯坦性格孤僻,不守紀律,而且,大腦也比較遲鈍,將來,不會有出息的。”
於是,父母給愛因斯坦來信,希望他能堅持學下去,拿到中學文憑,將來也好報考大學。在米蘭的表哥也給他寫信,向他描述米蘭的美麗景色,因此,愛因斯坦更加向往米蘭,也更加討厭慕尼黑了。
在愛因斯坦16歲那年,他更加痛恨德國的軍國主義,也仇視學校。他沒和父母商量,一個人做出了決定:盡快離開慕尼黑!但是畢業的時間馬上就到了,如果現在走,就拿不到畢業證,十分可惜。而且,父母也會十分失望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愛因斯坦設法弄到了兩張證明:一張是醫生開給他的,證明他有精神衰弱,需要休養;一張是數學老師開的,證明他的數學成績已經達到大學水平。隨後,他開始計劃怎麼跟學校周旋。但天不遂人願,還沒等愛因斯坦實施計劃,校方就通知其因成績不好、不尊敬老師、與同學格格不入,還不遵守校規而強迫退學,愛因斯坦真的有點接受不了這個“勒令退學”的處分。
為此,他還差一點掉下了眼淚,但是,一想到馬上就可以離開慕尼黑了,他的心中又充滿了喜悅。愛因斯坦的心已經像長了翅膀的小鳥一樣,飛往了意大利,飛往了米蘭。
就這樣,愛因斯坦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離開了可惡的慕尼黑!告別了軍國色彩濃重的學校!當愛因斯坦出現在米蘭的家門口,一家人又驚又喜。
久別重逢的喜悅過後,愛因斯坦還是小心謹慎地講述了發生的一切事情。家裏人聽了,心裏自然有些煩惱,但是,他們誰也沒說一句責備的話。
父親希爾曼安慰他說:“兒子,你長大了,慕尼黑的事就把它當作一場噩夢吧,關鍵是要考慮一下以後該怎麼辦。”
叔叔雅各布高興地說:“我們一家人終於又團聚了,我們還是來歡迎阿爾伯特的歸來吧!”
於是,一家人又在一起幸福地生活了。
愛因斯坦十分喜歡米蘭這個地方,這裏氣候宜人,景色優美,人們生活得悠閑自在,各種氣氛也很輕鬆。轉眼間,愛因斯坦已經到米蘭6個多月了。但愛因斯坦也像所有的少年人一樣,經常在考慮這樣一個問題:“以後,我應該做些什麼呢?”
家裏在米蘭開的工廠也不是很景氣,所以,愛因斯坦也必須要想辦法謀生。母親波林十分擔心愛因斯坦,她期望兒子能有一個好前途。但沒過多久,父親經過一番努力,給他聯係了米蘭國際學校。在米蘭國際班,愛因斯坦第一次感受到了自由的空氣,但是,這個班畢竟是暫時的,他還要想別的辦法。父親的工廠也是每況愈下,情況越來越壞。
父親經常對愛因斯坦說:“阿爾伯特,你現在已經長大了,應該自己有個打算了,是去上學還是工作,你應該有個目標。”
愛因斯坦也知道父親的艱難,他也想幫父親做點什麼,他也在暗中努力著。愛因斯坦在這期間完成了一篇關於光粒子的論文,而且,他還幫助叔叔雅各布解決了許多實際問題。
最終,愛因斯坦下定決心,再繼續學習,經過友人建議他決定去瑞士的蘇黎士大學學習。於是,母親波林托人向蘇黎士大學推薦愛因斯坦,這所大學最終同意讓愛因斯坦去參加考試。
1895年的秋天,隻有16歲的愛因斯坦滿懷憧憬,一個人前往瑞士。愛因斯坦按時參加了蘇黎士聯邦工業大學的考試,考試的科目很多,除了愛因斯坦成績很好的數學和物理外,還有他成績不好的政治學、語言學等。
終於等到公布成績的那天了,愛因斯坦的數學和物理學考得都很好,可是,其他的科目都考得一團糟,結果當然是名落孫山了。
“難道我連一個學習的地方都沒有了嗎?”愛因斯坦傷心地自言自語道。
正當愛因斯坦不知該怎麼辦好的時候,蘇黎士聯邦工業大學校長赫爾先生派人來叫他去一趟,校長對他十分器重,但是他其他科相差太遠,即使進了大學,也無法跟上正常教學,因此校長把他介紹到亞雷小鎮的一所學校再續一年中學,然後再直接升入大學。
接下來,愛因斯坦就懷著一種不知是怕還是悔的心情,來到了亞雷小鎮。出乎他意料的是,這裏的中學並不像他想象中的那麼可怕,相反,剛剛一到這,他立刻就喜歡上了這裏。這是一個美麗的小鎮,有山有水,景色如畫。踏進中學的大門,愛因斯坦在慕尼黑學校學習時對學校的感情一下子轉變了。這裏的教室和大學的一樣寬敞明亮,這裏的老師和同學也是那麼友好和溫和,愛因斯坦對學校的討厭心理消失了。
在這所學校裏,有一位叫溫德勒的教授。愛因斯坦剛一到這裏,他就溫和地對愛因斯坦說:“阿爾伯特,如果你願意的話,就到我家裏來住吧。我有7個孩子,他們一定會喜歡你的。”就這樣,愛因斯坦住到了溫德勒教授的家裏。
學校的教學方式和教師的素質都是一流的,在這裏,充滿了民主和自由的空氣,愛因斯坦開始喜歡學習了。教授家裏的孩子很快就和愛因斯坦成了好朋友。教授其中的一個兒子後來成了愛因斯坦的妹妹瑪雅的丈夫。
在這個小鎮上,愛因斯坦簡直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他不再性格孤僻,不再獨來獨往,他變得朝氣蓬勃,充滿信心了。在學習上,愛因斯坦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他不僅數學和物理學習成績優秀,其他學科也趕了上來。
一年以後,愛因斯坦修完了全部學業,順利地取得了畢業證書。蘇黎士聯邦工業大學按照以前的約定,決定讓愛因斯坦直接進入蘇黎士理工大學學習,愛因斯坦高興極了。
就這樣,愛因斯坦離開了亞雷小鎮,又開始了他的新生活。 愛因斯坦中學畢業後,在暑假期間回到了米蘭。由於他對德國的仇恨隻增不減,因此,他決定放棄德國國籍,但遭到家人的一致反對。
後來,家人逐漸改變了看法。希爾曼為兒子向當局寫了一份申請。沒多久,當局便給愛因斯坦寄來了一份文件,正式聲明,愛因斯坦不再是德國的公民了。
可是,放棄了德國的國籍,總要再加入到另一個國家的國籍中去呀,在瑞士,有愛因斯坦要去讀書的學校,愛因斯坦決定要加入瑞士國籍。瑞士法律規定,要想加入瑞士國籍的人,必須年滿24歲。於是,愛因斯坦無法立即加入瑞士國籍,他成了一個沒有國籍的人。
暑假結束以後,愛因斯坦滿懷希望地開始準備去蘇黎士大學。
大學生涯
1896年10月,愛因斯坦終於圓了大學夢,進了蘇黎士理工大學。愛因斯坦讀的是教育係,學習數學和物理,他終於可以在自己最喜歡的專業裏自由翱翔了。
蘇黎士是個人口不多的小城市,市區東南有蘇黎士湖,湖光蕩漾,波光鱗鱗,市區的建築物更有現代化的特點,蘇黎士理工大學就建在這裏,它當時在中歐是比較有名氣的,尤其是在自然科學和數學方麵。
愛因斯坦像許多新入學的大學生一樣,對大學中開設的有興趣的課程都十分好奇,想多學一些東西。可是,愛因斯坦也有自己的研究方向,他決心在物理學上多下功夫。
在物理係,有一位十分有名的教授,叫韋伯,他是這個係的創辦者,在一些學術方麵,有著自己的獨到見解。可是,韋伯教授在課堂上講的知識,愛因斯坦早就學過了。因此,愛因斯坦雖然很敬重韋伯教授,但是,他卻不去聽課,而用大量時間去攻讀物理學大師們的著作。
在數學方麵,有十分著名的明考夫斯基和胡維爾等教授,愛因斯坦也十分敬重他們。可是出於同樣的原因,愛因斯坦也經常曠他們的課。
明考夫斯基是俄國人,是當時一位年輕有為的學者,有趣的是,正是這位教授後來為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從數學上做了精密的推理和論證。
教授們對愛因斯坦經常曠課十分不滿,他們很不理解。愛因斯坦就是這樣,他堅持自己的做法,不在乎別人怎麼看他,議論他。可是,大學畢竟是大學,有些規則是不能少的。最最基本的,就是你的考試必須要過關。愛因斯坦在大學有一個最親近的同學,他叫馬歇爾·格羅斯曼,後來,他成了愛因斯坦一般相對論的合作者。
愛因斯坦就是這樣,對其他課程不感興趣,隻是一心研究物理學。在物理學的聖殿裏自由飛翔的愛因斯坦,全身心地投入到物理學的研究中去了。
當時,物理學上常用的是牛頓創建的理論。因為這種理論用了200多年,從未有過動搖,一直是物理學發展的基礎。而且人們根據這些理論解決了許多實際問題。於是,人們普遍認為,所有的現象都可以用牛頓的理論來解釋。
不過,現在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在困擾著當時的科學家們。“光”和“音”是兩種運動速度極快的“波”,眾所周知,燈一亮,整個屋子立刻都亮起來了,我們幾乎感覺不到它傳播的速度。別人一說話,我們立刻就能聽得見,也幾乎是什麼傳播的感覺也沒有。
但是光和音確實是有速度的,隻不過,它們的速度太快了,我們感覺不到。可科學家卻能測到光的速度,在真空中,每秒30萬千米,比音的速度快得多。
於是,人們便開始追究更深奧的東西:光和音是靠什麼傳播的呢?如果什麼也不借助,那太陽上的光,便無法傳播到地球上。科學家們展開思索,他們提出一個十分有趣的想法:以太。他們認為,以太是光和波的傳播媒體,這個“以太”又是什麼東西呢?科學家說:“以太”是沒有重量,來無影、去無蹤的。在整個字宙中,充滿了這種傳播物。科學家們又形象地比喻說:“太空就是以太的海洋,地球就像是一隻船,在以太組成的海洋中航行。”
愛因斯坦對這種說法表示懷疑,他希望證明它。
於是,愛因斯坦把自己對“以太”理論的懷疑,以及自己設計的測量地球運行速度的草圖拿給韋伯教授看。韋伯教授對愛因斯坦的印象不是很好,因為愛因斯坦總是曠他的課。
於是韋伯教授很不滿地說:“愛因斯坦,你應該做的是認真聽課,而不是奇思怪想,的確,你很聰明,但是,你卻太不安守學生的本份了,對不起,我對你的設計圖沒有興趣。”
韋伯教授對愛因斯坦的誤解,並沒有打消愛因斯坦對科學的探究,他仍然孜孜不倦地研究著。
初露鋒芒
1900年,21歲的愛因斯坦大學畢業後,隨即踏上了艱難的求職道路。
可是,城市對他卻是無情的,他雖然是以優秀的成績畢業的,但是卻一直找不到工作。愛因斯坦想留校任教。可是蘇黎士聯邦工業大學的教授們卻一直認為他不適合這項工作。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愛因斯坦不明白為什麼自己找不到工作。他漸漸地感覺到了,原來是他身體內流的猶太人的血統在作怪。
在上大學的時候,愛因斯坦用節省下來的一些錢申請了瑞士國籍。可是,像愛因斯坦這樣的人,在瑞士人眼中,隻是在表麵上承認的,在實際上是不同的。
就在愛因斯坦找不到工作的時候,希望終於來了,在蘇黎士附近的溫特圖爾城,有一所職業技術學校缺數學老師。愛因斯坦立刻去應征,也許是天意,他被聘用了,雖然是代理教師,但是生活問題總算暫時解決了。
可是,6個月之後,愛因斯坦不得不離開這裏了,因為來了一位正式的教授接替了他的課。愛因斯坦的第一個工作就這樣結束了,他不得不開始了新的求職生涯。
愛因斯坦雖然失業了,可是他並沒有放棄學習,邊找工作,邊抓緊時間,讀了一些新出版的物理學方麵的著作。
因為沒有工作,愛因斯坦的生活越來越緊張了。有一天,他偶然碰到了大學時的好朋友格羅斯曼。在朋友的幫助下,愛因斯坦終於在伯恩專利局找到了一份固定的工作。
愛因斯坦立刻把這一喜訊告訴了米立娃——大學的同學,紅顏知己。然後,愛因斯坦在伯恩附近租了一間房子,開始了新的生活。
專利局的工作對愛因斯坦來說,真的是很容易應付的,他很快就適應了這裏的工作。而且,他還可以餘下很多時間,用來研究他的物理學。愛因斯坦就是這樣邊工作邊研究的。可是,為了能早點和米立娃結婚,他還想多掙點錢。於是,愛因斯坦在伯恩的報紙上登了一則小廣告,想要教授數學和物理學,他想做家教掙錢。
這則廣告的效果還真不錯,第二天就有人找上門來了。來人走進屋裏後,自己介紹說:“我叫莫裏斯·索洛文,是伯恩大學的學生,我在校裏學的是哲學,可我並不感興趣。所以我想跟你學物理。”
愛因斯坦非常高興,不僅是又找到了一份工作,而且,他也很喜歡眼前這個思路敏捷、精明聰慧的年輕人。於是,他們成了師生。漸漸地,兩個人發現,他們有很多誌趣相投的地方。他們之間的關係,已經不僅僅是師生了,而且還是朋友。
不久,愛因斯坦的另一個好朋友,青年數學家康拉比·哈比特也參加到他們的討論中來了。他們幾個人經常在愛因斯坦的小公寓裏討論到深夜,鄰居們有時實在睡不著了,就會提出抗議。有一天,三個人熱烈地討論了一陣後,索洛文提議成立一個科學院,取名奧林匹亞科學院,選愛因斯坦擔任院長。
就這樣,奧林匹亞科學院成立了。三個人仍然在那間小公寓裏討論著,不僅僅是物理學的問題,還有哲學、人類學等各方麵的問題。不久,奧林匹亞科學院又有了幾名新成員,一名是愛因斯坦的同事,專利局的一位青年技師貝索,還有一位是一個叫溫德勒的年輕人。當然,愛因斯坦對專利局的工作也是一絲不苟的,同事們都很喜歡他。愛因斯坦一邊致力於物理學的研究,一邊開始寫論文。
1903年,愛因斯坦和米立娃結婚了。第二年,愛因斯坦有了一個可愛的兒子,他給兒子取名為“阿爾伯特”。
研究的過程是痛苦的,一次次的研究,一次次的失敗,愛因斯坦卻獨自承受著這些無奈。在這一時期內,他完成了幾篇極有價值的論文,包括相對論在內的幾篇論文。
愛因斯坦在這幾篇論文中選出一篇份量較輕的,寄給了他的母校——蘇黎士理工大學。母校也開始重視他了,給了他一個博士頭銜。然後,愛因斯坦又把關於相對論的第一篇論文,送到了萊比錫的《物理學年報》。
1905年,26歲的愛因斯坦又把兩篇論文送到了《物理學年報》。《物理學年報》是物理學界極有影響的刊物,愛因斯坦一個人在同一年裏在這一刊物上發表了三篇論文,立刻引起了轟動。
同時,一個專利局的小職員,竟然把支配科學界200年的牛頓物理學給破壞了,人們一下子記住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這個名字。
愛因斯坦的這三篇論文,一篇是討論布朗分子運動的;一篇是發展普朗克的量子理論的,提出了光量子假設;第三篇,就是關於相對論的第一篇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它使愛因斯坦與牛頓齊名。
愛因斯坦用相對論的理論建立了新的物理學根基,人們可以離開牛頓與愛因斯坦在一起了。立刻,蘇黎士的幾所大學,都想聘請愛因斯坦去任教。但是,愛因斯坦並不願意當大學教授,他情願在專利局工作。原來,愛因斯坦認為,在大學講課太浪費時間,還不如在專利局,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從事自己的研究。
但朋友們卻認為愛因斯坦進入學術界會成就大事業,於是,愛因斯坦聽從大家的勸說,擔任了伯恩大學的特邀講師。但愛因斯坦隻顧專心於研究,所以,講課的效果很差,沒有幾個學生聽他的課。
這時,蘇黎士大學的克來納教授很想讓愛因斯坦到他們學校去任教。於是,克來納教授有一天突然來到愛因斯坦的課堂上。結果是可以預料的,克來納教授對他的課不滿意。克來納教授雖然對愛因斯坦的講課不滿意,但是愛因斯坦的名聲使蘇黎士大學最後還是決定聘用愛因斯坦。
1909年秋天,愛因斯坦帶著妻兒,一起回到了蘇黎士。在蘇黎士大學,愛因斯坦負責力學、動力學課程,還主持了物理學討論會。
1905年,愛因斯坦在《物理學年報》上發表的《論動體的電動力學》是他的相對論理論的第一篇。後來,愛因斯坦又相繼發表了兩篇文章,對這一理論做了補充。
當然,愛因斯坦的理論否定了牛頓的理論,許多人並不理解,甚至有些人還持反對意見。然而,愛因斯坦讀大學時的蘇黎士聯邦工業大學數學教授明可夫斯基,卻是他理論的支持者之一。有著數學天分的明可夫斯基教授,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做了數學上的推理論證,使之更加完美。
1907年,明可夫斯基把自己的論文發表了,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十分遺憾的是,就是在論文發表的第二年,明可夫斯基被疾病奪去了生命,年僅44歲。當時許多人對他的死都充滿了哀歎和惋惜。
相對論經過一段時間的傳播,也逐漸被人們所了解和認識了,狹義相對論成了一種普遍的理論。愛因斯坦用他的辛勤努力,用他的超人才華,為人類科學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開創了物理學的新篇章。
1909年7月,愛因斯坦第一次獲得了學術榮譽:日內瓦大學授予愛因斯坦名譽博士的稱號。同年9月,愛因斯坦被邀請參加在薩魯堡舉行的德國科學家大會。接下來,荷蘭的萊登大學又邀請愛因斯坦去演講。
光環圍繞著愛因斯坦,歐洲的許多大學都爭著邀請愛因斯坦去講學,並且希望他能去任教。愛因斯坦為了多拿一些薪水,因為這時已有兩個孩子的愛因斯坦,需要多掙一些錢來供養家裏的妻兒,他決定去奧國的布拉格大學任教。
物理新星
1911年秋天,愛因斯坦帶領全家搬到了布拉格,愛因斯坦本人也從編外教授晉升到編內教授,這是一件最令人高興的事,愛因斯坦因此而獲得了一種久違了的滿足感。
在布拉格,愛因斯坦的薪水多了,地位高了,許多不曾謀麵的人都在猜測著這個偉大的人物的形象。可是,現實生活中的愛因斯坦,恐怕要讓那些對他充滿了憧憬的人大失所望了。他仍然是一副不修邊幅的打扮,穿戴不但不夠幹淨利落,甚至有些過於寒酸了,在生活中他是善良的、謙虛的,甚至經常會來一點善意的幽默;他是坦誠的,無論是地位卑微的雇工,或者是大名鼎鼎的教授、官員,他都一樣地對待,從不勢利識人,他的這些品格給他帶來了不少的朋友,但也因此遭到了許多人的譴責,有人嘲笑他的穿戴打扮,以及隨便的教學態度,簡直沒有一點教授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