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曆山大·弗萊明
——青黴素的發現者
克利山克說:“弗萊明謙虛而自然地接受了各種加諸於其身上的榮耀。但是,真正讓他大受感動的, 卻是眾人聯署的簽名,以及因青黴素而受惠的小孩和窮人的感謝信。 他繼續不斷地研究人體天然免疫係統中的調理素、吞噬細胞及溶菌酵素。然而現在我們卻隻能哀悼,因為我們將永遠失去這一位優秀的科學家及大人物。”
初顯才華
亞曆山大·弗萊明在1881 年 8 月 6 日出生於蘇格蘭西南部亞爾郡高地一個小山丘的農舍裏。弗萊明的家庭是一個大家族。他父親的首任妻子在生了 4 個孩子後死 了。60 歲時,父親又娶了第二位妻子,不久,他們又有了 4 個孩子,弗萊明便是其中的老三。父親在他7歲時去世了。
弗萊明的童年可說是無憂無慮又生活充實,他們家裏通常由較大的孩子照顧家畜及處理家庭瑣事,包括汲水及添木料生火,較小的男孩則照料羊群。
弗萊明說:“我很幸運,生長在偏遠農場上的一個大家庭裏。我們沒什麼錢可花,也沒地方可花錢。不過,在那樣一個環境裏,在大自然的懷抱裏, 我們學到了許多城裏的人們所學不到的東西。”
弗萊明自幼好學, 酷愛大自然, 注意觀察種種自然現象, 喜歡思索那些新鮮事物, 常常向大人們提出五花八門的問題, 弄得大人們也難以回答。
有一次, 他跟著母親去探望一個住院的親戚。看著病人那痛苦的情形, 他問:“您得的是什麼病?怎麼會得病?”病人一問三不知.喜歡刨根問底的弗萊明, 又去向醫生打聽, 醫生也無法明確答出病因, 隻得對好問的弗萊明說:“孩子, 沒有詳細研究的病症還多著呢, 哪能樣樣病都知道啊!”醫生的話使弗萊明產生了學習醫學, 為人治病, 解除病人痛苦的願望。
弗萊明在5歲時開始了他的求學生涯,進入當地一所簡樸的小學就讀。十 幾個同集中在唯一的一間教室裏上課,天氣晴朗時,老師就幹脆帶著他們到河邊上課。
童年時的弗萊明著迷於大自然的一切,耳濡目染之餘,蘊育發展出他犀利的觀察力及超人的記憶力,那些都成為他日後發現盤尼西林的先決條件。
1895 年的夏天,年僅 13 歲的亞曆山大·弗萊明離開了從小生長的故鄉蘇格蘭, 搬進了緊張、嘈雜,且遭嚴重工業汙染的大城市倫敦。當時的他可能沒有想到,倫敦這個繁華的大都市,居然會成為他後半輩子的第二故鄉。
因為家庭條件比較困難,弗萊明在 16 歲 時 到美國海運找了一份船務員的工作,這家公司是專門經營橫渡大西洋、大型定期貨輪的業務。做為一名基層辦事員,弗萊明必須動手抄寫文件、記帳,或是詳實記錄一些貨輪和乘客的基本資料。他做得很仔細,表現得也不錯。然而,他老覺得工作很僵化呆板。他在那兒幹了 4 年,正當他感覺前途一片黑暗時,生命中突然有了轉機。
1901 年,弗萊明20歲時從一位親戚那裏繼承了一筆遺產,才得以繼續學習。在這一年的 10 月,弗萊明成為聖瑪麗醫科大學的學生。
弗萊明很快便適應了學校的新生活,這跟他前幾年在船務公司做辦事員的生活真有天壤之別。現在他必須細心地研究人體結構、組織及器官,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及運作方式。
雖然這些知識在現代早已為大眾所熟知,然而在弗萊明當學生的時代, 大部分成果卻還未研究出來。因此,即使是專業的醫學家,對這方麵也是懵懂無知的。
弗萊明 22 歲時,他通過了第一次醫學考試,開始有當一名外科醫師的念頭。第一次考試之後,學生們被安排到醫院, 跟著醫師巡視病房,收集資料並整理病人檔案、照片,以便對病人進行正確的治療。
在這兒,有許許多多的事務可待學習。然而事實上,以當時的醫療水準而言,就連在頗具盛名的聖瑪麗醫院,也還沒有幾個真正有把握治療各種疾 病、能對症下藥的醫生。
科學家們迫切想要解開人體對抗疾病的秘密。然而在當時,醫生對於各 式各樣的微生物侵入人體,甚至摧毀、威脅到人類的生命仍感束手無策。人與微生物之間的抗爭,幾乎還沒有半點眉目。
弗萊明原來有許多機會選擇其他方麵的醫學,然而無意中他卻選擇了微生物這個領域。他不知道在其他地區,抵抗微生物的研究也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他的一位老師,也是這場對抗微生物大戰中的先驅者,就是奧姆羅斯·來特。
1880 年,當奧姆羅斯·萊特還是個年輕人時,他跟隨著當時的幾位醫學大師在歐洲學習。那時在歐洲的科學界,是一個進步神速、令人興奮的年代。
17 世紀之後,微生物就被陸續地觀察及記錄。1870 年,德國科學家柯霍首次證實疾病是被特定的微生物感染所致。
巴斯德在 1870 年為科學家找到新的研究方向,他證實注射疫苗到人體內,可促使人體的自然防禦係統產生作用,並減輕一些症狀,但是人真的感染這些疾病,仍然是無法醫治的。
聖瑪麗醫院瘤理學及細菌學的教授奧姆羅斯·萊特深信正確的疫苗接種不僅能預防細菌疾病,且絕對能治療這些疾病。
弗萊明深受奧姆羅斯·萊特的影響,在 1906 年的夏天,亞曆山大·弗萊明加入了奧姆羅斯·萊特的研究部門。弗萊明很快就被他的新工作所吸引,從而全 神貫注地投入。從此,他再也沒有離開過這個工作崗位。
弗萊明是一個腳踏實地的人,他不尚空談,隻知默默無言地工作。起初人們並不重視他。他在倫敦聖瑪麗醫院實驗室工作時,那裏許多人當麵叫他小弗萊,背後則嘲笑他,給他起了一個外號叫“蘇格蘭老古董”。
有一天,實驗室主任萊特爵士主持例行的業務討論會。一些實驗工作人員口若懸河,嘩眾取寵,惟獨小弗萊一直沉默不語。萊特爵士轉過頭來問道:“小弗萊,你有甚麼看法”
“做。” 小弗萊隻說了一個字。他的意思是說,與其這樣不著邊際地誇誇其談,不如立即恢複實驗。
到了下午五點鍾,萊特爵士又問他: “小弗萊,你現在有甚麼意見要發表嗎”
“茶。”原來,喝茶的時間到了。
這一天,小弗萊在實驗室裏就隻說了這兩個字。
隨著研究工作的持續進展,弗萊明為自己贏得了治療法專家的美譽。然 而在另一領域,他也擁有同樣傑出的表現。他總結出一套很好的方法,隻要用一兩滴血液,就可以檢驗出患者是否患有梅毒。
在德國有位名叫保羅·艾立克的科學家,一直在尋找一種既可以有效地對付微生物,又對人體沒有害處的化學物質。他嚐試了 605 種化學藥品,終於發現第 606 種物質具有對付梅毒病菌的殺傷力,而且對人體不造成傷害。他把這種化學物質稱為“六○六”。這是後來被命名為“撒爾代散”的藥物,它可以通過注射到人體的各個部位去殺死梅毒病菌。
奧姆羅斯·萊特認識艾立克,他也是最早將實驗引進英國的科學家之一。 艾立克要求弗萊明和另一位研究人員李奧那·柯爾布魯克繼續以“六○六”從事試驗,結果非常成功,弗萊明從此在梅毒的治療領域中建立了權威地位,當然也贏得了廣泛的聲譽。
一戰時期的研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弗萊明的研究工作被迫中斷了,他也從 熟悉的聖瑪麗醫院趕赴幾裏外的法國醫院去工作。
奧姆羅斯·萊特將他長期研究出來的傷寒疫苗提供給戰時的士兵。他堅持所有的部隊都必須立刻接種傷寒疫苗,而傷口已被感染者,則必 須注射一種新研製出來的疫苗,他堅信,將已經破壞的細菌注射到人體內, 可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力以便和傷口的細菌作戰。
在長達 4 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因為有了萊特的疫苗,英國軍隊因為傷口感染而死亡的人數隻有 一千多人。然而很多軍醫還是不承認“萊特的疫苗可以治療傷口感染”的說法,他們建議萊特在戰地醫院設置一個研究小組,以便作查證工作。
1914 年 10 月,從聖瑪麗醫院來的萊特、弗萊明等一些細菌學家共同成立了一個研究小組,開始調查來自戰場上受傷的傷兵們。
臨時的戰地醫院設在布爾隆的一所大型俱樂部裏,這裏曾是有錢人消遣娛樂的地方,現在卻擠進了一排排的行軍床,躺滿了痛苦呻吟、流血不止的傷兵,等待著開刀或治療。
他們有的已經躺了好多天,許多傷口都已經發炎潰爛了,有的甚至形成了可怕的氣性壞疽,它們的罪魁禍首當然是各式各樣的細菌。在這種情形下,醫生們所能做的就是將殺菌劑倒在傷口上,對來勢洶洶 的細菌做些消極的阻止工作。。
這種治療方法始自 1860 年的一位蘇格蘭醫生約 瑟芬·李斯特 ,是他首先引進這種殺菌藥劑。其後數十年, 醫生們都是用這種方法來醫治傷口。可是,任意地將殺菌劑倒在傷口上,並不能出現預期的效果,發炎仍然持續發展,有時傷口更加惡化。事實上,沒有一個人知道這些物質對人體組織有何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