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加部落經過近百年的征戰,征服了整個安第斯山脈中部地區的各個部落,建立了幅員遼闊的中央集權帝國。16世紀初的印加帝國以秘魯為中心,向北包括厄瓜多爾的大部分;玻利維亞的大部分和阿根廷的西北部,向南到達智利中部的毛萊河、東南亞馬遜河叢林地區;西瀕太平洋,麵積200多萬平方公裏,人口600萬以上。
宗教在印加帝國各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印加人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力,更崇拜太陽神。印加帝國的統治者把印加部落的主神——太陽神強加給安第斯山地區的各族人民,要他們信仰和崇拜,同時又允許保留和繼承各部落與村社或者家族的各種宗教信仰。
羅馬二代政權的奇跡
克裏奧帕特拉七世是埃及國王托勒密十二世和克裏奧帕特拉五世的女兒,生於公元前69年,從小在宮廷中長大。她美貌出眾,姿色超群。
公元前51年,托勒密十二世去世,按照遺詔和當時法律規定,21歲的克裏奧帕特拉和比她小6歲的異母弟弟結成夫妻,共同執政。由於宮廷鬥爭失敗,她被弟弟趕出了亞曆山大城,可她仍不甘心。一直也在激烈地進行著。
此時,適逢愷撒追擊其政敵龐培來到埃及,他以羅馬國家元首的身份,對埃及王位之爭進行調停。愷撒被克裏奧帕特拉七世的美貌所傾倒,奧帕特拉七世因此成了大權獨攬的埃及女王。兩人一見鍾情,為後世留下了知己香豔的國際政治佳偶。
不料愷撒於公元前44年3月15日被刺身亡,她悵然離開了羅馬。
愷撒死後,羅馬軍事統領安東尼稱雄羅馬。克裏奧帕特拉七世又以自己的美貌俘獲了安東尼,兩人在才能及生活了5年之久。這期間,安東尼曾違心地與政敵屋大維(愷撒的養子)的姐姐成婚,但不久便遺棄了他的妻子,與克裏奧帕特拉舉行了婚禮。
這種違反羅馬婚俗的舉動,自然遭到了輿論的譴責,加上他擅自將羅馬帝國在東方的大片殖民地,送給了克裏奧帕特拉,這就更加激起了羅馬人的憤怒。
公元前31年,安東尼與屋大維會戰於阿克提烏姆海角上,安東尼大敗,逃亡埃及。1年後,屋大維兵臨埃及,安東尼見大勢已去,解下披甲,抽出佩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時年52歲。
克裏奧帕特拉被屋大維生俘後,她想以美色再次迷惑屋大維,但沒有奏效。最後,在她自己的臥室裏自殺而死。
羅馬城的滅亡
公元1至2世紀,是羅馬帝國的強盛時期,它雄踞於地中海一帶,儼然是一個不可一世的大帝國。然而,到公元3世紀,羅馬的奴隸製便出現了嚴重的危機,農業衰落,政局動蕩,帝國的沒落已成無可挽回之勢。
奴隸主窮奢極欲,過著荒淫無度的生活。與此同時,統治者爭權奪利的鬥爭越來越厲害。在公元235年以後的50年中,竟換了10個皇帝。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終於分裂為東西兩部,即以君士坦丁為首都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城為首都的西羅馬帝國。千瘡百孔的羅馬帝國民怨沸騰,奴隸起義風起雲湧,最著名的是高盧人掀起的“巴高達”(意為戰士)運動,起義者以農民當步兵,牧人當騎兵,轉戰各地,使統治者膽戰心驚。公元408年,羅馬統率撤拉率領一支隊伍自高盧回意大利,路經阿爾卑斯山隘,突然被巴高達戰士截擊,全部戰利品均落入巴高達戰士手中。巴高達實行“把奴隸主變成奴隸”的政策,不斷向羅馬官吏發動進攻,受到奴隸們的熱烈擁護。
羅馬帝國陷入一片混亂之時,又遭到了新的危機:東方日耳曼人中的哥特人開進了意大利。統率這支大軍的,是哥特人中最有名的勇士阿拉裏克。
可是,羅馬的司令官斯底裏哥把阿拉裏克打敗了。
公元408年,阿拉裏克的大軍又一次向羅馬挺進。他們占領了羅馬的港口,斷絕了羅馬的糧食來源。公元410年,阿拉裏克決定打進羅馬城,他向士兵們宣布:攻進羅馬,可以任意搶劫3天。搶光、燒光之後,哥特人在入城的第六天放棄了羅馬,向意大利南部推進。
公元476年,西羅馬隻有6歲的末代皇帝被廢黜。就這樣,這個曾稱霸地中海,曆時12世紀的奴隸製大帝國。終於在奴隸起義和外族入侵下,覆沒了,西歐曆史從此揭開了新的一頁。
偉大的腓特烈二世
腓特烈二世身兼西西裏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耶路撒冷及塞浦路斯王,1194年至1250年在世期間,在部屬及支持者心目中,是真正的曠世奇人,是第二位大衛王,甚至是救世主,來到世上恢複羅馬的黃金時代,清理腐敗的教會,以及建立世界和平。但在他的許多仇敵(其中包括教皇)看來,他反對基督,嘲笑正統的宗教,與異教徒和猶太教徒為友。
那麼,腓特烈二世到底是怎麼樣的人呢?他既惹來這麼惡毒的批評,別人對他何以毀譽參半?腓特烈二世3歲時其父親亨利便逝世了。腓特烈的長輩將這孤子安置在巴勒摩後,便爭權奪利去了。腓特烈平日常和猶太商人或阿拉伯及希臘手藝人往來,閱曆十分豐富。
1212年腓特烈即位為王,年僅18歲,已是一個才識見聞極不尋常的人。他擅長寫詩,他用意大利文寫的詩篇,對佛羅倫薩偉大詩人但丁頗有影響。他所設計的建築物,預示希臘和羅馬風格的複興。
腓特烈所訂法律,尤其是有關女人的立法,極具人道精神。例如女人有財產繼承權外,更受到反強奸法的保護。腓特烈的管治手法相當先進,宮殿裝設的水管係統也很完善,因為腓特烈喜歡勤洗澡。他做的多種自然科學實驗,也走在時代前麵。但這名聲完全不能幫助解決他與教皇的長期爭論,教皇討厭他革新,也不信任他的意圖。幾任教皇都挑唆惴惴不安的意大利北部城市居民起來反抗。教皇攻擊腓特烈二世,真正的原因與宗教無關,而是想保持自己在意大利中部管轄的地方,不受王室幹涉。於是政教長期對抗,雙方相互指責,散布謠言,搞得是非難辨。
腓特烈絕不是誹謗者說的“敵基督”,但在那個時代,人們不懂欣賞那種個性,結果他成了謎樣的人物,而非曠世奇人。腓特烈在1250年猝然去世。他一生如此多彩多姿,有許多燦爛輝煌的作為,以致許多人都不信他真正死亡。有人冒名頂替,自稱真命天子,救世者腓特烈。他生前雖無往不利,死後卻禍延子孫,其後裔不斷與教廷爭權失敗,成為犧牲品。25年後,子孫都死光了,曠世奇人的朝代亦隨而滅亡。
法國“牧羊女”奇事
1431年5月一個早上,貞德在廬昂一個公眾廣場被燒死。當時有數以千計的人親眼看見這樁慘事。這個19歲的農家少女曾率領法國抗拒英國侵略,一度是萬人敬仰的民族女英雄,正當她準備要報複巴黎時,不幸落入了英軍手裏。
在一萬多人注視之下,這個體型纖小,被宣判為女巫和異端信徒的少女,迅即被熊熊烈焰吞噬。很多圍觀者聽到她喊出耶穌的名字,並且呼叫那些激發她率領義軍、把英軍逐出法國的聖徒名字。烈火燒了一段時間,她還沒有氣絕,最後聽到她低吟一聲:“耶穌”,便離開人世,群眾看見行刑者扒開火堆,露出一具燒焦的屍體。不過有個時期,很多法國人相信一個言之確鑿的傳聞,認為貞德根本沒有在火刑台上燒死。到了今天,仍然有部分人認為在1431年5月那個早上死去的,並非貞德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