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曆史考證1(1 / 3)

第三章曆史考證1

耶利哥考證

耶利哥古城位於耶路撒冷和安曼之間的約旦河穀平原中央,是地球上最低的城市。據《聖經》記載,早在約書亞接替摩西成為以色列人的領袖,率領以色列人攻陷和摧毀耶利哥之前,耶利哥就已經是一座名城了。

自19世紀60年代起,考古學家們開始搜尋耶利哥古城遺跡。到了本世紀50年代,英國考古學家凱思林·凱尼恩博士在1952年到1958年間,發掘出一些更古老的城牆遺址。經測定,耶利歌在被以色列人摧毀以前至少存在了5500年。

古城耶利哥遺址在現今耶利哥城市郊一個綠洲旁的土丘下。建於公元前7000年左右的耶利哥古城牆用雕鑿整齊的小石塊砌築而成。牆基厚達1.8米,斷垣高低不一,是高處超過6米,一般高3.65米。城牆外的岩石中還發現了一條掘開的大溝,城中央有一座高大的石塔。

學者們還認為,耶利哥古城的第一批居民是屬於“那圖夫文化”時期的巴勒斯坦人。“那圖夫文化”存在於公元前8000年左右新石器時代陶瓷器期之前。

萬人活祭的阿茲泰克人

美國加州大學人口統計學家庫克,指出墨西哥境內所有阿茲泰克神廟中宰殺的人平均每年有1500名,大多是戰俘。

阿茲泰克人為什麼要殺那樣多同胞呢?直到最近數10年,曆史學家和人類學家大致接納這種說法:殺戮純為宗教方麵的需要,根據阿茲泰克人的信念,每天夕陽西下,太陽神便死亡。要確保太陽翌晨再升起來照耀世界,必須以人血作祭。

現代有人對殺人獻祭風俗的成因提出不同看法。1946年,庫克發表有關15世紀中美洲人口的研究報告,結論是:阿茲泰克人人口增加的速度比糧食增產更快,所以殺人獻祭可能是控製人口的間接方法,但很多人類學家對此種說法表示質疑。

本世紀70年代,在社會研究新學院工作的哈納提出一項驚人的新說法:阿茲泰克人殺人祭神後還把屍身吃掉。哈納根據西班牙征服者的敘述以及德薩哈根神甫的著作,得此結論。

哈納於是深入研究阿茲泰克人食人風俗的成因,發現阿茲泰克人或許很缺乏營養,主要是缺乏蛋白質,而大多數人是從動物的肉中吸收蛋白質。當時墨西哥缺乏肉類,較大的野獸多數已經絕種好幾百年;中美洲以北的民族可獲取馴鹿和美洲野牛以獲取肉食,但是墨西哥並無這些動物。

赫梯王國的突然消失

在土耳其境內、小亞細亞半島上的安納托裏亞高原,距今3100年以前,曾經出現過一個強盛的奴隸製王國——赫梯王國。

赫梯王國建立後,經濟、文化發展迅速。赫梯人對蘇美爾楔形文字改造後,很快地創造了風格獨特的涅西特楔形文字。他們很注重軍事力量的發展,還將土著居民的馬車改造成實用的戰車,使戰鬥力逐漸增強,為他們四處征戰提供了必要的保證。公元前16世紀,他們攻入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消滅了古巴比倫王國。並且他們還吸收了巴比倫的文化,在國內進行改革,製定新的法典,使赫梯王國進入了曆史上的強盛時期。

又過了100年的時間,赫梯人率先進入了鐵器時代,這使他們的軍事實力和生產水平大大地優於他們的鄰國。

赫梯人發達的冶鐵業和高超的製鐵器技術載入史冊。考古學家從波加茲克伊附近的五陵遺址中挖掘出的含鎳短劍及其它鐵器和鐵渣等實物,都充分證明它是世界上最早進入鐵器文明的古老王國之一。

強盛了500多年的赫梯王國突然從地球上消失了。

為什麼中國人自稱“龍的傳人”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是“龍的傳人”。龍成為了一種文化,在中華兒女的心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龍這一虛幻的神物,盤旋在人們心中已有幾千年之久。

中國龍起源於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人們出於對大自然的崇拜與祈盼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在心中構造了一種擁有馬頭、鹿角、蛇身、魚鱗、鷹爪、魚尾等特征的神獸,並賦予它翻雲覆雨、興風作浪的神力,這就是龍。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人類是由女媧用黃土造出來的。女媧這個人物形象是誰創造的呢?按普遍的說法,女媧最早應是奉蛇為圖騰的民族創造出來的。什麼是圖騰呢?圖騰是原始社會氏族的一種標誌;圖騰信仰是一種非常原始的信仰。而蛇圖騰的色彩在女媧、伏羲等的形象上能明顯地看出。蛇圖騰分布很廣,最初主要集中在我國的東南部和西南部;在幾千年的不斷遷徙中,各民族的文化互相交融,蛇圖騰傳遍了長江南北,在台灣的高山族、海南的黎族中都有蛇圖騰的遺跡或習俗。在奉蛇為圖騰的地區,人們一般認為“蛇”是“龍”的原形,“龍”是“蛇”的神性顯示。所以在江蘇、浙江、安徽一帶稱家蛇為“蒼龍”、“天龍”、“家龍”等等,在廣東、廣西、福建等地有些民族自稱“龍種”、“龍人”、“龍戶”,並建蛇廟,祭祀蛇神。

由此可以看出,我們中華民族和龍之間是有著深厚的曆史淵源的。龍是中國人的象征,中華民族驕傲地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龍頻繁出現,它成為了開天辟地的神,幫助黃帝統一了中國,又力保大禹治水,為千千萬萬人民造福。

在封建時代,龍象征著皇權、神權,有不可侵犯的威嚴;而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龍則成為一種吉祥物,飛入尋常百姓的生活。人們舞龍、賽龍舟,在燈謎、對聯、圖畫中,龍成了不朽的主題。

龍,集日月之精華,彙天地之靈氣,具百獸之形,兼包容四海、吐納百川之胸襟,在這新的時代,更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象征,還代表著中華民族的精神。

炎黃古戰場在哪裏

黃帝和炎帝“阪泉之戰”古戰場究竟在何處?這個史學界長期懸而未決的課題,經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專家和延慶縣曆史研究所工作者多方考證認定:炎黃“阪泉之戰”古戰場就在著名古跡八達嶺下延慶縣的張山營鎮上阪泉村、下阪泉村一帶。

炎黃二帝所處時代,是我國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後期,他們開創了中華民族文化之源。炎黃是我們共同的祖先,中華民族稱“炎黃子孫”蓋源於此。

1992年6月,北京市社會科學院魏開肇、尹鈞科會同北京史學研究會會長曹子西組成專家小組,先後查閱了《左傳》、《史記》等10種史籍文獻,多方論證分析認定:當今延慶縣上、下阪泉村一帶就是炎黃“阪泉之戰”古戰場。

為弘揚中華民族的曆史文化,紀念炎黃二帝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所作的偉大貢獻,北京延慶縣有關部門已決定在上、下阪泉一帶樹碑、建炎黃紀念館。屆時,這裏將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好去處。

烽火戲諸侯是怎麼回事

周朝統治的800多年中,最腐敗、最衰落的年代要數是西周幽王執政時期。

周幽王是個昏君,他上台期間不理朝政,整天隻顧吃喝玩樂。當時,他命令大臣到各地選美女送到宮裏,讓他盡情玩樂。選來的美女當中,有個叫褒姒的,美貌絕倫,周幽王非常寵愛她,專門把她留在宮中。

褒姒是個平民百姓的女兒,抓來以後,常常思念自己的親人,過不慣宮中的生活,整天眉頭緊鎖,有時哭哭啼啼,鬧著要回家,這可把周幽王急壞了,他想了很多辦法想使褒姒有個笑臉。然而,辦法倒想了不少,可就是不見效,周幽王不知所措。

一天,朝廷裏有個叫虢石父的大臣來了,此人奴顏媚骨,專會奉承拍馬,出鬼主意。隻見他低頭彎腰,跟周幽王耳語了一陣,周幽王聽了之後連連稱讚。

一天周幽王根據虢石父的意圖,帶著褒姒來到驪山的城樓上賞月,城樓上備滿了許許多多水果、點心,周幽王便和褒姒對飲起來,接著,又命人在烽火台上點起火來,一時間,狼煙四起。

烽火台上狼煙升起來了,四方的諸侯以為北方的敵人戎狄打過來了,便帶領人馬,一齊奔向驪山援救。當各路大軍趕到驪山腳下時,才發現這裏太平無事,根本沒發生什麼軍情,抬頭朝城樓一看,周幽王和褒姒正在一邊喝酒,一邊讓舞女跳舞助興呢!諸侯和士兵們見了非常氣憤,掉過頭來就往回走,可是,後麵仍有信以為真的援兵朝驪山腳下開來,進的進,退的退,成千上萬的兵馬在這裏亂成一團。諸侯上當受騙的情景,終於使褒姒看得笑了起來,周幽王第一次見到褒姒的笑容,心裏高興得無法形容,當場重賞了虢石父一千斤金子。

不久,戎狄真的對周幽王發動了進攻,戎狄帶領大軍一直打到驪山腳下,周幽王連忙命人點起烽火。

狼煙又升起了,可是,這次諸侯們都以為是跟上回一樣,不再相信了,一路兵也沒來援救,結果,戎狄的軍隊攻占了驪山一帶,殺了周幽王,搶走了褒姒,接著又攻下了都城鎬京。

周幽王死後,兒子平王即位,於公元前770年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曆史上把周朝遷都前稱為西周,遷都後稱作東周。

什麼叫做“殷墟”

“殷墟”是我國清朝末年,在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小屯村一帶發現的商朝後半期文化遺址。該地在商朝時稱為“殷”,從盤庚遷殷到紂亡國,共經曆了8代12王,273年時間。中國曆史上又稱商朝為“殷代”、“殷商”和“殷朝”。商朝被周武王滅亡之後,殷都被廢棄,逐漸荒涼,以至變成廢墟,年長日久被埋沒在地下,後來人們叫它為“殷墟”。

從1928年起,這裏不斷有考古新發現,先後發掘出大量青銅器、玉器、陶器和甲骨(十萬多片),還發掘出許多墓葬和宮室遺址。抗日戰爭爆發後,這項規模宏大的發掘工作被迫停止。但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和抗戰結束後,日本和美國曾經盜掘和大肆搜刮搶購,使殷墟文物受到巨大損失。

蔣介石在逃往台灣時,也曾劫掠許多文物。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非常重視殷墟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於1950年在殷墟重新發掘,獲得許多珍貴文物。現在那裏辟有殷墟陳列室。

商代的“人殉”是怎麼回事

人殉,就是用活人陪死人殉葬。殉葬本是一種古老的風俗。古代人們思想迷信,認為人死後還會同生前一樣生活,因而在人死後,將其生前用過的物品隨葬。原始社會人們隻是把工具、武器、日用品等和死者埋在一起。到了奴隸社會,奴隸主死後,葬在很大的墳墓裏,隨同埋下的,除了貴重的青銅器和玉器,更多的是將大量奴隸殺死或活埋來殉葬,讓他們在“陰間”繼續供主人役使。人殉的風氣,在商代達到了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