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曆史考證1(2 / 3)

商代前期,人殉現象已經相當普遍;到了後期,大中墓葬幾乎都有人殉。陪葬的奴隸,多的有幾十人,甚至達到幾百人。如安陽殷墟商王陵墓區有一座“亞”字形的大墓,槨(套在棺材外麵的大棺材)的頂部和四周有成批的男女侍從奴隸殉葬。據考證,殺殉的辦法是將奴隸們10人或20人一批,反綁著牽入墓道,東西成行地麵向墓室跪著,砍下頭後將屍體埋入,再填上土夯平。每夯一二層土便殺殉一批奴隸。這一座大墓殉葬的奴隸共有360多個,其中大多是不滿20歲的青少年,有的甚至是天靈蓋未長滿的幼童。像這樣殉葬幾百人的大墓,在商王陵墓區不止一個。除了商王朝統治的中心地區外,各地奴隸主用人殉葬的情況也很驚人。如在山東益都蘇埠屯發掘的一座奴隸主大墓裏,有48名奴隸殉葬,而且多數是十二三歲的少年。商王和大奴隸主貴族的陵墓,成了堆積奴隸屍骨的萬人坑!

商代的人殉,數量之多,手段之殘忍,範圍之普遍,駭人聽聞。充分暴露了奴隸主階級野蠻殘暴的階級本性和奴隸社會血淋淋的階級關係。

中國人為何將孔子稱為孔聖人

孔子生於前552或者前551年,於前479年逝世。他的名字叫丘,字仲尼。

通過向社會廣泛求教,到30歲左右,孔子已成為當時魯國知名的博學大師,並開始招收門徒,傳授《詩》、《書》、《禮》、《樂》等古代文化典籍。

孔子為了推行其政治思想奔走各國,他每天總要積極參與當地的政治活動,希望能有賞識和信任自己的明君,幹一番事業。可是他在周遊衛、宋、陳、蔡等國的10多年中,卻從未得到好的際遇,最好的君主也不過是以優厚的俸祿把他供養起來,裝點門麵,更多的時候他則備受冷落。

但是,無論生活安樂或困苦,都不能使孔子放棄自己的政治抱負。前484年,在政治上不斷碰壁的孔子已年近古稀,他知道理想已無法實現,決心返回魯國,終老於教育。這時他的一些弟子已在魯國的季氏手下任職,並取得了不少政績。季康子便禮聘孔子返國,讓他以政界元老、社會賢達的榮譽地位,從事講學並整理文化典籍。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立於禮”,就是用仁這種倫理道德來充實作為社會準則的禮,使禮具有真情實感,而得到普遍的自覺遵守。他認為,仁是規範人們相互關係的原則。與人相處一要真誠,二要責己,還要克製私心,推己及人。

孔子在晚年還整理了幾種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詩經》、《尚書》、《春秋》等。《春秋》是根據魯國史料編成的一部曆史書,它記載著從前722年到前481年的大事。

前479年,孔子去世。他死後,他的弟子繼續傳授他的學說,形成了儒家學派,孔子成了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學術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他被公認為我國古代第一位大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創立的儒家文化以及他提出的教育方法等思想,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曆史,漢以後的曆代統治者中都將儒家學說作為治國之本,所以他被後人尊稱為“孔聖人”。

屈原為何行吟沉江

戰國末期,楚國和秦國交戰,楚國屢戰屢敗,失地折兵,國力大大削弱了。

秦國為了及早吞並楚國,同楚國內部的親秦派暗中勾結,玩弄了聯姻的花招。秦昭王裝出很客氣的樣子,寫信給楚懷王,約楚懷王到武關會盟,隻要答應兩國聯姻,就可言歸於好。

楚懷王接到信後,既怕秦國,又覺得秦人可親,幻想秦楚親善,他把以往破城失地的可怖可恨的印象忘卻了,打算赴約。這時屈原隻是一個三閭大夫,久已失去顧問朝政的地位,他見懷王要去秦國,不能不挺身而出,諫阻懷王。

可是楚懷王的小兒子子蘭怕激怒秦人,失掉親善的機會,竭力慫恿楚懷王答應秦人的要求。

楚懷王聽信了子蘭的話,離楚赴秦。當楚懷王一進武關,秦國伏兵立即封鎖了關口,斷了楚懷王歸國的後路,把楚懷王作為人質,要求楚國割讓土地。楚懷王到這時方知秦人確是虎狼,他拒絕秦的要求,又冒險逃走,但仍舊落入秦人手中,後病死在秦國。

公元前298年,楚懷王之子頃襄王即位,其弟子蘭為令尹,後又娶秦王女,媚敵忘仇,完全屈從於秦國。屈原與蔽君誤國的親秦派保守貴族集團的鬥爭更加激烈了。親秦派為了徹底掃除障礙,便多次在頃襄王麵前誣告屈原,說他的壞話,頃襄王聽了勃然大怒,把屈原革職流放出去。

屈原不能容忍那混濁的世道汙染自己一天,他寫下絕命詞《懷沙》。然後來到汨羅江邊,抱著一塊大石頭,再一次地向郢都的方向凝望著,然後向激流中跳去。

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就這樣結束了他光輝的一生,這天,是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

秦始皇為什麼要焚書坑儒

焚書坑儒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統治人民的思想文化而采取的兩項重大措施。

戰國時期,由於社會關係發生激烈變動,學術界呈現出一種學派林立、百家爭鳴的新氣象。到了末年,諸國分裂歸於統一;與之相應,思想文化也出現了力求兼收並蓄、熔各家學說於一爐的趨勢。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運用封建國家的權力,強製推行思想文化的統治政策。焚書坑儒就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發生的。

秦朝確立了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行政體製後,一些儒生和遊士針對時政,引證《詩》、《書》和諸子百家的話,以古非今,“入則心非,出則巷議”。秦始皇34年(前212年),丞相李斯為杜絕“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的現象,提出“焚書”的建議,得到秦始皇的認可。當時所焚之書包括兩部分:一是統一前的列國史記,二是百姓私藏的《詩》、《書》和百家語;至於秦國的史書、博士官收藏的圖書和百姓家藏的醫藥、卜筮、種樹等技藝之書,則不在此列。所禁書籍都必須在30天之內上交地方官府焚毀。

焚書的次年,又發生了坑儒事件。秦始皇晚年為求長生不老,寄希望於方士尋覓仙藥,因此,方士侯生、盧生等很受寵幸。後來,侯生、盧生無法繼續行騙,便以始皇貪於權勢、不可為求仙藥為由,相約逃亡。秦始皇聞訊大怒,認為儒生多以妖言惑亂黔首,於是下令禦史案問諸生。受株連的儒生達460餘人,最後都被活埋於鹹陽。

坑儒的事件發生之後,連秦始皇的長子扶蘇也覺得過於殘忍,就對秦始皇說:天下初定,百姓尚不得安寧,這樣做恐怕會引起騷動。秦始皇聽了,反而把扶蘇貶到上郡去監督蒙恬的軍隊。坑儒激起了儒生的普遍反抗。

荊軻刺秦王的始終

戰國末期,秦國妄圖吞並諸國,稱霸天下。

秦王派大將王翦滅掉趙國以後,又繼續向北進軍,攻打燕國。燕國是個弱小國家,敵不過強大的秦國。當時,燕國的太子丹眼看自己的國家遭受秦國的侵掠,心裏非常著急。於是,太子丹就找到一位很有本領的勇士荊軻,以燕國使者身份去見秦王,想刺殺秦王。

荊軻接到命令後,對太子丹說:“要想刺殺秦王,得先挨近秦王身邊,讓他相信我是去求和的才行,還要帶上督亢地圖和樊於期的頭顱。”

公元前227年,荊軻和他的副手秦舞陽帶上督亢地圖和樊於期的頭顱,作為燕國的使臣來到鹹陽,覲見秦王。

秦王聽說燕國使者要獻上督亢地圖和樊於期的頭顱,高興得眉飛色舞,在鹹陽宮舉行隆重的儀式接見了荊軻。

誰知臉色蒼白,秦王見狀開始起了戒心,便命秦舞陽退下,將地圖交給荊軻,讓他一個人上來。

荊軻上了堂,獻上地圖和木匣,秦王叫荊軻打開木匣一看,果然是樊於期的頭顱。接著又叫荊軻打開地圖,一個地方一個地方指給秦王看。

等到地圖全部打開後,荊軻預先卷在地圖裏的匕首就露出來了。秦王一見,嚇得跳了起來。

荊軻連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的袖子,將匕首朝秦王胸口刺去。

秦王使勁一轉身,袖子被割斷了,他繞過屏風,想朝外跑,荊軻拿著匕首又追了上來,秦王知道跑不了,便繞著朝堂上的銅柱打轉,躲避荊軻。

兩邊的文武百官知道出了事,但手無寸鐵,而台階下的武士雖有兵器在手,但按秦國的規矩,沒有命令不準上殿。這時,秦王雖然腰佩寶劍,可連拔劍的工夫都沒有,隻顧躲避。

在這緊急關頭,大殿上一名伺候秦王的隨身醫生急中生智,抓起裝藥的罐子,朝荊軻扔去,荊軻手一揮,藥罐摔了個粉碎。

就在這一刹那,秦王拔出了寶劍,一劍就砍斷了荊軻的左腿。荊軻倒在地上,將手裏的匕首朝秦王扔去,秦王將身子一閃,那匕首從他腮邊飛過,打在銅柱上,直冒火星。

秦王見荊軻手裏沒有了武器,又倒在地上,便上前向荊軻連砍幾劍,殺了荊軻。台下的秦舞陽也早已被武士們殺了。

真有西施其人嗎

一些曆史學家指出,春秋戰國時期並無西施其人。而是在那之前200多年,就有史書記載:“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

因此,學者認為,西施隻是古代對美女的稱謂,並不是專指某一個人。

但後人對上述觀點不感興趣,或者說是不願接受。因為,悠悠曆史長河,在民眾的心目中,西施是具有沉魚落雁之容的美女,是不可更改的美的化身。西施的美已被公眾認可,人們寧肯信其有,絕不信其無。

東漢時期以後,據《吳越春秋》記載,西施在吳越交戰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西施憑借自己傾國傾城的美貌,肩負顛覆吳國的使命,毅然入吳做了吳王夫差的寵妃。

西施的美色,使吳王無心料理國事,最後敗於越王勾踐之手。

而西施最後怎麼樣了呢?

有人說,西施被越王裝入口袋沉江而死,此舉意在不讓“美色亡國”重演。《吳越春秋·逸篇》有這樣的記載:“吳亡後,越沉西施於江今隨鴟夷而終。”

有人反對這種說法,認為西施為越王滅吳功績卓著,被越王沉江於情理不容。

東漢人袁康著書稱,西施在大功告成之後,隨範蠡遠遊它鄉,過隱居生活去了。

也有人說,西施在吳國滅亡後重返故鄉,依舊每日浣紗。後來在一次浣紗時,不慎落水而死。

西施之美,在人們的心目中,永遠都是完美無瑕的。

劉邦引蟻排字

公元前203年,劉邦派大將韓信設下十麵埋伏,將楚霸王項羽的人馬圍困在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