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曆史考證2
曹植在兄弟中排行老幾
曹植是曹操的兒子。但曹植在曹操眾多兒子中排行老幾?這給後人出了一個難題。
人們所熟知的是曹丕、曹植兄弟倆為爭太子之位幾欲手足相殘,曹植以一首膾炙人口的七步詩,揭露曹丕的卑劣與殘暴。在人們心目中,似乎曹操隻這兩個兒子。其實不然,曹丕與曹植同為卞皇後所生。這卞皇後本是曹操後納的妾,而曹操的結發妻子劉夫人,此前已為曹操生下曹昂、曹鑠兩個兒子。
據曹丕《典論·自敘》載:“建安初,上南征荊州,至宛。張繡降,旬日而反,亡兄孝廉子修,從兄安民遇害……”
這遇害的孝廉子修即指曹昂,曹丕稱其為兄。那曹植至少應當排行老三(因曹鑠是否比曹植大還不清楚)。
如果曹植、曹昂屬同父異母兄弟不算在此列。那還有一個任城王曹彰,可是同曹植同父同母,並且比曹植年長。這曹彰因沒有才氣,總是不被人提起,也就不被後人所知。但在史書《三國誌·武文世王公傳》中卻有明確的記載。所以,曹植是無論如何也排不上老二的。
如果將同父異母之兄弟都統統排在一起,那曹植恐怕就要排行老四,或者老五。因為曹鑠很有可能比曹植年齡要大。
李師師魂歸何處
這一年,金兵攻陷汴京,掠徽、欽二帝而去,囚宋徽宗於金國五國城。
當時,李師師早已被逐出宮,聞聽此信,已是驚駭不已。李師師與當朝皇帝宋徽宗男女私情不斷已是眾所周知,雖然李師師為此遭到厄運,但對徽宗依然是鍾情不變。
李師師邀呂將二人同行,千裏迢迢赴金國五國城搭救宋徽宗。
金人首領戈罕曾在汴京關押時受過李師師的恩惠。這次李師師想讓戈罕給她個麵子放過徽宗。不想,戈罕非但不允,還要李師師以身相許。無奈之下,李師師假意答應,暗中偵查徽宗下落。這天夜晚,呂將按李師師指點潛入深宅,殺死門衛救出徽宗。君臣二人未走多遠即被金兵追上。呂將被金兵斬首,李師師被軟禁起來。
盡管搭救未成,但總算最後見上一麵,李師師自感心滿意足了。
這一天,是戈罕強逼李師師成親的前一日,李師師服毒而死。
一代名妓香消玉殞。戈罕還算開恩,將李師師厚葬,並讓宋徽宗題寫了墓碑。
上述這種說法,在正史中不見一字半句,這在情理上有些不妥,難怪有人懷疑,五國城李師師之墓是否有假。
另外一種說法,是李師師被逐出宮後,漂泊他鄉,落居西子湖畔,根本就沒去救宋徽宗。
李師師晚年病死在西湖葛嶺,並葬身於此。
當然,這也是一種推測而已,在正史記載中無隻言片語。
王昭君出塞是自願嗎
西漢時期,宮女王昭君遠離漢室,赴塞外荒漠,嫁匈奴呼韓邪單於為妻,使漢匈和睦,江山鞏固。
有關昭君出塞的故事,在中國曆史上已是家喻戶曉,成為千古美談。
據史書記載,王昭君係慷慨應召,“請掖宮(後宮),令長官求行”。
如此說來,昭君出塞是出於自願的了。
有人解釋,昭君久居深宮,數載未曾皇帝召見。如此寂寞的漫漫長夜,比大漠荒涼的塞外更令人可怕。因此,王昭君主動應召,以冰肌玉膚之軀,行漢蒙和親之舉。加之後來許多文人的潤色,昭君的深明大義越發令人可歌可泣了。
而在史書上還載有另外一種說法。
據說漢元帝召宮女晉見,全憑畫師毛延壽所畫宮女肖像。當時,宮女們爭相賄賂毛延壽,求其美化容顏,幸得皇帝召見。而王昭君自恃美貌,從不理睬毛延壽。毛對昭君耿耿於懷,將王昭君畫得一副醜態,由此,深宮數載也未得皇帝召見。當王昭君被許配呼韓邪單於時,漢元帝始見王昭君真實麵目。美麗無比的王昭君,使漢元帝驚歎不已。元帝無論如何也未想到,後宮竟有如此絕代佳人。
還有一種傳說,毛延壽之所以故意醜化王昭君,完全是出於保護漢室江山的好意。因為,好色之君漢元帝,如若見到王昭君這樣的美貌仙女,怎還能有心去料理國事。那豈不是國將不國了嗎?
昭君因其未曾露出真麵目而遠走塞外,對於她個人來講無疑是個悲劇。但對西漢王朝卻是一大幸事。
王昭君以她風華絕代的美色,為曆史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不管她是迫於無奈還是心甘情願,後人都會將其永遠銘記在心的。
唐玄宗與楊貴妃之謎
有詩雲:“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唐玄宗李隆基這位風流天子,自從把兒子李瑁的媳婦楊玉環召入後宮,封楊玉環貴妃娘娘據為己有,便朝夕與楊貴妃淫樂不理朝政。
人們心目中的楊貴妃,麵似桃花帶露,指若春蔥凝唇,是一個絕色佳人。在《資治通鑒》一書中對楊貴妃是這樣描述的:“肌膚豐豔,貌美絕倫,善解人意,又曉音律。”
可見楊貴妃的美貌足以使唐玄宗神魂顛倒。
而在史料記載中,楊貴妃體態臃腫、肥胖,全無窈窕淑女的身材。加之貪杯縱酒,一副醉態嬌憨的樣子。
據說,唐玄宗在瀏覽《漢成帝傳》一書時,當談到漢成帝獲飛燕,身輕軟不勝風……時對楊貴妃揶揄道:“爾則任風如何吹!”
楊貴妃肥胖的身體,無需擔心被風刮跑,隻有體態輕盈、婀娜多姿的身材才會“軟不勝風”。
唐玄宗幽默地諷刺楊貴妃不苗條的身材,但仍然對楊貴妃寵愛有加。楊貴妃即使是醉態朦朧,但對唐玄宗來講也是愛之不舍。
是什麼使唐玄宗對楊貴妃迷戀得如癡如狂。後代一些學者認為,楊貴妃聰穎過人,善解人意,是唐玄宗瘋狂迷戀楊貴妃的主要原因。難怪楊貴妃在被賜死時無怨無悔,隻一句“妾誠負國恩,死無恨矣”足以使多情的唐玄宗“此恨綿綿恨無期”了。
趙匡胤在什麼地方黃袍加身
河南封丘縣東南陳橋鎮,是趙匡胤發動兵變、黃袍加身的地方。趙匡胤跟隨後周世宗柴榮作戰有功,被授予殿前都點檢,統帥禁軍。公元599前,柴榮死後,其子柴宗訓繼位,年僅七歲,趙匡胤便乘機與胞弟趙光義等密謀奪權,派了不少遊說之士,在開封城裏傳播“點檢做天子”的輿論。公元960年初,遼與北漢合兵南侵,趙匡胤統軍北上,行至陳橋驛,趙光義、趙普策動兵變,集結將士於軍帳之外,聲言要趙匡胤當皇帝。趙匡胤假裝酒醉不醒,諸位將領擁進寢所,把一件黃袍加在他身上。眾皆跪拜,高呼萬歲,立為皇帝。
陳橋驛的“宋太祖黃袍加身殿”原為五代時的東嶽廟,早毀,清代重建。大殿高14米,寬11米,雕梁畫棟,紅牆綠瓦,滾龍盤脊,金碧輝煌,雄偉壯觀,登上黃河大堤,極目遠望,真是“龍興舊跡”,耀眼奪目。
在大殿的前方約3米之處,有古槐一棵,樹圍5.4米,相傳趙匡胤曾在此係馬,故名“係馬槐”,樹前有係馬碑,右側矗立一石碑,上書“宋太祖黃袍加身處”8個大字。大殿西北角,約距8米的地方有一口水井,相傳是趙匡胤的將領們飲水之井。
現在,大殿已辟作展覽室,裏麵懸掛宋太祖的畫像,並有關於黃袍加身經過的介紹,院內的碑刻,拓印下來經托裱後也陳列在殿內,大門西側的兩塊碑移置於大殿右前方,與東邊的“係馬槐”、“宋太祖黃袍加身處”兩道碑對稱並列。這座中州大地的著名古跡得到了很好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