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生命真諦(1 / 3)

第三章生命真諦

生命的真正起源

從古至今,人們都在追索:天上飛著的鳥兒,水裏遊的魚兒,地上長的花草樹木……還有我們人,這些多姿多彩的生命,到底是從哪兒來的?

古代的人們,由於缺少對自然的了解,往往對生物界的種種奇異現象感到莫名其妙,所以隻好把生命歸於他們想像中的某種神的“傑作”。我國最著名的盤古開天地、女媧捏土造人的傳說。

有人猜測,生命是從沒有生命的物質中演變而來的。17世紀初,歐洲許多科學家都在思考這個問題。因為有人發現,從發臭的腐肉中可以產生小蟲,髒水汙汗中可以產生虱子,於是,他們以為發現了生命產生的“秘密”,於是得出結論:生命是從沒有生命的物質中產生的。

後來,又有人猜測,地球上的生命是從其他星球上飄落下來的。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這種觀點又成了科學家關注的熱點,持此說的有赫爾煙霍茨、李比希、阿列紐斯等。阿列紐斯在《宇宙的形成》一書中說:宇宙中遊蕩著一種生命的“種子”,這些“種子”靠太陽光的壓力,不斷地在新的行星上“安家落戶”。後來,這些“種子”落到了地球上,地球上就有了生命,慢慢地就形成各種生物。

以上幾種生命起源說,經過科學家的研究,證實了都是錯誤的,缺乏科學依據。

那麼,生命到底是從哪兒來的呢?

在50億年前,地球就像一團熊熊燃燒的火球。大地上烈日當空,電閃雷鳴,火山噴發如注,熔岩四處流溢,根本就不可能有生命存在。後來,經過不斷散熱,地球表麵才慢慢地冷卻下來,於是天空中的水蒸氣不斷凝結成雨點降落。積少成多,經過幾億年後,就形成原始海洋。在這過程中,天空中各種原始大氣如氫氣、氨氣、氮氣、甲烷等在這種高溫環境下,形成一種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核甘酸和氨基酸。這些生命的“元素”被雨水彙集到原始海洋中,經過長期的積累和相互作用、互相合並,就組成了生命的基本物質:蛋白質和核酸。大約在40億年前,這些“元素”開始蠕動,類似細菌的原始生物產生了,慢慢能夠吞吐食物,排泄廢物,生命就隨之誕生了。

地球的毀滅與再生

有的科學家認為我們的地球早已存在50多億年了,而人類文明僅僅有5000多年曆史,有些“說不過去”。

於是有人推測,地球誕生至今的45億曆史中,曾數度誕生過生命。主要經曆了五次大滅絕,第一次在5億年前,第二次在3.5億年前,第三次在2.3億年前,第四次在1.8億年前,滅後生,生後滅,周而複始,最後一次發生在6500萬年之前。也有人根據考古發現的20億年前的核反應堆推斷,可能20億年前地球上存在過高級文明生物,但不幸毀滅於一場核大戰或特大的自然災害。總之,當太陽係運轉到宇宙空間某個特定位置時,地球上會周期性地出現不適宜人類生存的環境條件,前一屆高度文明便會遭到滅絕,隨後又會導致高級智慧生物的周期性起源和進化。6500萬年前恐龍的滅絕便是一個例證。

有趣的是,最近,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蓋·福克魯曼博士等人根據阿波羅計劃所掌握的小天體撞擊月球的曆史資料,通過對小天體撞擊地球圖樣的研究,證實了上述觀點的可靠性。研究認為,約35億~45億年前,地球上曾數度有過生命,但由於發生過幾次大小行星和隕石與地麵相撞(至少有兩次直徑為800公裏的小行星與形成10億年時的初期地球相撞)。小行星以每秒約18公裏的速度猛烈撞擊,這些撞擊都可能使地熱上升,海水蒸發,地表麵熔化,生命消失,數億年後生命才得以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