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互聯網時代的社會扶貧創新思考(1 / 3)

互聯網時代的社會扶貧創新思考

當代論壇

作者:李春光

【摘要】 我國一直高度重視社會扶貧工作。通過多年不懈努力,扶貧效果顯著。在互聯網時代如何發揮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創新社會扶貧參與機製顯得尤為重要。為此,本文提出了創新社會扶貧的思路,即嵌入移動互聯網生態圈,構建去中心化、去中介化、去商業化的自由互動平台,依托互聯網市場,融入社會扶貧信息產品,促進幫扶雙方有效溝通,傳播社會正能量。

【關鍵詞】 社會扶貧 互聯網 創新

減貧是衡量發展的重要標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過不懈努力,已使六億多人口脫貧,成就舉世公認。當前扶貧已進入新的攻堅期,要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機製、完善政策,增強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和發展後勁,實行更科學更有效的扶貧。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誌關於扶貧開發工作的一係列重要指示,黨中央、國務院兩辦發布的25號文件要求:“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扶貧開發工作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思路,深化改革,創新機製,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更加廣泛、更為有效地動員社會力量,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大扶貧開發格局,在全國範圍內整合配置扶貧開發資源,形成扶貧開發合力。”這表明,在扶貧開發工作中,政府要主導。同時,還要發揮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廣泛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參與社會扶貧工作。

在這一過程中,創新社會扶貧參與機製就顯得尤為重要。建立和完善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麵力量參與扶貧開發製度,探索社會扶貧研究與實踐模式,就成為了新時期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大扶貧工作格局的重要支點。

社會扶貧的潛力巨大,領域寬泛,項目繁多,形式多樣,參與主體多元。總的來看,中國傳統社會扶貧的工作組織模式一直呈現出政府主導的鮮明特點。社會扶貧的參與主體中,有機製、有組織、政府主導的定點扶貧、東西扶貧協作和部隊參與扶貧等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並逐步壯大,但對眾多的非公企業、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而言,參與扶貧的發動、組織、指導、評估、服務等工作組織機製尚沒有規範的製度安排。

一、從國家戰略角度認識新階段的社會扶貧工作

1、扶貧日的設立體現國家層麵的重視

2014年我國將每年的10月17日設立為“扶貧日”,並於2014年第一個扶貧日之際,國務院第一次召開社會扶貧工作會議,第一次表彰社會扶貧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並出台了第一個社會扶貧方麵的專門文件。以此可以看出,黨中央國務院對扶貧開發特別是社會扶貧工作的高度重視。而進一步部署社會扶貧工作,對於弘揚中華民族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動員社會各方麵力量共同向貧困宣戰,繼續打好扶貧攻堅戰,具有重要意義。

2、社會扶貧具有明顯的中華民族文化特征和社會主義特征

社會扶貧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推進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方麵;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體現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一個組織體係;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完善收入分配製度,促進共同富裕,推進社會領域製度創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製,確保社會和諧有序,激發社會活力的重要支柱。